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园虎和兔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 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
二、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 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
三、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 (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2)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3)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四、庆冬至
1.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
2.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
五、畅冬至
1. 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2. 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
六、作业
1. 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 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乐曲和歌曲的舞蹈性。并能用编创适当的动作合着节拍表演。培养动作的协调性。
2、能看柯尔文手势,认唱la、si,借助听琴感受其音高。
3、能随音乐用手按课本上的图形谱划动或走步来体验音乐。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通过编创表演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难点:
1、感受歌曲音乐的快乐及舞蹈性
2、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音乐动感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加沃特舞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加伏特舞曲》
1、完整聆听乐曲。
提示:乐曲是什么音乐情绪?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适合你做什么动作?
2、复听乐曲,用手指点划课本上的图形谱,再次体验。
3、再次复听,请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动作。
师:谁知道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请一位同学来告诉我们。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跟着音乐来做。
(跟着节奏有规律的拍打身体,老师先用简单的动作带学生律动a段用一组动作,b段用另一组动作)
二、表演《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1、反复聆听歌曲录音、范唱增强感受、并熟悉旋律。在反复聆听中,教师可提示学生拍节拍、打节奏跟着音乐体验、感受并说出歌曲的情绪。
2、教师的范唱可将速度稍放慢一些,让学生听清歌词。提示学生:歌中都唱出了什么?小声默唱,有感情地读歌词,小声填唱歌词。
3、歌中的附点音符要通过跟唱、模唱歌曲顺带学习,教师准确范唱,使学生能准确地演唱。
4、在基本熟悉歌曲时,可让学生分小组编创表演动作,每组可编一段歌词,用接龙的方式演唱,并表演动作。
师: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边唱边跳,看谁唱得认真跳得也好。
三、集体舞
基本队形根据教室的大小,站成若干横排,注意间隔距离适中,手拉手。
基本舞步:
横步:手拉手左脚起步向左走,立定后,右脚起步向右走侧跟点地步:双手叉腰立正姿势准备,第一拍左脚跟向左侧前方点地,第二拍收回;第三拍右脚跟向右侧前方点地,第四拍收回。
蹱趾跳步:双手叉腰立正姿势准备。第1小节:第一拍左脚跟向左侧前方点地,第二拍左脚收回,脚尖在右脚跟后点地,第三拍右脚跟向右侧前方点地,第四拍收回双脚立正。同时,左脚每拍跳一下,原地跳四下。第2小节:右脚做相反的动作,右脚原地跳四下。
第一段:
第1、2小节:左脚起,-拍一步向左走五步,停两步,双手在左侧拍两下,第八拍脚不动,拉起手。
第3、4小节:右脚起,动作同第1、2小节,方向相反。
第5小节:双手叉腰,第一拍左脚侧跟点地,第二拍收回,第三、四拍右脚做相反动作。
第6、7小节:动作同第5小节。
第8小节:第一拍原地不动,第二、三拍拍两下手。
第二段:
动作同第一段,只是把拍手改为跺脚。
第三段:弱起小节全体向左转体90度(横排队形变成竖排队形)。
第1、2小节:左脚起,向前走五步,停两步,用右手拍前面同学左肩两下。第八拍全体左后转体180度。
第3、4小节:动作同第1、2小节,只是第八拍向左转体90度,全体又变成横排队形。
第5、6、7小节:做蹱趾跳步。第7小节动作同第5小节。
第8小节:第一拍原地不动,第二、三拍全体学生向双侧平伸,拍左、右两边同学的肩膀(见图)。
第四段:弱起小节,横排单数学生向左转体90度,双数学生向右转体90度,二人相对。
第1、2小节:相对的二人同时挽起对方的左臂,先出左脚成逆时针方向走五步,站到对方的位置上,停两步,握两下手。
第3、4小节:相对的二人同时挽起对方的右臂,出右脚成顺时针方向走五步,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停两步,握两下手。
第5、6、7小节:做蹱趾跳步。
第8小节:第一拍原地不动,第二、三拍握两下手。
注意:在每一乐句的'弱起小节处停止行走,然后在强拍处准确起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编创与活动、表演《哈里啰》、聆听《霍拉舞曲》。
教学过程:
一、表演《哈里啰》
1、完整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
提示:听着歌曲拍手的方式拍击节奏,在实践中体验。
2、按节奏读歌词。
3、听着音乐填唱歌词。
4、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5、编创动作表演歌曲,分小组编创,分别表演给大家看。
6、用锣鼓和碰钟为演唱歌曲伴奏,注意打击乐与歌曲演唱的配合。
提示:打击乐的声音是否应比演唱的声音大?让学生自己分辨、控制声音。
二、编创与活动
1、认识la、si唱名
2、结合本课柯尔文手势、结合键盘弹奏音高,让学生感受、模唱。
3、结合歌曲,让学生模唱歌谱,找出歌中有几处la和si,使学生将对la和si的认识溶入音乐实践活动中。
