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重点,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智慧屋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智慧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隽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经验的方法,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学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展示】
1、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提示: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速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四个问题: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②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③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
(让学生按要求自由发言:如,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各段意思,还能延伸到课外去。现在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1、2两段讲的是两者概念不同,3—6段讲的是两者关系。第二部分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迁移创新】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智慧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识记有关字词
(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2、难点
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设疑入境,引入课文
同学们,《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是怎么解释的?(学生查词典)(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诸葛亮的智慧来自哪里?(书本)母狼在遇到猎手追击的时候,它是怎样与猎人斗的?(爬坡延时)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要你有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不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完成目标(1)
1、给带点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创获( ) 烛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锐( ) 斧凿( ) 晦塞( )
探骊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积铢累( ) 读书得间( )
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
烛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鞭辟入里 读书得间 寸积铢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思考问题
(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互动交流
(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结构层次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这两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论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论述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第二部分(3—6):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联系。
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四、点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诠释学问和智慧的内涵的?
(1)学生点读相关章节
(2)师生互动交流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的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吗?
提问后教师小结:“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3、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是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
[教师点拨]“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阅读文章的第一节,思考问题
(1)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考虑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3)思考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是否与本文相似。
[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3)《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的开头与本文相同,开头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用投影出示词典中对“学问”、“智慧”的解说,请同学们比较与课文表达的异同。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投影显示]
学问:系统的知识。
智慧:a、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文章开头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好不好?如果让你写作文,你会怎样开头?
[教师提示]课文中为了把学问和智慧这种抽象的概念说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果换成词典中的解释,虽然更科学、更严密,但是可读性不强。(言之有理就行)
3、进一步讨论
如果有人说:“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赞同他的说法吗?
[教师提示]首先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次从课文中找这类词语。第三就是举一些例子。
4、 结合文章内容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智慧的?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智慧的人呢?
[教师提示]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六、 课内小结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把有智慧的人与无智慧的书呆子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学问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关系。
七、 布置作业
另附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县。作品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
罗家伦的“清华情结”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了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该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
智慧屋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掌握本课生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别致的论证结构。(重点)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 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个故事: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 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一位美国作家的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凯利的《懒惰的智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乏味(fá) 摞(luò) 小心翼翼(yì)
训诫(jiè) 亲躬(gōng) 循规蹈矩(dǎo)
疲惫(bèi) 阀门(fá) 忙忙碌碌(lù)
称职(chèn) 捷径(jié) 筋疲力尽(pí)
2、理解词义。
小 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中 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明确: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分。
三、合作探究
(一)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明确:没有我 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二)论据
本文的论据很新颖,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吗?
明确:本文叙述事实论据详尽,而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如第1自然段所举家务劳动方面的例子,在叙述中甚至插入了妈妈责备的话 :“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再如第2自然段中职业劳动方面的例子, 用“懒惰的饭店服务员” 与“勤快的伙计”作对比,交代“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的细节。
(三)论证方法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自然段:正反对比 论证、举例认证;
第2自然段:举例论证、对比认证;
第3自然段:举例论证(详写取水,略写 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 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明确: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是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是如何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的。
明确:第4自然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自然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 也同样懒 惰(略写)。
(四)语??
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请你对下面句子 加以赏析。
1、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
明确:“讨厌”写出了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
2、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
明确:“懒汉”“这活儿太累人”写出了波特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
3、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
明确:“脱身走人,玩个痛快”写出了波特发明后的潇洒。
四、课外拓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懒人发明出现在我们身边,你能举出一两个实例来吗?
