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抒发我们感情的一种方式,心得体会是在不断学习中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有关读书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篇1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入神入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着,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 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篇2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篇3
印象最深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叶圣陶先生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要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还记得在我第一次面试教师演讲中,我说:“从不同角度来讲,人人都是第一!”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平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由喜欢孩子这种价值观的引领,让我也爱上了教育。课堂是老师和学生相处交流的主阵地,如何用心地去经营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内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我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和引导,最终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养成优秀的品质,真正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一篇教育随想中我这样写到:“世界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只要你是真正的爱做教师,有了兴趣你就会自觉去做,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做的更好,你就会想怎样做的更加于众不同。对待教师这份职业,要拥有12分的兴趣。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关于素质教育,可以下上几十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学做人的教育。而“无为”教育艺术则具有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晴天霹雳开悟撼心灵的魅力和威力。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的过程。“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对学生光有爱还不够,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篇4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让我明白,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最需要的就就是“爱”。“爱”会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更就是一门艺术。
?爱的教育》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亲了。他为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他采取的措施不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也不就是粗暴的警告,而就是温柔如春风吹拂杨柳般的劝导。这位父亲为了说服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读书,给他的孩子举了很多已经投入工作的人也不忘读书的例子,让他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读书而刻苦努力着,而你也要做这千千万万里孩子中的一员。
这位温和的父亲用他坚韧而亲切的笔触敲开了孩子的心扉,因为他十分清楚地明白最能打动这个年孩的心灵的就是什么。他从不仗着自己就是个父亲而在儿子面前装做高高在上的一个大人物,而就是学会和儿子沟通,犹如知心朋友一般地亲切。他教育儿子要想成为一个男子汉最重要的就就是“勇敢”,勇敢地去应对成长中的种种困难和种种挫折。如果有对不起哪个朋友的事,要勇敢地去道歉承认错误并请求原谅。这难道不就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吗?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篇5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篇6
这个暑假《教师人文读本》走进了我的生活,闲暇之时,手捧着它,细细翻阅。看着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文人名字,读着一篇篇冲击心灵的文章,我一次又一次为里面的人和事而感动,情与意也不断地让我有所感触。
当我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情走进这本书,并不断地与其中的教育理论、人文精神等对话、思考时,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生命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
?教师人文读本》的前言中说到: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成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
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对教育和可爱的学生应付出更多的爱等等。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读完本书,我就感受到了编委们的良苦用心:首先就是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让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们多一点精神食粮,去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烦恼,甚至痛苦。让我们学会爱,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爱。然后在爱的基础之上去学会思考,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有更好的心态,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说到底,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过之后有所启发,更深层次也许就是想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平时的生活中,当我们在快乐之中时是很少去考虑:“我为什么而活着?”但是在我们遇到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时我们也许会问,心态变得消极。现实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遇到的事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应该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沉河对生命的诠释,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宽容,学会了如何去包容。每一个活的生命都有他的尊严,放一颗友善的心去接受,用一双清澈的眼去看待。在我看来吵吵闹闹的小朋友的无聊游戏追逐打闹到了作家那里,成为了生命的本质,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魔力,竟能让人感动,继而影响自己的心绪使之恬静淡然。小学老师,最最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因为种种因素,对着学生难免失去耐心,偏偏此时把学生的一个小小失误放大再放大,往往事后责怪自己冲动,埋怨自己不理智。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总能泰然处之学生的所谓捣乱,是一次次的历练让他们能够用看到学生身上闪耀着的最真最阳光的活力,为了那可爱的生命个体,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去呵护、引导。
如何引导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很有必要思考的事情。引导过多了,无形之中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那些还未被世俗化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萌芽阶段,此时的引导实在是很重要。他们不懂得分辨,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我们就要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条件。
王小波说,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对学生做种种设置也是教育者的特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反反复复地灌输给学生。诸如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学生必须习得,但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呢?一味告诉他们应该不应该,用威吓命令来规定,结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成了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两面派。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学生变成只会遵守规范的木偶,更不愿想象他们习惯于被设置好的生活。那么前提是,我不去做那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这绝对不是说,对于学生放之任之,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独立个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引导他们。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育有关读书心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