三、聆听《霍拉舞曲》
1、初听乐曲。
提示: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2、复听,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白纸用线条为乐曲画“心电图”,要能看出音乐的变化、停顿、高低,看哪一个同学找准了乐曲的“脉”,对音乐体会得深刻。
3、再次复听,全体学生用手指动作划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谈话活动, 引发幼儿对朋友的关注。
2. 理解好朋友的含义,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好朋友。
3. 感受与同伴交往的快乐,激发友爱之情。
活动准备
配备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发
1. 教师出示小棕熊写信的图片,带领幼儿了解信的内容,感受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教师:“小朋友,图片中的小棕熊在做什么?”
教师:“原来小棕熊要给好朋友写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信里的内容吧。”
2.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好朋友?
教师:“原来小棕熊有一个叫小黑熊的好朋友,小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呢?如果请你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好朋友呢?”
二、团体讨论
1. 教师组织幼儿针对“怎样向别人介绍好朋友”展开团体讨论,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小朋友,请你想一想,如果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朋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
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启发幼儿思考和发言。
(1)教师:“你的好朋友长什么样子?”
(2)教师:“你的好朋友的爱好是什么?”
(3)教师:“你的好朋友擅长做什么?”
(4)教师:“你和好朋友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2.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结合本项目探究活动,列出幼儿已有经验。
(1)好朋友的长相。
(2)好朋友的爱好。
(3)好朋友的本领。
(4)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发生的事情。
三、列出图谱
1. 教师针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总结,逐一列出问题图谱,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好朋友,比如:好朋友的长相、爱好、本领以及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接下来,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展开具体的探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问题图谱:
(1)好朋友长什么样子?
(2)好朋友的爱好是什么?
(3)好朋友擅长做什么?
(4)和好朋友怎样相处?
2. 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本节活动,激发幼儿更多的探究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想了解你的好朋友吗?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了解呢?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好朋友呢?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吧。”
活动延伸
1. 日常生活中,家长多创造幼儿与好朋友一起玩耍的机会,增加幼儿对好朋友的了解。
2. 区角创设时,可以张贴一些幼儿与好朋友的照片。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回忆春节里放鞭炮和烟花的情景,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激发小班幼儿向哥哥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姐学习的愿望,体验混龄活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笔。
大人们庆新年的图片以及歌曲磁带;课前排练大班孩子表演歌曲《新年好》。
教学建议:
1、看图片讨论:大人们怎样庆祝新年的到来?
2、欣赏大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班哥哥姐姐表演的歌曲《新年好》(英文)。
3、跟大班哥哥姐姐学唱歌曲《新年好》(英文)。采用“一帮一”形式学唱。
4、为歌曲编配动作,随音乐载歌载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主题。
1、春节里你们在家里有没有放鞭炮和烟花呀?你们放的鞭炮和烟花是怎么样的呀?是在什么地方放的呢?
2、那你们能不能把你们放鞭炮、烟花时的情景画出来呢?
二、幼儿尝试画。现在我请你们把自己放鞭炮、烟花时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的情景画出来好吗?幼儿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欣赏作品。给同伴介绍作品的内容。
四、将幼儿的作品陈列出来。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掌握小蝌蚪的形态特征。
2、能画出自己想象的小蝌蚪游动的情景。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蝌蚪和青蛙
2、水粉颜料、画纸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小蝌蚪,并引起幼儿的回忆。
1.春天到了,池塘里又出现了一群可爱的小精灵,他们长着圆圆的脑袋,身穿黑颜色的衣服,
留着一条短短的小尾巴,悠闲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小朋友来猜一猜它们是谁啊?
