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制定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和任务,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7篇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利用熟字,辨析比较,认识生字。

4、了解益虫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并书写生字词。

2、借助诗歌内容理解字义,归类认记同声旁的汉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青蛙、蜻蜓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小客人,看一看认识吗?(引出课题)并齐读课题,然后问:“你们想不想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可是,要和它们交朋友,就必须闯过他们设的三道关,你们有信心吗?来,我们一起闯关吧!

二、维持兴趣,游戏学文。

第一关:认识我们的字宝宝。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并注音,还可以组词,说话、说识字方法等。

(2)重点观察“蜻”“睛”、“静”的字型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回答)

(3)找课文中带有“青”字的字。

(4)回忆学过的字中带“青”的字。

(5)观察带“青”的字的音,发现问题。(大多数带“青”的字的读音和“青”相同或相近,因而我们可以采用“读半边”的识字方法来识字,但有一些字的声旁就不一定准确的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我们也要养成查字典或请教别人的好习惯。)

(6)请学生再观察一下本课最难写的字──静。(指导书写)

第二关:了解我们的故事。

1、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对青蛙和蜻蜓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2、在你的心目中,青蛙和蜻蜓的表现如何呢?(指名说,然后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课文。)

3、指导感情朗读

4、怀着感激之情齐读全诗。(同学们,青蛙、蜻蜓这些益虫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捉了许多的害虫,保护了庄稼和一些植物,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它们,让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吧)。

第三关:背诵我们的儿歌。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恭喜大家顺利过了这三关,现在你们已经成为青蛙和蜻蜓的好朋友了。很高兴,是吧!但不要忘记了做为朋友,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它们,不要让它们受到伤害哦!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白胡子老人的聪明智慧,激发阅读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弄清白胡子老人是用什么办法把“年”兽赶跑的?他的办法又是怎么想出来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问:大家喜欢过年吗?为什么?过年前一天叫什么?那天晚上,家人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吗?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知。

1、朗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

传统、牲畜、躲避、腊月、闯进、爆竹、气宇不凡

来历、异常、风俗、整夜、不熄、耀武扬威

三、理解词语。

气宇不凡:很有气度,不同常人。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_风。

四、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传说中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之夜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位白胡子老人想办法赶跑了怪兽。从此,年年除夕,人们都照着老人教的办法聚在一起守岁,后来就成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年”。

五、布置作业。

1、“年”到底是种怎样可怕的怪兽?

2、白胡子老人到底想出什么办法居然把如此可怕的怪兽吓跑了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看课件:“年”是怎样形成的①认识“年”这种怪兽②学生简要说一说

二、学习课件

1、看课件:认识年、说说年

2、结合课文,说说年的危害及人们怎样对“年”的害怕(第二自然段)

3、小组学习讨论探究(第3至5段)

a、白胡子老头是用什么办法把“年”赶跑?

b、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c、从这件事,你有什么体会?

默读课文,能回答的在书上做上记号,有疑问的地方打上?或是在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上自已的体会。

4、小组讨论交流交流

①白胡子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年”怎样来的,结果怎样走的

③赶走“年”的办法

④好词理解并说一句话:精神矍烁、气宇不凡、耀武扬威、安然无恙、七嘴八舌

5、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6、拓展:家乡过年的风俗或者不同地区的过年风俗

三、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

2、将自已了解到的家乡过年的风俗整理一下,写在我的采集本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

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2、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么?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

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想一想,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组内互读课文,交流个人感受。

5: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三:教师小结,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四:写写生字,记记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位美。

二:品味语??

1: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知道朗读。

a: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3:体味语言感情朗读。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4: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主题。

a: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怎样理解这句话?

b:同桌交流

c:全班交流

三:积累语??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2: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3: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 端 未 碗 赏

2、读词卡:

未来 欣赏 赏月 赏光 饭碗 端正 端庄 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篇7

?杨树之歌》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描述自己熟悉的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而且非常美妙,想听吗?

板书课题:指导“之”的读音和写法,学生书空。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指导说。

三、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想办法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全班交流识字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词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准能把自己读得的诗句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理解:聊家常,悠闲。

3、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语文实践,拓展延伸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师举例:“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快来吧……”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2、同桌编一编,唱一唱。

3、指导唱,评议。

4、同学们,大叶杨是我们的朋友,其它的树也是我们的朋友,你能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吗?

①小组交流自己曾观察过的,比较熟悉的树;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③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7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工作总结6篇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8篇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教学计划7篇

四年级语文尊严教案7篇

语文教案纸模板最新7篇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推荐7篇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6篇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6篇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模板8篇

语文教案纸模板8篇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