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心得体会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对事情没有深刻的感悟,那我们写出的体会就毫无意义,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见证和记录,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丰碑》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丰碑》心得体会7篇

《丰碑》心得体会篇1

当时间凝聚在1935年时,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服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

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水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神情自若,一时还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这时老军需处长那晶莹而高大的丰碑似乎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我仿佛从他那十分安详、镇定的眼神中看见了:他感到安慰,战士们都没有倒下,自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但顿时我感到一阵惭愧,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与常年积雪化为一体,我却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退缩。经不起任何的挫折,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知难而进,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的学生。将来保护祖国,动手建设祖国。

老军需处长化成丰碑,不仅仅记载着他的光荣事迹,更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丰碑》心得体会篇2

第一次读完丰碑,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当年郭沫若曾为正义而讴歌: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尘埃落定,中国是胜者,是名副其实的东方雄狮!

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少不了一串串刚正不阿的脚步,那是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那是谁?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面前丝毫无惧怕之意,而是永不回头向前冲的那是谁?那是我们飞夺泸定桥,翻过大草地,勇攀高雪山的无数革命先烈们,是他们!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精彩篇章!

忘不了,忘不了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勇攀雪山的故事,忘不了在雪山上有一位军需处长,他为了战士们能个个穿上棉衣,在千里冰封的雪山上将自己的那一件留给其他战士,他仍旧穿着那件破烂单薄的衣服,那种刻骨铭心的寒冷只有他独自承受。但是他的身体终究不是铁打的,在冰冷的雪山上活活冻死了。雪残忍的将他的躯体埋了起来。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不能走出雪山了,但是我相信在那寒冷的冰雪下的军需处长不管身体多么冷心还是热的。那是一颗火热的爱国的舍己为人的红心。

难道,有这样战士的队伍会失败?难道,有这样领导的队伍会失败?回答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不!不会失败,中华民族不会失败!

仰望星空,依稀记得董存瑞奋不顾身,大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于是他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中,一条年轻的生命如流星般逝去,热泪洒遍衣襟。回想曾经有多少这样的生命逝去?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感人,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烈士们啊!你们用鲜血铺就了开国大典的红地毯,多么伟大;你们用生命的多姿渲染了鲜花的芬芳斑斓,多么美丽;你们用青春的绿色点缀了我们今天生活的生机盎然,多么正义;你们如绿叶点缀着祖国这朵绚丽的红花,多么无私……你们献给了祖国一切,我要把无限的敬意献给你们!啊!不朽的丰碑永驻心间!

《丰碑》心得体会篇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5日下午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多次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表达对革命历史和红色资源的无比珍视,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无比崇敬。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从阜平、西柏坡到延安、井冈山,从古田会议旧址、遵义会议会址到香山革命纪念地……重温一段段峥嵘岁月,接受一次次精神洗礼,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光辉榜样。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从党一路走过的苦难辉煌中汲取不竭动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在传承赓续中铸就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

用好红色资源,汲取红色力量。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百年征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之歌。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难看出,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用好红色资源,就要让广大党员在接受红色教育中汲取力量,让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开启更为辉煌的历程,创造更加伟大的奇迹。

赓续红色血脉,争当红色传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每一次对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如同一座座丰碑,镌刻着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朽功勋,也激励着后人沿着前辈的足迹接续奋斗。如今,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变化,每时每刻都记录着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赓续红色血脉,就要让广大党员争当红色传人,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问题的答案,蕴含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而“红色”始终是最鲜亮的底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用好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在新征程上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丁恒情)

《丰碑》心得体会篇4

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曾经有多少的儿女,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满腔热血来谛造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刘胡兰、杨靖宇、李大钊……他们那不朽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形象如一座丰碑,让人敬仰。他就是我国第一任总理——周总理,因为我曾追随着何其芳的回忆走进总理的“一夜的工作”。

