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实践的教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的教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规划,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圆柱认识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1
一、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学习兴趣,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2、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准备:
1、教具:球一个、圆柱体一个,可拆圆柱一个,图示一份,判断图一份,卡片若干。
2、学具:圆柱体、球体若干,可拆的圆柱体人手一份,圆柱体积塑、旺仔牛奶罐、作业纸、笔、橡皮泥、记录表等各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比一比:较圆柱体与球体,探索圆柱体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体、圆柱体引导滚一滚,叠一叠。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结合图示,引导幼儿说出圆柱体与球的差异。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示)
c、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性。
“刚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都发现球体和球体不能叠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叠在一起,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动一动: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a、幼儿动手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一个穿衣服的球体朋友,等会儿请小朋友将它的衣服拆开,看看它的上面、下面和侧面是什么形状,大小一样吗?
b、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都发现了球体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中间一样粗,我们就把这种形体叫做圆柱体。
c、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圆柱体。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玩一玩,通过游戏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a、游戏《对与错》,正确判断圆柱体。(生活中圆柱体图片)
“老师和小朋友玩个好玩的游戏——《对与错》,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是圆柱体,小朋友为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游戏《找一找》,找找活动室里圆柱体的相似物。
“刚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断出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圆柱体,现在请小朋友用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做一做,通过制作感受圆柱体的特点。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2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个一元的硬币、一只篮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形、每人一只垫子,席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重点: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方法:
引导法、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若干个圆柱实物,其中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包装纸的圆柱体。
2、学生准备若干个圆柱体实物。剪下书第127页的图形,胶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2、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1、(1)请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c=πd c=2πr
(2)口答:
①一个圆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多少?
②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
2、(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教师出示准备的圆柱体,请学生回答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一样吗?如果让你给这个圆柱设计包装纸,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1、学生口答
2、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探索
1、圆柱的认识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4、圆柱的侧面积计算:
(1)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充分感知,然后说一说自己对圆柱的认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3、教师指着实物说明,圆柱的上下两面叫做圆柱的底面,然后请学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底面大小怎样?
4、让用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然后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的面?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7、(1)口答,练习一第1题
(2)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
8、教师拿出一个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教师示范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然后贴在黑板上。
9、提问:你发现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1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面积= 长 ×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1、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圆的周长设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
1、学生仔细观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学生回答
5、学生演示教师准备好的两个底面
6、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面的感觉。
7、请学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底面、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8、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柱上画出一条高。
9、学生动手操作
10、学生讨论
11、学生汇报
12、求出圆的周长
c=πd或c=2πr
5、教学例1
6、解决问题
12、教学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3、学生完成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练习反馈:
四、作业
课内作业:练习一第2题
回家作业:1、练习一第3题
2、任取一个圆柱体实物,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4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 展??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5
活动目的
1、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学习制作球体、圆柱体,建构球体、圆柱体组合物体。
3、通过摸、量、滚、做等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4、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包装。如足球冰淇淋盒、小药丸盒、易拉罐、麦乳精罐等。
4、准备一些挂历纸、白板纸、橡皮泥、尺、胶带、线、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球体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2、请幼儿玩球。幼儿按意愿选球,通过摸、滚、踢、拍、托、掷等动作玩球。
3、请幼儿回答教师提问:玩的是什么球?怎么玩的?通过玩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5、师生创编儿歌:小小球儿圆溜溜,哪边看它都很圆;小小球体站不稳,哪边挨地都能滚。
二、有趣的圆柱体
1、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滚一滚易拉罐、麦乳精罐等,说说它们是向什么方向滚动的。
3、请幼儿将圆柱体积木、积塑、小棍棒按高矮、粗细的顺序分别排一排,看看它们像什么。
4、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三、球体、圆柱体的区别
1、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2、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3、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四、灵巧的小手
1、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2、给幼儿提供白板纸、挂历纸、橡皮泥等制作材料,让他们进行手工制作。
对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他们完成球体、圆柱体模型;对能力强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建构组合物体,如凉亭、攀登架、滚筒等;对能力一般的幼儿,要求他们完成简易组合物体即可,如冰淇淋娃娃、京剧小丑等。幼儿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对大胆创新的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并为他们提供条件,使其完成作品。
3、作品展览。让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佳作,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五、商品展销会
1、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
2、引导幼儿将自制的作品、收集的玩具和废旧物品先按球体、圆柱体两大特征进行分类;再按商品的种类(如食品、玩具、日用品),进行二次分类。
3、陈列货架,布置环境。幼儿按标记排放商品。
4、开展创造性游戏:“商品展销会”。要求幼儿在展销过程中,说出各种商品的名称、外形特征。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平平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平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小百科: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平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圆柱认识的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学生经历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实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使部分学生大致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准备:
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平时简称它为圆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质疑探究
ppt出示自学探究
①、通过制作圆柱体,想一想圆柱体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强调结合制作圆柱的过程,小组归纳总结。
1、生汇报: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两个圆,一个侧面。
生: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侧面是圆柱的侧面。
2、生: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粗细一样。
3、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在两个底面之间。
生:无数条。
生:通过测量发现圆柱的高都相等。
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圆柱,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让学生演示测量的过程,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尺可以比较准确,便捷的测出圆柱的高)
师:日常生活中圆柱的的高还有那些不同称谓?
例如:硬币的高教做【厚】;钢管横放时的高叫做【长】水井的高叫做【深】等。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应突破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以两底面间的距离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丰富学生空间意识观念。
小练习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练习,检测学生对圆柱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的理解)
圆柱的侧面
我们在制作圆柱时有没有发现圆柱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你是沿着那条线展开的?
(小组讨论交流)
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生:沿着一条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生:沿着其中一条曲线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不规则的剪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沿着高剪,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是一个正方形,因为前面说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而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所以沿高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那么沿高展开后就是一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开、围裹等实践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化曲为直,不仅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勇于探索并有所收获,培养学生良好的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
三、深化巩固,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这种立体图形,回忆一下:
1、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侧面沿高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
4、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作业布置:
①、完成练习册圆柱的认识。
②、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
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所以学生学生对圆柱是有初步认识的。所以,在新授时,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导入时利用课前制作圆柱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学生通过制作圆柱,能很快知道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2、教学中采用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小组活动,采用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高。
3、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在突破重难点是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去尝试通过小组合作,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并且多鼓励学生去说。
4、多与生活联系,在练习时,有一道判断题,在判断已给物体是不是圆柱,一些不是圆柱的物体如腰鼓,手鼓等。
不足之处;
1、在讲圆柱的高这一特征时,没有鼓励学生动手测量,只是简单地指了指。
2、整节课鼓励性语言较少,教师说话有些啰嗦》
圆柱认识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