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学习中,心得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呈现思路,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生》读后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人生》读后心得篇1
买这本书,起先是因为作者是写出了《平凡的世界》的路遥,但当我看完第一遍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体验。
故事是平铺直叙的,没有多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多么晦涩高明的哲理,它就像一杯白水,遇到什么样的人,就自然的散发出什么气味的"生活气息",以及什么程度的"生活营养"。更没有条条框框的灌输你一堆客观的道理和规则,而是让你自发的从中思考总结并且吸收其中的"经验"。
我想这也是小说在哲学方面的魅力所在吧。
故事阶段性分明,总共三个阶段:高加林回到土地;高加林离开土地;高加林再次回到土地。
我是个小众读者,不会过多的去关注小说体现的社会矛盾,但我喜欢关注故事中人物在人性上的表现,去体验这些表现中体现出的人物的心理,再将这些心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包括我自己)相联系起来,以此得到我想要的收获。
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有四个地方。
一是,高加林强烈的自尊心、远大的抱负以及融入县城的强烈欲望与现实状况的剧烈冲突下,剧烈的心理反应。
二是,刘巧珍在对高加林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中,那种只付出不索取的心理描述。
三是,德顺爷爷的生活态度。
四是,黄亚萍在高加林进入县城到离开县城这个过程中,激烈而直白的心理活动。
每每读到这四个地方,我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朋友的影子,父母的影子,甚至是名人的影子,因为人性是相似却又不同的呀。
从中,看到故事人物面临着和自己相似的困惑时,心里也跟着矛盾困扰,作出决定后,又跟着人物内疚难受并且难以执行决定,当结果证明决定错误的时候,也跟着人物懊悔无助,又有那么一丝庆幸那种经历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初次读完之后,那极其浓烈的人生滋味聚集于脑海,随着每一分每一秒的持续发酵,趋于浓稠,就差一壶清水,将其稀释成一壶清酒。而这盛着我一字一句的一席白纸,便是清水了。
真真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答:“你有故事,我便有酒。”
人生若清酒,万般皆滋味。
《人生》读后心得篇2
?人生三部曲》的青春卷和爱情卷即《生命驿站》和《生命本色》,在未读之前以为是充满生命激情与浪漫爱情的诗作,读完后却发现诗中更多地呈现的是岁月流逝、青春无多所产生的哲思与深悟。本以为三部曲之中的生活卷《生命之门》应该是一位睿智的诗人对生活的精辟了悟,看了之后却发现大部分的诗作都是以“爱情”和“激情”为,读诗时,总会有一位青春洋溢的诗人形象跃入脑中。这种阅读的偏差或许正是诗人想刻意强调的:青春若只有激情则流于肤浅,只有经历时间的沉淀与洗练才能让青春更显其可贵;生活若只有智慧与了悟便失去了激情,也正因为七情六欲的穿插,生活的智慧才更见踏实温暖。这种对生活充满思辨意味的思考正是明杰诗作的韵味所在。
明杰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成长于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他的诗深受现代诗歌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现代诗歌艺术特征的呈现,有时则是内心情感的大胆而热烈的浪漫抒发。在明杰的诗集中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诗歌尝试,在那些充满现代意味的诗作中,他注重沉潜的意象,冷静节制的描写,注重词语多义性的生发,融严肃的思考于意象的串联之中。而在那些热烈的抒情作品中,作者又变成了一位童话中的勇士,单纯而热烈,敏感而执着。
明杰的内心敏感而富于批判精神,“路上的行人少了许多自然的激情/时光的平庸让生活面目全非”(《阳台遐想》)。在复杂又空虚的城市生活中,诗人用虚妄谱写了自己的神话,他解构崇高,用如梦似幻的感觉触碰“世纪之外的那个人”,“却是经不住岁月的回头一篙”(《创世纪》),时间创造了一切却又毁灭了一切,“终要远去”的结局和“创世纪”的开端相比之下,反讽的意味不言自明。诗人的冷静与理智让他的笔下满是寒冷、孤独、病态的意象,喜鹊变得“肥硕 孤独 左腿有点残疾”,冰雪则参与了“游戏的圈套”,花草树木“已干枯多时”,在这没有生机的城市,“挣扎 暴虐 无处不在媾和”(《冬日的植物园》)。然而,所有的怀疑与挑战皆因诗人内心对这个世界抱有浓烈的爱,对“现实”的关怀是诗人所有快乐与苦痛的来源。
诗人热爱生命,仿佛气势磅礴的南风“独自横扫宇宙/将僵硬的无趣的诅咒击穿/把尚未熄尽的欲望/重新点燃”(《南风》),言语之中的热情如玫瑰一般绽放于诗句,“南风”、“苞蕾”传递出生命的信号,“点燃”、“唤醒”都是生命力的爆发。与此同时,空间上的景象也引发了作者关于时间的思考,“永不回头”的决绝和残酷使得诗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婉约的叹息”和“逝者的倒影”,虽留恋过去却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奔放的诗歌语言隐约折射出作者内心“士人”的影子,流露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叹息。
在明杰的诗作中,常见“鸟”的意象。在梅特林克的《青鸟》中,鸟是总也追不到的幸福。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鸟是祥和的图腾。对诗人而言,鸟是精灵般的意象。例如“最后一夜 恋人/大鸟的哭声伴我/最后在你的虚弱里/燃掉言语的影子/一切安息”(《恋人》),这里的鸟是诗人自我的影子;“遥想一场大雨/乘着鸟的翅膀/接近太阳/静听太阳的心路和轰然作响的骨骼”(《遥想一场大雨》),鸟变为串联雨与太阳的天使,是由飞越阴霾投入光明的翅膀;“你的根须从顶端向下蔓延/许多朴素 古老 房屋和树木/品味你的高大与神秘/像一群群祥和的大鸟/使你的这种伫立不是很孤独”(《穿越空间》),此时鸟又成为中国神秘文化的符号。在这些诗中,“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寄寓着诗人的心灵情感。