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课文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课文一开始这样介绍总理的办公室:“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当我和同学反反复复读这句话的时候,刚开始心中有不解,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用心地读,一遍不就够了吗?可当我真的把自己的情感与总理的劳苦、总理的简朴紧紧相连时,刹那间,我的心震憾了。这是谁?这是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呀!作为国家总理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而我们少先队员呢?掷馒头、倒米饭、扔衣服,一件件往事拥堵在我的心口,更让我陷入深深的内疚之河,我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而惭愧。当我再次读到“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和他那认真批阅文件的画面,我的心湖再次泛起阵阵涟漪,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想到自己每天写一点作业,背一点书,就喊苦喊累,和周总理比起来又能算什么?和周总理的工作量相比,我该羞愧啊!当我再看到周总理的夜餐只是一杯热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时我能对自己说什么呢,因为这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有一次考试,我考了一百分,就向家人要东西:“奶奶,我要吃烤鸡翅”,“爷爷,给我买玩具”,给你买!“妈妈,我要买游戏机”,“小祖宗,这就给你买”。琳琅满目的礼物向我涌来,一种满足感写在了我的脸上。如果总理看到我这样,他一定会为中国的明天而深深担忧,顿时,我只觉得头特别重,刚才激情澎湃的心一下子消失在九霄云外,羞愧难言。

周总理为我们新中国做出的贡献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劳苦功高,他的生活简朴将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每个人的心中。

《丰碑》心得体会篇5

俗话说:“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可是,在文中的军需处长,却是舍己为人,奋不顾身得去帮助战士们,而毫不在乎自己的死活,把仅有的一件棉衣都给了战士们……

在一个冰天雪地非常寒冷的冬天里,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可就在这时候,军需处长看见一位穿着单薄的战士向自己走来,军需处长毫不犹豫得就把唯一棉衣给了战士,自己却冻僵了……

人哪有不怕死呢?可是文中的军需处长并不是不怕死,可当军需处长想起祖国,想起渺小的自己,在想想中国的未来,他终究还是把这一件怀着满满爱心的棉衣给了这个年轻的战士……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军需处长的人生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这让我想起了在惠州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的哥哥想带着自己的小狼狗想和我们玩,我们不但不敢和它玩,还被它吓得屁滚尿流,我们急忙爬上滑梯,可妹妹爬得慢了,我便迫不及待得把妹妹挤下滑梯,自己赶忙爬上去,而妹妹却从滑梯上掉下来,摔得哇哇大哭,这时,我才后悔末及……

想起这件事,我的精神和文中的军需处长的精神比起来,我的脸真是“从头红到脚”啊!

也是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生是短暂的,可如果你懂得怎么让它变地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一个短暂的人生也是值得的。

《丰碑》心得体会篇6

7月15日,宾阳中学各地校友群突然跳出来一则消息:宾中传奇人物杨锦铨老师与世长辞!刹那间,校友群内燃起根根蜡烛,校友们在电脑面前掩面而泣,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

我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邀请他来参加我们的聚会!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难以形容我们的悲痛!我们如何掩藏我们的遗憾!

杨锦铨老师是宾中的传奇人物,他身上的传奇故事多不胜数:他是如何放弃优越的家境来到宾中,如何受尽批斗而依然毅然决然留在宾中,如何照顾他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还有外县的学校是如何以请到他去讲一节课而深感荣幸,又有多少学生以能倾听他的物理课而引以为傲… …

在外多年的校友,一起聊起母校就会想起杨老师,一提到杨老师,刹那间对他肃然起敬。不仅是他直接教过的学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那些甚至没有亲耳聆听他的物理课的同学们,都对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发自肺腑的敬佩和赞叹!

他刻苦钻研教学技巧,精心准备教学资料,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的课堂总是那么充满激情,那些在学生眼中分散、凌乱的知识点在他那里就是信手拈来而且很容易就串到了一起,他的课堂总是能把同学们迅速带入一个引人入胜的物理世界。他把学生们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让同学们集中精力于物理学本身的条理性、逻辑性、趣味性和关联性。

他的学识、阅历和口才,令学生那么折服,再淘气的学生,都自觉地倾听他的授课。他的课堂,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压全场的自信,一种掌控全局的霸气,一个洞悉细节的氛围。他的幽默,又顿时化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同学们感到轻松自然。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就一定要信心满满,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他上完课后满头满嘴的粉笔灰,犹如一尊雕像,早已铭刻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对尖子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没有优劣之分,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尖子眼中点石成金的大师,又是差生思维豁然开朗的布道者。他指点迷津的本领,简直是一种艺术!很多同学因为杨老师深深喜欢上了物理课,他们甚至愿意杨老师的课拖延一些时间,下课了还沉醉在杨老师的课堂氛围中。他们自己难以想象以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物理课,竟然成绩可以突飞猛进,甚至从拖后腿的学科变成了优势科目,于是乎信心倍增,有的同学甚至把物理研究作为终生致力的研究方向!

那些没有机会上他的物理课的同学,甚至为此遗憾宾中经历的不完整。现在,他们的遗憾成了永恒!我们永远的`失去了体验他的一堂课乃至聆听他的一句教诲的机会!

