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的内容要有逻辑性,围绕演讲展开,帮助听众理清思路,在撰写演讲稿时,反复推敲每个段落能够让演讲者更具说服力,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端午节文化演讲稿7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1
同学们:
大家好!
不知道同学们有哪些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的?
也许,你们早已经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父亲节”送给爸爸小礼物,习惯了在“母亲节”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有悬钟道像以驱邪,挂艾草以避邪驱瘴,佩香包驱瘟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出自当代诗人文秀笔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节与屈原的渊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而今天,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同学们,再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了。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节日呢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2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大家好!
很多同学喜欢节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节日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即将到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吗?作为中国的儿女,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慢慢积累,让我们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成为一个内涵更深刻的中国儿女。那我们就走进端午节去感受一下吧!
大家一定知道,端午节和伟大诗人屈原有关。屈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爱国,最后投身汨罗江。最后,人们把粽子扔进河里纪念他,爱他。其实早在端午的时候,大家都祈祷身体健康,摆脱疾病和灾难。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继承着以前的习俗。每次端午节,我们都会带一块艾叶在耳后,说不会觉得头疼。因此,我总是在这一天早早带上艾叶,为健康的身体祈祷。
我相信每个人的.家庭在端午节都有许多不同的习俗。虽然这些习俗看起来简单,不太现实,但它们确实让我们发了大财。文化上,我们需要尊重和继承,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祈福降,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这样的风俗文化传承下去,以免在未来的世界里失去这些美好的文化。因此,在这里,我热烈呼吁大家在端午节包饺子的同时,多了解当地的习俗和文化,为我们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贡献。
端午节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在家里开开心心的包一个粽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体会端午节带来的成就感。也希望大家用一颗赤诚的心来品尝粽子,纪念我们屈原诗人的爱国情怀,传递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学们,端午节就这样到了。在了解了节日文化之后,让我们真诚地祝福我们的端午节,我们的祖国,我们延续的中华文化。这个端午节是你我幸福的节日,祝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尽管这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但我希望它能给未来带来一些希望,让你和我在这条路上一起前进,一起健康成长!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3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儿时起,妈妈就教我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的我就领略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幼儿园时我又学习了《弟子规》,懵懵懂懂中我知道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上了小学后,学校里有了《国学》课。每天早上我们听着广播里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踏进校园,穿越在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故事里。《三字经》是国学经典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它每一句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些知识,一个道理。“黄香温席”让我知道了如何感恩父母;“孔融让梨”让我懂得了谦让的美德;“程门立雪”让我明白了尊敬师长……《三字经》简单易懂,直接点明中心,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有唐诗宋词、古代名著。在唐诗宋词中我可以和李白一起望庐山瀑布,感受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我还仿佛看到了苏轼的庐山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论语》中,我还听到了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声。在《西游记》中,我可以和孙悟空一起降妖除魔。在《水浒传》中,我可以和水浒英雄一起斗智斗勇。
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文化,已经在我的心里牢牢扎根,时刻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4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的演讲的是:品味端午,传承文明。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中午的”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韩姓国家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难道我们仅仅是感到惊讶吗?难道这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丢失?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不,这是中国的节日,这是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的日子,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让别人拿去。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我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起将端午的文明传承下去吧。
谢谢大家。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6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几天就是我囯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囯著名诗人爱囯主乂者屈原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囯时期楚囯人。他所在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时代。当时楚囯在列强环视状况下,却不能及时发现自己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愅锐志,在囯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愅囯家抛在了后面。
面对连年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囯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形势有着清醒认识,于是在囯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愅。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思想,在与保守势力斗争中显示了自己高尚节操,赤诚爱囯之心。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爱囯主乂,倡导是什么呢?我们倡导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精神,是面对危以天下为己任高度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囯家人民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时代是盛世中囯。囯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新莳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囯,知道自己胸前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宽敞明亮教室,我们学习机会,甚至我们衣食。
这都是我们父辈甚至我们祖辈怀持爱囯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向往,扫净了自鸦片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囯人民头上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
最后用一句屈原话送给所有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囯建设贡献心智人,能为自己将来铺垫繁花似锦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人。
在这里预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篇7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期待过端午节。诱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红的颜色,四角倔强的翘着,可爱极了。包粽子的叶子上沾满了水,也沁入一点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满嘴便充满了米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的.馅儿。馅儿甜甜的,有了米,这种甜也不腻了;米中融入了枣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我常常是吃得满嘴“小胡子”,妈妈见了笑我是只“大脸猫”。我却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头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外婆会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动步子于床前,从枕边的针线筐中取出几个香囊。那时外婆还只有我一个孙辈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会有五六个外婆做的香包。这些香包各式各样,在我记忆中,似乎没有重样儿的。外婆那时手还很巧,会做很多种图样。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还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没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绝不比路边买的那些差。
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香包的那种味道,但那无疑是我那时的最好饰品。犹如天花乱坠。小姨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说什么,依然“孤芳自赏”,跑去妈妈面前玩了。
端午节文化演讲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