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和梳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读后感记录阅读后的感悟,让人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望,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微思考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微思考读后感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老舍先生写的《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旧社会的人力拉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是如何让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人力车夫变成一个毫无善良可言的人。
祥子老实、健壮又纯朴,和骆驼一样拥有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他的梦想是:买一部属于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劳动者。他凭着勤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三年省吃俭用,终于买到了车,但没过多久,车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了,他只牵回三匹骆驼。但祥子没有灰心。第二次他有攒够了钱,却被可恶的孙侦探诈骗去了。当祥子再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时,这是以虎妞成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生活上的打击加上他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了,祥子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了,他开始讨厌拉车,开始了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换钱。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了,变成了一个丢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的阴森恐怖。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一点也不显眼,但命运还是没能饶恕他,不停地折磨好强的他,毁掉了他的理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这种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俭节约,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呢?
我猜想:其实祥子可能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上所有无权无势的人的下场。从中可以知道当时无权无势的人生活的情况很不乐观。
对于祥子,我即为他感到悲伤,又为他感到惋惜。在成为城市的垃圾前祥子的坚强、好胜、上进的精神令我敬佩。
我觉得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生活,与不公的命运做抗争,只是他实在承受不了这种来自生活的压力。而他的堕落就来自没有坚持。如果他再努力坚持一下,挺过这压力,说不定就能拉上自己的车了。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有很大的压力,也要努力,不能放弃追求,并切不堕落下来,不成为城市的垃圾,不成为和最后的祥子一样的人。
微思考读后感篇2
读完刘慈欣先生的《人生》后,我为高加林因离开生活与现实的根本即使远飞国,而后又回到生活的起点,把任别人的生活折腾得一塌糊涂、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也许高加林的人生是小说中的或者更多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现实中很难有人如他一样短短时光大起大落。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的心里沸腾了起来,我想到了我现在的人生。
我曾经倔强的现在大城市立足,可惜打了两年工,找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就那样去干了,心里不认可,但又得以挣钱为目的,而终于是没办法挣到够花的钱,于是乎就回来了。回来连续考了三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才考上了乡镇公务员。现在在办公室里干着文书的工作,一切都似乎固定了,上边让放假才能放,有关系才能调动工作。总在思索自己不被领导重视,还经常挨骂的原因是为何?高加林的命运自己不能掌控,但是命运每一次给他一个机会,他总能得心应手的应付,展现自己的才华,能干好教师、能做好记者、写好报道。而我呢?我能胜任什么工作?为何在领导眼中从没有真正重视过我,批评的话语从不加考虑就能做出,终究是我没有令其真正尊重的东西,我又该怎样去获得?
我有曾经暗恋过多年的对象,但是仍然没有把爱说出口,一直是朋友,有过很多次的试探,感觉到对方没有一点那方面的意思,自尊心就胜过了一切,把他全部忘怀。如果我能够隐去我的自卑,义无反顾宣泄我的感情,让对方知道,那么即使丢脸了估计也不会遗憾。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样选择婚姻对象的,在那样一个空窗期,没有谈过恋爱。被疯狂的追求冲昏了头脑,让甜言蜜语盖过了很多被忽略的现实,也就是那样急于结婚,害怕没有人爱,害怕被剩下,于是就选择了现在的老公。
但是我没有放弃过改变现在命运的想法,一直想按照我的理想打造他,使他上进、有出息,挣大钱、创事业,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未来。也使自己能丰衣足食、享受大城市的生活。
微思考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对来说,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产生了最终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或许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从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微思考读后感篇4
一看到这本书的页数,我就被吓到了,以我的阅读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内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焦虑情绪,想跳过这本不看心里上又过不去,拖拉了几天后终于在子夜老铁的指点下快速浏览了全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才这么浏览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缘由。
1、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思考),有困难才会使用系统2(慢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为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2、解释日常现象
光环效应,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质,比如打电话听到声音好听的人,我们倾向认为他人也会长得比较帅,人会比较聪明,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曝光效应,即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锚定效应,受别人给定标杆的影响。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带你先经过几家五星级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会有点失落,如果主人带你先经过的都是不入流小饭店,然后进入三星级酒店,你就会有受重视的感觉。这个大家可能觉得不明显,很多买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准备买个10万块的车,到了4s店,最后绝大多数买的都超过了10万,有的甚至跨了个台阶,买了超过20万的,不知不觉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买手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超市更把这一套用的炉火纯青。知道这个特点,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减少受影响的程度。
许多人害怕改变,原来是因为相比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完全对等。并非脑子里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实际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来强调或者仅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来系统2更精确些,那为什么我们还常常惊叹于某些人的直觉?直觉真的是天生的吗?看完本书后,我认为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就产生了直觉,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所以,做一个“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过多看书多训练达到的。
微思考读后感篇5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微思考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