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张纸条上都一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大家自愿资助受人爱戴的沃尔特、詹森回乡,使学生感受到文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融洽关系。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教学难点:
为什么每张纸条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同一个名字〉〉。
二、初读。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学习。
3.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
1.“时至今日,我还记得白铁皮屋顶上飘舞的彩带,仿佛还能闻到意大利面食的香气,仿佛还能听到那动听的歌曲。”——为什么时隔20年,作者依然对这件事的印象如此深刻?
2.有感情地朗读。
3.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四、课堂练习。
1.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多读读。
2.小练笔。
把最近班级里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写下来。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
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叙事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2、 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合理展开想象。
3、 故事要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抓住事物内在的联系,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故事要有一定意义,有可读性。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内在的联系,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最喜欢哪个童话童话?为什么?
2、 是啊,童话故事了那一个个鲜明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童话,不仅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还让我们知道怎样分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难怪同学们都会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吧。
3、 出示课件:童话王国的相关图片
4、 在童话王国里我们会遇到谁呢?
5、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鲜红的气球以及碧绿的西瓜。请你认真听,仔细想。
二、写作点拨
(一) 快乐阅读《红气球和绿西瓜》
(二) 出示课件:童话故事《红气球和绿西瓜》
1、 老师讲述故事,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 结合回答板书:有意义
3、 你喜欢童话故事吗?你觉得故事里哪句写的最好?
4、 自读童话,边读边画
5、 全班交流
6、 读一读,你认为写的好词句,说一说,他好在哪里?
7、 结合回答板书:想象合理,故事生动(动作、神态、语言)
8、 小结:看似平常的红气球和绿西瓜,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就赋予了他们鲜明的生命与个性,真是了不起!同学们想不想当便童话的高手呢?你知不知道怎样的童话才是真正的童话呢?
9、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好童话 语句通顺
想象合理 故事生动(动作 神态 语言)
有一定意义
10、好的,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能变出好的童话来,最终能获得童话王国里的小故事王。准备好了吗?
三、选材分析
1、 出示三组编写材料:铅笔 橡皮 转笔刀;
小溪 河柳 大海;
眼睛 耳朵 鼻子 嘴
2、 你最熟悉哪组材料,他们之间有不同点和俄相同点吗?
3、 聪明的你能否想象出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吗?他们还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还发生了什么矛盾呢?这个故事讲告诉我们什么?
4、 小组讨论
5、 选代表讲故事
6、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得很好,你还可以另外选取自己熟悉的其他事物编写童话故事。现在,你们及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争当“故事王”吧
四、学生自主编写,教师巡视指导
1、 自查自改
2、 邻座交流
3、 小组评议
4、 全班点评
五、互动评改
1、 评选小故事王
2、 举办童话故事会
板书设计:
语句通顺
好童话 想象合理 故事生动(动作 神态 语言)
有一定意义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树成荫,鲜果飘香,隆冬等19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试内容想象画面。
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鲜花怒放的图片及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生讲一下这个故事,交流感受。
2、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个童话故事,划划给自己留下含义深刻的句子。
3、集体交流,互谈感受。
二、提炼主线,品读感悟
1、老师和你们一样,对一句话很有感触,出示:唤来寒冬,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引导体会:句子的我指谁(巨人)巨人的冷冷酷,任性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
2、学生研读,作记号。
3、自由交流,朗读体会:
a谁允许你们来这儿玩的!都滚出去!
体会:你能把巨人的话说得更明白些吗(我不允许你们来这儿玩)巨人说这句话时他是怎样想的(孩子在花园里乱蹦乱跳,会踩坏绿茵,会折断花枝,会破坏花园的美,我就不能欣赏花园的美了;我自己的花园园凭什么让你们玩耍……)
指导朗读:巨人想得如此自私,怪不得他这样生气,你能读出他的冷酷无情吗(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b……砌起围墙,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巨人把自己与孩子,与社会隔绝开了,让自己欣赏花园的美。他难道不冷酷吗)
c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他们又来胡闹,滚出去。(指导朗读:蒙在鼓里的巨人他不没有弄明白春天又来到花园里的原因,竟把带来春意的孩子再次赶走。还训斥他们。你能把他的无情读出来吗)
d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巨人为孩子的再次到来而生气,虽也为孩子逃窜后花的又一次冷清不解。但更为一个小男孩的不听训斥而愤怒。你能读好他的大声叱责吗)
e师小结:从巨人的言行举止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任性。冷酷。(出示冬景图)看着图,你还明白了什么(是巨人剥夺了孩子的`欢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
f巨人知道自己的任性和冷酷导致的不增后果了吗是呀,他经孩子的提醒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出示春光图,看着图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引导生明白有孩子的地方充满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欢声笑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给人以蓬勃的朝气)。
g巨人明白孩子给春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为以前的任性和冷酷而后悔,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h醒悟后的巨人不再冷酷任性,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还和孩子们同嬉戏共玩耍。)
i(出示春光图)看啊!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们能向人们描述这幅幸福的画面吗(学生自由叙述)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巨人获得了幸福,他的幸福来源于什么(宽容,善良,愿意与别人共享美好的东西)
2、是呀,巨人变得不再自私无情。他学会了给予,奉献。他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特意想请小朋友帮忙,帮他写块告示牌。
3、小组交流,合作写告示牌。
4、集体反馈,交流。
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课文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九课的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在教学中,我本打算能过三个句子的感悟来让学生体会巨人的冷酷,任性,再通过春景图和冬景图用的对比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幸福的来源是宽容,善良,愿意与别人共享美好的东西。但在教学中,我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拓展,提出的问题琐碎过小,价值不大,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课文质疑,讨论,探究,这样可以得到更大的训练。对于朗读的训练,有老师提出朗读应以美文为主题,而我这节课是训练的朗读内容是巨人的冷酷话语,强调节器的方向应是真善美,可以请一个生来读,教师统一引导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回顾课文《猫》,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3、检查预习,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
(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2、评议。
(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
第一段:
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呻吟。
(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
第二段:
抓“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
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
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
“一点儿”东西就“紧”;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5、“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研究“不敢”,读出敬意。
(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两里多路
蜜蜂逆风而飞会辨认方向
陌生事物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作文讲评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老师在批改习作过程中,发出了我班不少同学“独具慧眼”,观察到了别人不易发现的新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一睹为快”?
二、选择典型,师生点评
1、出示几类优秀习作的`题目供学生选择:看到这些题目上,你想了解哪一篇习作?
2、让被选中习作的作者说说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并电脑出示习作(放大)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好在哪里?
3、再出示,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习作进行对比,或同一内容描写,精力与细致的习作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应如何修改?
4、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放大,师生共同修改。
三、继续修改,逐步完稿
?学法指导】能根据同学的评议,自我修改文稿,然后同桌修改,也可小组修改。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