在锋利的诗句下,作者的内心是温柔敦厚的“士人”之心。亲人、家庭、师友都在他的心里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有“现实与理想的幻化”,但诗人明白:“所有的完美都有虫眼/野马的火性开始收缰/耗其一生甘为家的园丁/一生耕耘从不偷懒”(《在朝内大街的思索》)。在缓缓的时间之河里,他时常感念“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的师情与母爱,这样的情感使得“游动的灵魂也是那样安然”,“娓娓落成一段平凡中的辉煌”(《日子》)。深沉的父亲,“一笔一划地教我写字画画”的经历让诗人留下了“温暖”的内心(《温暖》)。“秋雨”、“独居秋水的人”、“蝉鸣”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古典诗意的境界之中,虽是冷,但“暖意的玫瑰色”让冷化为温暖,继而化为“寂静”(《天在变凉》)。正是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自足”的心态使诗人即使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时也显得气定神闲,游刃有余。面对已逝的岁月,面对如烟的往事,“季节轮回一切都是那么短暂”,但诗人有一份“固执的信念”,面对死亡时他“每时每刻都在准备着空手而去/空手而归”(《岁月随想》)。在经历了磨合中的痛苦和顿悟后的感恩,诗人内心平静如水。
知识分子书写与平民视角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明杰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从明杰的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工人之家。明杰对煤矿和矿工有着深厚感情。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怀,他以煤矿为题写出了许多诗歌,如《金黄的井架》、《下井的孩子》、《下井的汉子》、《距离中的煤矿》、《矿工挽歌》、《矿山的男人与女人》等等。诗人从不局限于狭小的自我空间,让煤矿以一种纽带的形式牵起了诗人与外面的世界。他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写作视角,但他的专业素养又使他脱离了普通情感宣泄的漩涡,能够使用个人化的诗句让隐秘情绪得以表达。作为抵抗的知识分子,这种写作视角可以让诗人“从象牙之塔式的学院系科中回归到公众领域”,明杰也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干预现实的。
煤矿像是诗人生活的一个纪念品,存在于回忆之中,遥远又亲切地仿佛就在昨天。作者使用了叙事手法,记录了我与父亲“做游戏 讲故事 嬉戏打闹”的欢乐时光(《温暖》),与父亲相见时的感动,“我的小手把父亲一颗又一颗/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的泪水/擦了又擦”(《记忆》)。《金黄的井架》虽然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诗,在意象、语言以及节奏的运用上都不乏精巧,最能体现两种书写的交融。
《人生》读后心得篇3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之作。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复又回去的曲折人生历程。在城乡间辗转,他既选择过努力与坚持,也选择过放弃与告别,其间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剪不断、理还乱。
读罢《人生》,心中五味杂陈。高加林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小说一开始描写了高加林代课老师的名额被挤,回到农村务农。读过书的他不甘心也不好意思下地干活,他的命运从天堂一脚踏入地狱。人在落魄或是落寞时总是很脆弱,尤其是感情,就在这时候巧珍出现了。上天不会把人逼上绝境之路,巧珍的温柔、热情和对他覆水难收的爱着实感动了高加林,也感染了他的生命。爱的暖流漫过了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他积极地开始新的生活。
却没有想到,就在高加林安于现状,接受农村姑娘巧珍的爱情之后,他的叔叔转业到地方做了劳动局局长。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县委通讯组干事,生活在一瞬间发生巨大转折。他平步青云,他的世界一下又变得多姿多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人眼花缭乱,他的心也乱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分,对梦想的追求,加上城市姑娘亚萍的主动,他选择了和巧珍分手。就在他梦想着美好的生活、光明的前途在不远处向他招手时,因告发走后门,亚萍离他而去,他又重新回到了农村,此时,巧珍也已经嫁人,他悔恨莫及。
这一波三折的人生历程,唏嘘的同时,让人深思:是命运捉弄人?还是人的本性决定了命运?
人生的选择,有得必有失。人生无论选择那条路,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就像高加林为了美好的前程与亚萍在一起,失去了金子般的巧珍。我们无法评价高加林选择的对错,或许这一波三折的命运,才是人生。
高加林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农村青年,有着梦想,有着挣扎,有着追求,有着对现实不公的愤恨,更有着跳出现状的勇气。作者没有写高加林完整的一生,最终也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结局。或许,就是让高加林有机会来自省,修正自己的错误吧。我想,经历过大起大落,经历过离别痛苦,高加林的人生会更加的精彩。
