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案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编写,教师能够事先规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圆锥的体积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教案6篇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体。

(出示幻灯)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板书例题。

例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

答:它的体积是20cm。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

(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

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dm)。

②3a(dm)

③a3(dm)

(举卡片反馈,订正。)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圆锥体体积是()cm。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

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

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

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

怎么测量?(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当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四是练习有坡度,形式多,教学反馈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3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3页到第34页的例2和例3,边看书,边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将例3补充完整。想:

1、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回答思考题并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题

完成课本第34页“做一做”第1、2题。

小组合作,校正答案

后教

口答

一个体积是1413立方分米的铁块,可以制造成多少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分米的圆锥形零件?

小组内互相说。

当堂训练

1、必做题:

课本第35页第5、6、7题。(做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2米。把这些沙铺在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沙坑里,可以铺多厚?(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9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67页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6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8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4题。学生书面练习,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题及数训。

六、板书:

圆锥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锥的体积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六年级学生基本都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做试验的方式,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试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涨。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扶”而不是“包办代替”,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真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在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等基础上,自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试验探究——合作交流——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铅锤

学生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 沙子或水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提问激趣。

师:怎样计算这个铅锤的体积?(出示铅锤)

预设

生:可以用“排水法”。把铅锤放入盛水的量杯中(水未溢出),根据水面的先后变化求出铅锤的体积。

师:怎样求出沙堆的体积?(课件出示例3沙堆图)

预设

生1:用“排水法”好像不行。

生2: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正方体,测出它的棱长后计算它的体积。

生3: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长方体,测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它的体积。

生4:把圆锥形沙堆改变形状,堆成圆柱,测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出它的底面积后计算它的体积。

2.导入新知。

师:大家都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求这堆沙子的体积,但如果我们在计算沙堆体积之前,必须把沙子重新堆放成以前学过的几何形体,这样做又麻烦又不容易成功,看来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更普遍、更科学、更便利的求圆锥的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探究新知

1.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2.探究圆锥的体积要借助一个什么样的圆柱来研究这一问题呢?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并说出观点:应该选择一个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更为合适。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4.方法指导。

议一议:怎样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呢?

(各组同学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

预设

生1:把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看可以正好装满几个圆锥形容器。

生2: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正好几次可以倒满。

生3:选用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模型和圆锥模型,先用“排水法”分别求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算出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5.操作交流。

(1)分组试验。

请同学们分组试验。(学生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师:谁能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试验结果?

预设

生:在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情况下,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向圆柱形容器里倒,倒了3次,正好倒满。

师:通过试验,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生1: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生2: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

6.推导公式。

师:结合自己的试验结果,说一说计算圆锥的体积时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预设

生1:需要知道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生2: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也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师:你认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圆锥的体积教案6篇相关文章:

纸的用途教案6篇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6篇

有趣的指纹大班教案6篇

教幼儿识字的教案通用6篇

幼垃圾分类的教案6篇

狡猾的狐狸游戏教案6篇

六以内的加法教案优质6篇

数学数字6的教案最新7篇

幼垃圾分类的教案参考6篇

起床歌的教案6篇

圆锥的体积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