杨老师多年来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始终不离不弃,体现了贯穿一生的高度责任感。可是他自己病了,都不曾麻烦别人照顾。他甚至没有给我们一次探视他的机会!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个负责任的形象!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深怕被老师遗忘甚至厌恶的学生,在杨老师那里得到了安慰和鼓励。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杨老师会特别留意他们情绪的变化,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他们。当他们因为家庭原因出现了浮躁的情绪时,杨老师会像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他们予以关爱、引导及帮助。他就是通过这样一各个平凡的小细节中默默垂爱他的学生,他就这样成为同学们的心灵导师与灵魂偶像!

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他用自己的奉献践行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精神!他的一生用至死不渝的爱,拥抱宾中,让我们所有宾中人无不感动!他身上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一个道德楷模一生的坚守与信仰!他身上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如今,我们失去了一位集良师、益友、慈父于一身的前辈!他的离去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悲痛和永远的遗憾!我们为杨老师充满传奇的一生过早谢幕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

我们将继承杨老师的遗志,发扬他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习他热爱工作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业绩;我们要学习他高度负责的态度,勇于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诱惑;

我们要学习他对晚辈那种宽广无私的爱,帮助和扶持年轻人成长,为宾中的事业代代相传甘做垫脚石;我们要学习他知识分子的气节,坚守原则,站稳立场,充分自信,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丰碑》心得体会篇7

不朽的丰碑

翻开中国共产党鹤峰县历史,映入眼帘的一张张人物照片,不禁让人热泪盈眶。鹤峰县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战略大后方,当年红色的热血见证了奋斗的年华,不朽的丰碑铭记了峥嵘的岁月,如今,虽然号角已不再响起,战斗的硝烟已然散去,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段艰难的岁月,那段红色的回忆。

出生于鹤峰县麻水乡红岩坪村的李斐然,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共产党,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向我湘鄂边苏区发动围剿,李斐然所在的军队三次失利,李斐然负伤,被驻扎在留驾司的川军武装捉住,敌人软硬兼施,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将苏维埃干部和游击队员一网打尽,他们将李斐然绑在一根木桩上,割下一块肉问一句,一连割下九块肉,李斐然也没有吐露半个字。正是他的誓死不屈,顽强斗争,不惧艰难,不畏牺牲,为我们铺就了通往美好的繁华大道。

而如今的鹤峰已然成为了先辈眼中渴望的样子,2020年宣鹤建恩高速正式通车运营,鹤峰县结束“五无”的历史,圆了22万鹤峰人民的梦想。9·9公益日募捐、免费两餐、儿童大病医保三大爱心工程惠及全县,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全面建成,越来越多的民生项目建设正在建成。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4.6亿元,鹤峰被列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农民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丰收。正是那一段段红色记忆凝聚成的不朽丰碑激励我们不断向前。习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从一艘小小的红船到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08年汶川地震,我党将人民放在首位,将生命放在首位,举国上下,千里驰援,同舟共济支援汶川。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异常艰巨的战役使命扛在肩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河南的暴雨牵动着众人的心,郑州某汽车团某连战士连夜递交58份请战书,奔赴救援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身影。中国共产党于磨难中奋起,逆风雨而前行,不断地向人民递交一份份满分答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可以打垮我们,反而成为推动我们民族,我们党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在东京奥运会中,14岁小将全红婵跳出3个满分动作,以466.2的高分夺冠,为国争光。去年夏天,连连暴雨,街道办事处的各位青年党员干部在堤连续作战十余日,24小时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80后法官尹华容,徒步翻越两座山将巡回法庭带到农家院,只为让司法的温暖到达每一个角落。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前途,更是这个民族的希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百年风雨兼程铸就百年光辉历程,蓦然回首,岁月如歌,我们又怎能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路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应不忘昔日的艰难困苦,血雨腥风,以忠诚之心跟党走,以赤子之心为人民,以青春奉献之心报效祖国。

文稿:米慧彬(鹤峰县法院)

编辑:黄 洋

审核:王云华

《丰碑》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小学政治心得体会7篇

高一心得体会参考7篇

法院心得体会7篇

车工体会心得体会最新7篇

防诈骗体会心得体会模板7篇

中秋心得体会优质7篇

警察总结心得体会7篇

西点的心得体会7篇

教学培训体会心得体会模板7篇

销售职业心得体会7篇

《丰碑》心得体会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