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应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准备好教案可以更好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和选择,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峡》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峡》教案8篇

《三峡》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其重点是“水”以及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它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本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设想:

1、运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让学生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学会翻译,理解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①查找有关三峡的知识、图片等。

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

③朗读课文。

2、教师准备资料:

①《话说长江》中关于三峡的影片剪辑。

②“告别三峡”文化专题的图片、绘画等。

③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启发讨论、互动合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多媒体屏幕:一幅两岸高山,中间流水的三峡图)

1、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峡是什么意思?注意它的偏旁和字义。(两山夹水的地方)

2、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要表现三峡,一定要抓住什么景物来表现呢?(山、水)

(二)观看《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的一段录像,请学生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特别是画出或写出山和水的特点。

(三)同学分组讨论评价,选出最佳“三峡小画家”和“三峡小作家”。用多媒体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请获奖者和小评委们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特别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突出了三峡山水的什么特点。

(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基础学习。(多媒体内容随具体情况而定)

1、其实,远在北魏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就曾经描述过三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看他是怎样写三峡的。

2、学生看注释,主动获取有关郦道元、《水经注》的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阙嶂曦襄溯湍……并找一找这些词在哪些句子里,说说含义。同桌之间可交流讨论,共同解决。

4、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可单个读,可分男女生读,可整体朗读)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课后练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疑难字句)

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点拨引导,集体解决疑难字句。

(二)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三)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达到背诵目的。(多媒体板书)

1、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说明山的特点。

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山的语句。

3、请学生朗读有关水的语句,说出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顺序:

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

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4、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说明每个季节水的特点。

(1)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2)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3)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5、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水的语句。

6、给学生一定时间,独立温习背诵全文,最后齐背。

(四)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对本文的感受,然后试着模仿或修改自己的作品。

可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材料安排、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

①本文语言精练,仅用百余字,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诸多气象。

②语言富有表现力,情景交融,三峡的千姿百态尽在眼前。

③描写顺序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分明。

④选取极有特征的事物,寥寥几笔,使读者身临其境。

⑤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⑥笔法多变,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工笔刻画,有全景鸟瞰、特写镜头等等。

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有理有据,都值得鼓励。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师补充讲述。

学生模仿、修改后的作品,教师要及时关注、指正、鼓励。

(五)拓展思路,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有关三峡的古今诗词、歌谣以及三峡工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2、补充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余秋雨的《三峡》,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

《三峡》教案篇2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当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当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案篇3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案篇4

执教: 秀中分校 马玉琴

开课时间: 20xx年11月25日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体味文章意境。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三峡》教案篇5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清新而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三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三峡的宏伟壮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三峡的宏伟壮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三峡的宏伟壮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及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三峡?(教师适时小结,介绍三峡)

全班齐读课题,并介绍三峡。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认读,正音,指导口头组词。

4.出示本课词语,朗读,理解。

5.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二、

1.个别分段朗读课文。

2.评价朗读情况。

3.认读本课生字,正音,口头组词。

4.朗读,理解本课词语。

5.轻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小组讨论:这首诗歌有几个小节,每小节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归纳各小节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给同桌听,读完讨论: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再读课文,说说每个小节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扩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完成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峡的宏伟壮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节诗歌。

1.指名朗读,思考:这节主要写什么?

2.自由轻声朗读这一节,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教师引导从以下重点词句中去理解、体会:

(1)故乡的景,故乡的情。

(2)两个爱。

4.指导朗读这一节。(节拍、情感)

5.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第一小结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

6.出示学习提纲;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两个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2)说说你对这些诗句是怎样理解的?

(3)有感情地朗读2、3小节。

7.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并有感情朗读。

1.反馈学习情况,并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句子。

2.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谈话总结全文。

2.今天的三峡还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对三峡工程有哪些了解?

听取、交流。

四、自主积累,学习写法。

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勾画、抄写、背诵、仿写。

板书:

25.三峡情

故乡的景如梦的景

儿女思乡情

三峡的雨、云

故乡的情如痴的情

《三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三峡》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用简洁语言描绘景物特征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自修阶段)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嶂隐蔽晨曦襄上溯御湍揣喘潭漱口峻竣浚骏茂盛元旦山涧属引凄凉衣裳巫峡重叠疾风鸣叫朝

[2]查找资料,解释词句。

略无阙处叠嶂:重叠的山峰。自非:假如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阳光。襄:上。

陵:山丘。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阻隔不通(断)。哀转久绝:消失。或:有时。

宣:宣布君主的诏谕。朝zhao:早晨。暮:晚上。虽:即使。奔:代快马。御:驾。疾:快。

回清倒影: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飞漱:飞流冲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清澈;欣欣向荣;峻峭,山高而陡;茂盛。)良多:很多。旦:早晨。林寒涧肃:寒静,

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穆。(寒峭:形容冷气逼人)啸:拉长声音叫。属引:连续不断。

