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及读后感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和结局的感悟和思考,一篇生动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回顾和体验书籍中的情节,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现代诗及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现代诗及读后感6篇

现代诗及读后感篇1

本学期,我一只在想着如何给我班的同学推荐好的书籍,刚好语文书中学了叶圣陶写的《荷花》,文章写得很美,我很喜欢,我想孩子们也很喜欢,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同学去阅读有关他的作品,并和孩子们约定一起阅读,一起撰写读后感。

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奶奶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文章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一则是年迈的老奶奶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二则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但却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鱼死了。稻草人也无力地躺在了麦田上……

当我看到那位老奶奶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奶奶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假如说老奶奶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

这篇文章以孩子们喜欢看、容易懂的样式,运用拟人、夸张、讽喻、幽默等手法,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奶奶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童话创作,叶圣陶是个丰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将永存。

现代诗及读后感篇2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成了一本4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现代诗及读后感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设计教育大国,现在每年有50多万设计艺术类在校生,有数以万计的在校研究生和数以千计去国外留学的学生和访问学者;每年我们有无数优秀作品获得国际著名设计奖,中国设计正在走向世界;但是,我们必须充分清醒认识我国还不是设计教育强国,由于我国现代工业设计历史较短,设计教育的科学、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中国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设计教育界的重视,尽管十多年来出版了很多设计教材,但有关设计历史及其理论的著作寥寥无几,而且翻译或者编译为主,用史实来反映我国现代设计的著作更是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沈榆教授经过长期艰苦的调研、收集第一手历史资料出版了二部工业设计领域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一是《1949年—1979年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其二是《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均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策划、责任编辑同为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孙青。两部著作均围绕着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展开研究,《档案》一书历尽千辛万苦,选取了21个代表设计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作者自述其工作方法来自于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学到的“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课程中的“田野工作法”训练,事实上是基于“实物、文献、影像”三位一体整合、对比研究得到的结果。中国设计的史料长期以来处于碎片状态,由于急速的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使我们无暇回首整理已经发生设计活动,但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国家设计发展脉络都梳理不清的行业如何来创造美好的设计未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档案》一书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一切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怀旧,更不是重演历史,而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发展规律,服务今天,预测未来,超越历史,再创辉煌。《档案》一书真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历史研究大都枯燥乏味,但作者在《档案》一书中都能够运用生动的词句进行叙述,这与作者具有工业设计的背景相关,而近年国际技术史、科学史领域的著作成果表明,具有深刻行业背景的人员来撰写行业发展史已经成为常态,而且避免隔靴搔痒的情况发生,所以聚焦设计,让设计回到设计自身,是《档案》一书的显著特点。当然,作者并设有封闭地说中国设计的事实,使其成为“孤岛”,而是将其量身于国际设计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叙事,固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设计不可能独善其身,必然有善“转移”的逻辑,这也是中国大专院校教师、学生必经阅读的理由。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档案》一书中有关每一个设计案例的介绍都有大量关于“设计背景”、《设计逸事》的内容,不同于滥竽充数、拼凑文字的叙述,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设计的发生、发展及最终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史学研究的路径来讲可以认为是一种“外史”的方法,即关注影响设计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当然并非否定“内史”研究方法的价值,只是说,现有的设计史研究成果中“内史”已经比较熟练地为研究者所掌握,而“外史”涉及到诸多的其他专业学术领域,要统领和驾驶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在《档案》之后的《观念史》一书中作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前述的研究方法,只是将中国设计的发展量身于更加广阔的近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之中,涉及的也更广泛,从图案的作用工程的知识结构分析,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设计反思,其错综复杂的结构让读者体味到中国设计史的叙述并非是简单地为每一个时代贴上标签的工作。

当今世界的设计面临新的革命和挑战,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加快转型升级和加强设计历史理论的学习及其探索实践,沈榆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当然,《档案》和《观念史》不是已经完美无缺,但足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别在当下追名逐利、急功近利和学术腐败风气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沈榆教授不忘责任、不辱使命从《档案》走到《观念史》其独辟蹊经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人们借鉴。

设计历史及其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术一样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读了沈榆教授的二本大作能够感悟到设计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现代诗及读后感篇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_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_……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现代诗及读后感篇5

合上《大象的眼泪》,听到客厅里传来《天下有情人》的对唱,之后得知这是超女比赛现场的飚歌。低沉悲戚的歌声悠悠然然飘进房间,那种旋律正好和心理的旋律合拍,同属于眼泪的旋律。

?大象的眼泪》其实并没有眼泪,通读该文,你能看到的只是“想哭”,“忍不住要流眼泪”这样的词汇,很遗憾,你找不到哪个人在哪个章节哪种场景里真的流泪,可是读罢此书,你心里有泪水涌动的印迹。

主人翁雅各是一所名牌大学兽医专业的学生,就在毕业前几天,他的父母出车祸双双离世,银行找理由没收了父母留给他唯一的遗产房子。雅各瞬间从幸福的大学生变成了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人,他看到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父母,很悲恸很惊愕,可是没有眼泪;他回到学校因为悲恸神智恍惚,放弃考试,变成了一个流浪汉,差点性命不保,他没有眼泪;雅各跳上了马戏团的火车,做苦力,被藐视,被讥讽,他没有眼泪;他爱上了时而俊朗时而暴戾的马戏团动物主管奥古斯特的老婆玛莲娜,饱受相思之苦,没有眼泪;他被奥古斯特误会,被打得鼻青耳肿,他没有眼泪;他的老伙计被马戏团的人扔下火车摔死了,悲痛欲绝,他没有眼泪;他想带玛丽娜逃走,没有钱没有方向没有未来,他没有眼泪;马戏团发生混乱,动物们团体出逃,大象杀死了奥古斯特却保护着玛莲娜,他还是没有眼泪。