柳青说:“人生的道理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的岔道口,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美国诗人罗伯特说:“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人生其实就是不断的选择与取舍。路遥通过平凡的人物,真实的人性,告诉我们:梦想的取舍,缘分的离散,都不是我们所能强求的,人生应该接受命运但不卑怯。愿我们在面临每一次选择时,都能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也愿我们在每一次选择时也都能无悔!
《人生》读后心得篇4
?走到人生边上》一书看了一点以没多大兴趣结了尾,后来的一月份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没再放下了。想知道杨绛先生在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期望能带给我一些认识和思考。
整本书下来,杨绛先生的谦虚,她看问题的透彻,她一直寻求答案的态度,她一直修炼自己的努力,让人越发的敬爱她。
命与天命,人性,神鬼,人类的文明,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等问题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没有回答,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发现。回答不了的问题就交给时间,大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实践,去证实。特别认同先生在人生的价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是的,无论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锻炼,能做到有成绩,也算没有白来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吃喝温饱会成为问题,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欢命由天定这个词,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实际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是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这个主。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词。生下来的条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通过锻炼通过好的性格去改变你的命运。
一直认为自由是不受约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看来,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就觉得打开了另一块未知的思维,好像莫名觉得有点儿道理。虽然我还无从解释。
或许是觉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过这个区域在某个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认同的一些观点,意见暂时保留,看看伴随时光的流逝会发生一点什么变化吧。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经过时间的洗礼,越来越赞同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发现自己的内心,达到自己真正舒适安逸自由的状态。
《人生》读后心得篇5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能够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着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我。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我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我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我,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所以而扬眉吐气,加林也所以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我,放下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我、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悲哀,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可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可是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能够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我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我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我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我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我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坚持自我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梦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人生》读后心得5篇相关文章:
★ 人生如水作文8篇
★ 人生选择作文8篇
★ 人生规划作文8篇
★ 人生价值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