智慧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增进对外国文学的了解。
2、了解如何使文章有创意。
3、学习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自己逆向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了解文章不同于国内人士所写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总—分—分的结构形式。
2、理解本文论证的新颖别致。
3、体会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4、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教学思路
这篇议论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不竭动力的21世纪,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本文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的人是勤奋的,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的人是懒惰的,招来了别人的白眼。这样看来,懒惰是一种不良习惯,他会使人丧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奋者的唾弃。可是,美国有一位叫凯利的作家,运用了逆向思维,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懒惰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想说什么(中心论点)?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总结:
1、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总—分—分。
三、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提示: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第一层(1—3段):用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二部分(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四、学生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探讨问题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第1段:正反对比论证;第2段:举例论证;第3段:举例论证(祥写取水,略写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提示: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
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
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祥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五、学生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探讨问题
1、请同学们分别概括6、7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字规则说明“精神的懒
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7段:进一步指出: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未来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六、探讨懒汉的含义。
提示:文中所赞扬的“懒汉”是指那些讨厌要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人。
七、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的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八、、作业
1、试着用一两句话解释本文 “懒惰” 的含义,要求语言要通俗、幽默、形象、富于哲理。
2、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找出具体的事例,用创新意识去考虑它的结果是否合理。
智慧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
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
(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智慧屋教案篇6
【教学构想】
“业精于勤荒于嬉”、“天才出于勤奋”,自古以来,“勤”便被人们所推崇和赞美,相反“懒”却被人们所反对所鄙视。
但是美国作家凯利却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惰”辩白。他运用逆向思维,一反传统和世俗的眼光,充分肯定了“懒惰”和“懒惰者”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观点奇妙而新颖。
为了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从古代到现代,从日常生活到技术改造到科技发明,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性事例,证明了懒惰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上的巨大作用。而且在例证的同时,作者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将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和勤快者的不同表现和结果进行对比,将懒惰者发明创造前后对文明程度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这样的论述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上,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反弹琵琶、富有创新的立意。同时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及实际生活,把文中作者的观点加以拓展延伸,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论据、归纳论点的能力,学习本文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故事导入新课:一家世界知名的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
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一次性把餐桌收拾干净,一次性就把工作千完,讨厌做第二次。因为他们懒,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懒得去做,而勤快的员工整天在为多余的事情忙碌。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凯利也和这位经理一样,一反常理,对懒惰和懒惰者有着自己的诠释。
(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圈点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议论性的文字。
(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准确、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炼观点,初步分析文章结构。)
明确:1.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2.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3.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4.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心论点: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其他的便是证明论点的分论点。
(古人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师与其告诉学生文章的论点,不如教给学生提炼论点的方法。我们知道,因为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的语句。一般说来,它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因此,我们雀提炼论点时,只要从这些固定的位置上去寻找和琢磨,仔细加以辨别,就能快速而正确有效地提取论点。告诉学生这个提取论点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以后自主阅读议论文,自主提取论点有很大的帮助。)
三、再读全文,学习例证法
1.再读文章,从中找找作者运用了哪些事例来使说理更充分,我们也可以用来帮助那位经理更有依据地说服员工。
2.学生自己寻找事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班级交流。
明确:本文所举事例如下:
①因为不懒惰,家庭主妇总是一副忙碌的倦容;
②因为不懒惰,有些人疲惫不堪;
③因为懒惰,饭店服务员成为最令人满意的、最优秀的员工;
④因为不懒惰,伙计让咖啡都变凉了;
⑤因为懒惰,远祖发明了水泵和水车;
⑥因为懒惰,祖先发明了第一条船;
⑦因为懒惰,波特发明了回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⑧因为懒惰,人们发明了现代农业机械上的座位;
⑨因为懒惰,工人成为最优秀的;
⑩因为懒惰,领导成为最称职的;
⑾因为懒惰,建立了“2+2=4”的规则。
其中①—④是从日常生活方面证明了“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⑤—⑨是从技术改造方面论证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⑩—⑾从科学发明方面论证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白在议论文中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在这个环节的讨论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第十个事例应该归于日常生活,而不属于技术改造方面,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正是求异思维的最好体现,应该充分肯定该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而这也正是这篇文章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求我们去学习的。)
4.讨论事例论证的作用。
明确: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从日常生活到技术改造,到科技发明,充分论证了懒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的作用。
四、学习对比论证
1.本文作者在运用事例论证论点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提示:既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这叫做对比论证。
2.思考:本文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与勤快者的不同表现和结果的对比;懒惰者发明创造前后对文明程度的不同影响的对比。
3.讨论对比论证的作用。
明确: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懒惰对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懒惰的智慧的可贵,智慧的懒惰的可行,就显而易见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归纳小结,理解“懒惰的智慧”的含义
1.教师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2.学生交流对“懒惰的智慧”的含义的理解。
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文章,找出了作者的观点,并联系了课内外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就如何正确对待“懒惰”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中“懒惰”的含义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课文中“懒惰”的含义的理解。
经过讨论,有以下各种理解:①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②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③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④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⑤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⑥是“智博”,而非“拼搏”。⑦有问题意识。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我们能不能也举出这样的几个事例呢?
明确: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炸药、复印机、洗衣机等等。
2.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运用“懒惰的智慧”来解决?看谁最有创意。
智慧屋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准确提炼议论文的观点。
2.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以及在文中的应用。
3.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应用。
难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我们都称颂“勤”(“勤劳”的“勤”)。如“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高尔基的“天才出于勤奋”,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 。可以说,一提到勤,人们都啧啧称赞。相反“懒”却被人们所反对所鄙视。但懒,真的一无是处吗?
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不知他对于“懒惰”和“懒惰者”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二、巩固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要求:学生先说出概括的方法,再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归纳
(参考答案:本文所举事例如下:
a.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
b.服务员送餐具。
c.远祖发明各式各样的取水工具
—水桶、管道、水泵、水车、船。
d.懒汉波特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
e.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及最称职的领导往往都是懒汉;
f.懒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g.懒汉建立“2+2=4”的规则。
四、探究园地
1、请同学们将文中表达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议论性的文字找出来,进而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五、归纳中心论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1—5段侧重论证了“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第6、7段则所举例子则侧重论证了“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懒汉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六、联系实际 拓展思维(学生课堂交流)
1.作者在文章中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你能结合日常所见的事例来证实作者的这一观点?