[3]试直译全文。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山,简直没有空缺中断的地方。层层重叠的岩石和山峰,遮天蔽日,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山丘,顺流逆流都阻隔不通。有时帝王的命令紧急宣布,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轻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冬季节,就是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清波回旋,物影倒映,高峻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特的柏树,悬泉和瀑布,飞流冲刷在山岩之间,山高水清,树木繁茂,确有很多趣味。

每当初晴时分,霜后清晨,林间寒峭,山涧肃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使人泪湿衣裳。”

[4]或许你还不能自己把文章字字句句翻译准确,但相信你一定已经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想象到了各段文字所描述的三峡风光,不妨把你头脑中的三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也可完成课后练习一。

课上导学(自助、自新阶段)

[1]简介作品,导入课文

?三峡》选自《》,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家。

?水经》是记述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写了三峡的山势及四时的景色,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2]学生问答,教师解惑,了解内容。

1、齐声朗读,师生问答,检查有注释和学过字词的掌握情况。

2、逐段朗读,学生提问,学生答疑,对学生有疑惑之处进行引导明确。

3、指名逐句直译全文。(看谁译得正确而且流畅)

4、自选段落,速背比赛,(看谁背得多)

[3]梳理层次,想象情境;

1、 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a地形地势b夏景c春冬景色d秋景

2、作者选取了哪一景物写三峡的地形地势的?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三峡的雄伟气势。明确:山;连,高。

3、 完成下表。说说你想象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可参照课前预习[4]和课后练习一)

季节 所选时间 所选景物 景物特点 给人的____________感觉

夏季 水涨之时 长江行舟 汹涌湍急日千里快 奔腾壮观水势磅礴

春冬季节 风平浪静之时 急流深潭清波物影山峦柏树泉水瀑布 洁白素湍碧绿绿潭回旋回清倒映倒影极高绝献奇特怪柏高悬悬泉飞泻飞漱 水清清澈树荣繁茂山峻峻峭草茂茂盛如诗如画清幽宜人明朗闲静良多趣味

秋季 初晴下霜的早晨 树林山涧高猿山谷 寒静肃穆长啸凄异空寂传响 悲凉凄清哀凉气氛令人感伤三声泪下

[4]讨论交流,概括特点

1、 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讨论交流。

2、请概括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参考]作者构思精心,描写生动。

本文主要写的是三峡的形势和景色。先写高山重叠,表现山势雄伟,这是全景;后分写四季景色。作者不循时序,先写夏季,浓墨于江水暴涨时的湍急,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再写春季和冬季,重彩于风平浪静时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画境,展现三峡清幽闲静的山光水色;最后写秋季,落笔于晴初霜旦之时的林寒涧肃、水少谷空,更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出峡区寒静肃穆,哀凉凄清、令人伤感的气氛。不难看出作者匠心独运,四时之景,各具特色,循环变幻,奇景迭出,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奇丽多彩的三峡山水图。

具体描写手法多样,形象生动。开头大笔勾勒全景:山连,高到“略无缺处”;山高,高到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不见曦月”。这是三峡独有的自然景观,描写十分形象。写夏季江水之奔腾咆哮,放弃直接描写,而是虚拟一叶扁舟,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写路远、时短、行速衬托水流的汹涌与湍急。写春冬之清幽宜人、良多趣味,一连排出八个极富特色的山水景象,烘托出清荣峻茂的优美境界,让人应接不暇,如临其境。写秋景,作者先概括一般特征:林寒涧肃;然后紧紧抓住最具特色的“猿啸”极力加以渲染: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不仅让人看到三峡凄清的景色,还让人听到凄异哀转的猿叫,勾起人们的悲秋之感。最后引用渔歌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

郦道元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不只有美的形色,而且带着几分灵气。他笔下的三峡就像一位魁伟的男子,有盛夏的热情奔放,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整个形象丰满而多情。

[5]积累描绘山光水色的词语

1、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洗练,请将下列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重岩叠嶂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2、 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和使用环境。(看谁释得准、好)

课后巩固(自立、自给)

[1]课后作业:自由写作训练,可任选一题来做。

1、 选一个季节描写三峡风光,整理到作业本上。

2、 近不用上课,你一定常出去游玩,请将你看到的自然美景描写出来。

[2]反馈练习: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10分)。良多趣味晴初霜旦

略无缺处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绝多生怪柏沿溯阻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屠自后断其股

2、翻译句子(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回答下面的问题。(13分)

(1)《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三峡》一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6)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3分)

示例:描写三峡春冬一段中,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三峡》教案8篇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沉与浮教案精选8篇

幼儿园教案油和水教案反思精选8篇

小班嘴教案8篇

小班唱歌教案8篇

小鸭的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

小黄鸭教案8篇

讲作文教案8篇

科学领域小班教案8篇

团结教案8篇

《三峡》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