2.出示小蝌蚪的生活环境。(小蝌蚪)
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呀?
你知道小蝌蚪游动时尾巴是怎么样的?(扭来扭去,弯弯扭扭)
请幼儿用肢体动作学一学。
二、教师边讲边示范,幼儿练习。
1、今天我们用手指头来画小蝌蚪,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
2、教师示范画小蝌蚪过程
--伸出食指沾一下颜料,点到画纸上
--抬起手指头用指尖轻轻地拖出一条尾巴。
--出现了一条红颜色的小蝌蚪。
--再出现一条蓝颜色的小蝌蚪。
要求:
(1)换颜色时手指头要用抹布擦一下。
(2)伸出手指头沾颜料
(3)点在画纸上
(4)用指尖轻轻拖出尾巴
3、幼儿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结束
1、小朋友画的小蝌蚪在快乐的游戏呢,小蝌蚪们可高兴啦。
2、趣味练习:蝌蚪变青蛙
你们想看一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吗?
请幼儿观看蝌蚪变青蛙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6
活动背景及活动目标:
1、通过画爸爸妈妈的自画像、幼儿打扮衣服的方式,培养幼儿热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和画圆、敲印章的方法打扮衣服。
活动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简单的设计能力,从而开拓幼儿的思维发展,达到把父母亲的长相及某些特点能记在心里。
活动准备:
通知书、画好轮廓线的爸爸妈妈的衣服或裙子、绘画工具(笔、印章)
活动过程:
1、 发放通知书,要求各位家长能仔细看。
2、 家长在自己家中画自己的自画像。
3、 把画好的'自画像带到幼儿园。
4、 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打扮自己爸爸妈妈的衣服或裙子。引导幼儿用格子线或画圆的方法打扮,画好后在空地方用印章印上图案。
5、 把爸爸妈妈的像与幼儿打扮的衣服结合起来,装饰在墙面上。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爱父母情操,培养了动手能力。并且给幼儿父母亲和幼儿共同完成一项作业的机会。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双脚行进跳的动作要领,但是双脚向上纵跳触物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次活动创设了“小兔和风筝握手”、“小兔追逐风筝”的有趣情境,通过过小桥、钻山洞等障碍物,激发幼儿双脚向上纵跳触物的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活动最后适时加入“追逐风筝”的情节,増加了活动的难度,鼓励幼儿尝试在奔跑的过程中纵跳触物,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提升。
活动目标
1.能看准目标双脚同时向上纵跳触物,掌握动作要领。
2.尝试快速越过障碍物,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风筝若干,将风筝悬挂在绳子上(可设置不同高度),竹竿、拱形门、平衡木若干,音乐。
活动建议
1.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组织幼儿玩游戏“小兔爱锻炼”,带领幼儿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达到热身的目的。
2.创设“和风筝握手”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练习纵跳触物。
(1)请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风筝,练习纵跳触物。
教师导语:春天来了,天上的风筝真美。它们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快和风筝握握手吧。
(2)请个别幼儿示范,引导幼儿掌握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
结合幼儿示范讲解纵跳触物的.动作要领:眼睛看着风筝,双膝稍稍弯曲,双脚用力蹬地,向上跳起,手臂伸长,用指尖触摸风筝。
(3)组织幼儿分散练习,关注个别幼儿的动作,及时给予指导。
3.组织幼儿玩游戏“追风筝”,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介绍游戏玩法与规则:幼儿走过小桥、钻过山洞,教师手持悬挂风筝的竹竿从幼儿面前走过,幼儿双脚向上跳起触摸风筝,不能用手拽风筝。
(2)分组玩游戏,尝试越过障碍物在奔跑中纵跳触物。
幼儿熟练掌握动作后,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可手持悬挂纸蝴蝶的竹竿跑动,让幼儿追逐蝴蝶,练习在奔跑过程中纵跳触物,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幼儿面前停顿,便于幼儿跳起触摸。
4.播放音乐,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
引导幼儿随舒缓的音乐创造性地模仿小免子深呼吸、走、等动作,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幼儿园虎和兔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