2.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中“懒惰”的含义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课文中“懒惰”的含义,进而理解“懒惰的智慧”的含义 .
明确:题目中的“懒惰”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懒惰(不爱劳动,不爱工作),而被作者赋予了以新的含义:即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一种表现。并将这种表现转化为发明、创造,其发明创造就是智慧的结晶。
3.总结全文,并谈谈对我们学习的启发:
我们提倡勤奋学习,但不能死读书。要多动脑筋,寻求最佳学习方法,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4、本文立意与众不同——懒汉不懒,之前我们学过了《陋室铭》——陋室不陋,《愚公移山》——愚公不愚,这些与我们通常的想法相反,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它在任何一种作文类型中都适用!
七、 将学习进行到底(作为课外作业)
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变换角度提炼出言之成理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证明。
a。铁杵磨成针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玩物丧志 d。名师出高徒
智慧屋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惑。
也许同学们都有此感受,老师喜欢勤奋学习的学生;上司喜欢勤快的下级;家长喜欢勤劳的子女。勤劳者时时、处处得到表扬,而古往今来,懒惰成为地地道道的贬义词。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不爱劳动是懒惰的本义,懒汉成了人人指责的对象,而美国作家凯利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惰,,分辩,我们不妨一起来关注一下,凯利作家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或者有什么样的解释。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1.你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文举了哪些事例吗?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议一议,这些事例分别证实了作者的哪些观点?(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本文所举事例如下:a.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b.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一次把餐具送上;c.远祖取水、渡水之事;d.波特懒洋洋发明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e.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懒汉;f.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g.懒汉建立“2+2—4”的规则。)
a.b.c.d.e证实了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f.g证实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能否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最简练的语句归纳出作者在本文中对懒惰持什么样的'观点呢?(参考答案: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三)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既然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那么呆干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更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实干加巧干,不断创新、不断发明,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国家才能富强昌盛。文中有一观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你能结合你经常所见的事例来证实这个观点吗?(教师首先举日本人因为懒而发明了洗浴机等事例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参考答案: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炸药、复印机、洗衣机等等。)
(四)比较阅读,找寻论点。
通过快速阅读《说“勤”》文,小组讨论:
1.在文中先找出总论点,再找出分论点,最后领会一下此文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总论点是“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分论点是“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本文结构特点是“总一分一总”。)
2.结合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不同观点,谈谈今后在学习上应如何正确地对待“懒惰”。
(参考答案:课文的观点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而《说“勤”》中的观点是“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因而在学习上应正确对待:提倡勤奋学习,但不能死读书,要多动脑筋,寻求最佳学习方法,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五)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由教师归纳总结)a
(参考答案:文章用一系列事实证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六)布置预习。
1.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七)作业。按照《说“勤”》文章结构特点改写为《说“懒”》,论点自定,但分论点必须分别是“懒出成果”和“懒出智慧”,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文章,找出了作者的观点,并联系了课内外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就如何正确对待“懒惰”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中“懒惰”的含义已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或通俗、或形象、或幽默、或富的哲理的语言谈谈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
(参考答案:原意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反叉词是勤奋、勤快或勤劳。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1.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z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3.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4.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5.不断进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6是“智博”,而非“拼搏”。7.有问题意识。)
(二)分析课文,查找论证。
1.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事实论证(略)和对比论证。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的例子和她向来少拿多跑几趟路的例子,两个例子一反一正,形成了对比论证。饭店中勤快和懒惰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对比论证。)
2.作者所举的事例有何特色(代表性)?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自然段列举的是家务劳动,第二自然段列举的是职业劳动,第三自然段列举的社会发展进步;作用是:这些社会普遍现象的范围由小到大,说服力不断递增。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个别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证明了论点,更富有说服力。)
3.本文同国内一般议论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谈谈。
(参考答案:因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本文与我们常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较为工整的“总一分一总”的论述结构不一,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找出来谈谈。
(参考答案:1.生动形象、幽默传神、不乏机敏。2.如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
(四)教师小结。
作者在本文中为懒汉们“正名”,可谓别出心裁、发人深思,他认为:最优秀的工人、服务员、领导都是懒汉,懒汉创造了新成果,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过去是这样,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五)作业。
1.阅读附文《统筹方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并通过小组交流:你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你发现别人有什么聪明的“懒”办法?
2.你在学习、生活上有过什么发明吗?请写在日记本上交来。
懒惰的智慧
露茜
服务员
远祖取水、渡水之事
懒惰刺激了发明
波特
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
智慧屋教案8篇相关文章:
★ 边城教案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