书中做苦工的流浪汉,让人悲切;被人圈养的动物们,让人悲切;那个时代美国的穷困生活让人悲切。这种悲切的感觉,正好是《天下有情人》的旋律。

如果雅各没有遇上玛莲娜,没有与玛莲娜相爱,或许他会成为一个早死的流浪汉。可是偏偏,马戏团最优秀的动物表演艺人玛莲娜和雅各相遇了。只是,她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他的丈夫奥古斯特,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常常对动物们施以残暴的鞭笞,每一次鞭笞就像打在玛莲娜身上。因为丈夫,玛莲娜苦不堪言,可是她的家人因为她出逃时的叛逆彻底抛弃了她。除了马戏团,她哪里都不能去。直到她那张憔悴的容颜遇到了雅各,他们对动物们发自肺腑的同情与爱,他们同属天涯沦落人的相同命运,唤起了彼此心里无尽的爱。然而,要推翻一个婚姻,推翻现实无助的压迫,谈何容易?

当雅各已经是一个93岁的坏脾气老头的时候,他健忘得记不住家里人了,可是他清晰的记得当年马戏团的点点滴滴。他守着马戏团的秘密70多年,眼看快要孤独终老的时候,他却开启了另一段流浪的生涯。

至于书名中的大象应当就是那只只能听懂波兰语的罗茜吧,大象是雅各和玛莲娜所在马戏团的转折,也是他们命运的转折,大象的到来让马戏团完了,却成就了雅各和玛莲娜。如果不是大象用腿四周护着玛莲娜,也许雅各也会是一个早死的流浪汉。

?大象的眼泪》是一个流浪的充满爱的故事。看完后听一听《天下有情人》,你甚至不会觉得这是不一样国度的不一样情感,相反你会被红颜憔悴时那完美无尽的爱所感动。

现代诗及读后感篇6

朋友推荐我看《大象的眼泪》,当我看完之后,心中百感交集。

?大象的眼泪》讲叙的是一个波兰小伙子23岁那年所发生的一些变故,从而改变他的人生。这个小伙子叫做雅各,23岁那年因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他平静的大学生岁月也戛然而止,正遇大萧条年代,父母不仅仅没有留下遗产,还得用兽医诊来抵还债务。这个陷入困境的小伙子变得一无所有,他满无目的地游走到铁路旁,悲观地想轻生,但这时有一辆火车经过,他奋不顾身地跳了上去。这一跳,他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在马戏团里,他慢慢地发现其实马戏团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艺人和工人拥有截然不一样的待遇。在无法预知的情景下,他和身材侏儒的老酒鬼老骆交上了朋友,被穿着粉色亮片裙的玛丽娜迷住。可惜的是,玛丽娜的丈夫正是看中他的兽医学历并提拔他的奥古。而大象萝西却把他和玛丽娜联系在一齐,最终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却又浪漫的出路……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幸福的生活是能够如此平凡,无需轰轰烈烈。莎拉·格鲁恩对动物有着莫名的狂热。她书中很多的主角都是根据真实人物为蓝本,故事背景则是根据30年代的巡回马戏团。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关系,作者才能写出如此精秒的小说。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大象的眼泪》,被它的情节推动着,竟欲罢不能。主人公雅各本来是长春藤名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的前程也被父母安排的一帆风顺。谁知一场灾难剥夺了他的所有,他一下子被抛入了人世的最底层。在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风暴中,许多人变得一无所有,失业,自杀……底层的生活更加艰辛,生活就像粗砂那样打磨掉人性,初来乍到的雅各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摸索,别人向他显露的一点点温情,也像黑夜中的萤火虫那么闪亮珍贵,无论这情谊来自工友、“女神”还是动物!

我也就被这样的章节推进牢牢吸引着,生怕一个闪失,他又失去了这微弱的温情,重新跌回绝对零度的深渊。我觉得在那里吸引人的并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这人性的荒漠中那一丝脉脉温情,我抓紧它,和雅各一齐,为了雅各,牢牢不放。

“大象的眼泪”,顾名思义,是写大象在流眼泪所引发的事件,书中几处写了大象萝西因为被脾气暴躁的奥古斯特所打,而流下眼泪。在那个萧条的世道,人生存得很无助,这篇小说让我感受到人性的丑恶。可是更让我欣慰的是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雅各和玛丽娜的善良以及他们对人的坦城,让人看到那个黑暗世界的一丝光芒。人无完人,可是有更多善良的人用生命中的感动去敲醒沉迷不醒的人们,有更多感动和后悔的泪水交织在一齐,我相信,人间有爱,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爱而生。

现代诗及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2023读后感6篇

校园的读后感6篇

《家长》读后感参考6篇

《本色》读后感6篇

绿野读后感6篇

都德繁星读后感6篇

读者读后感优秀6篇

雾都孤儿读后感6篇

反常识读后感6篇

画故事读后感6篇

现代诗及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