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迹内容应具有感染力,激发他人积极向上,真实的事迹能够打动人心,虚假的事迹不仅无效,反而会适得其反,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孝顺父母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孝顺父母事迹篇1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告诉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爱护子女。还要尊敬其他的老人、像爱护自己父母一样爱护其他老人;像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爱护其他的小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提倡的尊老爱幼的民风民俗,是孝道的表现。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
张家敏,金山社区组人。他用爱和行动诠释了何为孝,是尊老敬老的表率。张家敏上有父母,下有俩个兄弟,都已成家,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张家敏的父亲刚出生不到一岁父亲就去世了,只上了三天的私塾就放下书包离家做了童工,在那个艰难的岁月中他靠坚强的意志的熬过来。母亲身体虚弱、病魔缠身,每天都离不开汤药,母亲是在这种艰苦岁月中用眼泪把张家敏兄弟三人拉扯长大。
张家敏的母亲在19xx年到19xx年间住了两次医院,20xx年在田间劳动中突然晕倒检查出腹部有包块,医生要求马上手术治疗,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母亲提议去私立医院做手术以减轻负担,但张家敏还是坚持在县医院做手术,他觉得手术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手术费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
19xx年张家敏的父亲做了阑尾手术,20xx年一场车祸又降临到老人身上。车祸造成他父亲脑颅骨断裂、脑内有积血、手指骨骨碎、头部缝了几十针。经过抢救病情反而加重,老人躺在病床上拉着张家敏的手说:“我恐怕好不了了。”说完就昏了过去。在紧急情况下,张家敏未和两个弟弟商量,果断决定把父亲送到了玉溪专医院治疗,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老人得到了第二次生命。20xx年老人半边身子不会动、也讲不出话。经检查是患上了高血压、脑梗塞,因此住进了医院。
20xx年老人双手不由自主的发抖,自然走路也会跑起来停不下来。老人这种情况随时都要有人在旁边照看,抽出人手就相当于抽出劳动力,对于劳动力很重要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给这个饱经灾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在20xx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当别人家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张家敏兄弟却是紧急把父亲送往玉溪住院治疗。老人患上了前列腺炎,小便失禁、疼痛难忍。
张家敏的爱人蔡英回忆起老人的每一次住院都还来历历在目,每次老人一住院,她就放下一切事物,守护在公婆身边,给他们洗脸擦身、喂汤喂药、端屎端尿,隔三差五给老人洗澡换衣,让老人随时干净清爽。从老人卧床到能做起、从要人搀扶到能独自行走,她尽自己最大的耐心和爱心陪老人做复健,这样一晃就是好多年。老年基本康复之后,她还是花很多时间来照顾老人,隔段时间就带老人去泡温泉,出差就给老人带新衣服,买来碟片鼓励老人多多打太极、多活动筋骨,每月还给老人900块钱生活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老人健康开心快乐的度过晚年。
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张家敏也渐渐富裕了起来。这让他们更有能力来孝敬老人,20xx年10月26日九九重阳节,张家敏捐资1200元给金山村老年协会,他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照顾更多的老人。张家敏一家给他的家庭、给周围的人竖起了爱老敬老的丰碑。
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下去,将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光大。
金山社区居委会
孝顺父母事迹篇2
大家好我叫吴xx,在校我是个孝敬师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在家是一个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一个遵纪守法、注重公德的小公民。百善孝为先,学校推行的孝敬教育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虽然我没有感人肺腑的事迹材料,点点滴滴中也体现了我对父母长辈那份真真切切的孝敬之心。
每周的孝敬实践活动记载,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填写,而为了这一纸的记载,我做出了不懈地努力。能被评为孝敬之星,更是我美好的愿望。当然,评选不是目的,孝敬实践活动让我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快乐。让我明白了父母含*茹苦地培养我长大真的不容易,孝敬父母长辈是我应该做的。
每次遇见老师、熟人或长辈,总能听到我甜甜的叫声,看到楼下的小妹妹,我总是开心地逗她玩玩。楼下老人没一个不夸我是一个有礼貌懂事的好孩子。有时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外游玩,吃剩的果皮纸屑,我总是认真地丢到垃圾桶中,附近没有垃圾桶的,我也从不乱丢;有好吃的,我总是爸爸一份,妈妈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时,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妈妈拎的东西挺多的,我总是主动地帮爸爸妈妈拿东西;烧菜时少了什么油盐酱醋的,我也总是欣然前往……
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对爷爷,奶奶十分孝敬,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忘不了给他们,从来不顶撞他们,孝敬其实很简单,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出门时和长辈说再见,放学回来和长辈打招呼,吃饭要等大人都坐下来再吃……孝敬长辈最可贵的是长年坚持这样做,而且要自觉孝敬,照顾长辈。我的爸爸,妈妈工作特别忙,但是他们还是经常抽时间陪陪在乡下的祖父,祖母,只要我放假他们也总会带我一起去,使我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的那份孝心。虽说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压力都很大,但在爷爷奶奶面前他们从不表现出来,我想那可能是不让两位老人家为他们担心吧,那也是对父母的孝敬吧。在爸爸妈妈行为的潜移默化下,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孝敬长辈是多么光荣的事。
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爸爸又出差在外,这可把我急坏了,照顾妈妈的责任就落到了我的身上。早上我想妈妈生病了胃口肯定不好,我沉思了一会儿,决定到我家楼下的“大块头”馄饨店去煮一碗馄饨,热乎乎的馄饨一定又香又吃好,我想妈妈一定会喜欢吃的吧!于是我就欢天喜地的去为妈妈买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我等妈妈吃完了,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去了,我把*放在了您的床头柜上,可不要忘记吃*了!”下午放学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妈妈房间里去,这时候妈妈好象精神好了许多,我想妈妈一定是按时吃*,才有好转的吧!我问过妈妈是不是想吃东西呢?可妈妈什么都不要吃,只想吃一点暖暖的稀饭,我就帮妈妈熬了一锅子,妈妈吃到了我第一次做的稀饭,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看着妈妈欣慰的的样子,我暗暗在心里下决心,以后不但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要在学习上更加自觉主动,真正让爸爸妈妈放心、省心。
我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帮手,我总能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发本子,发放各种报刊等等。虽然任务很简单,但是我想只要能减轻老师的负担,我也觉得很开心。老师就像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不断的照顾我们,给我们讲课,教我们做人,我要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总之,“百善孝为先”,我要从小学会孝敬,学会感恩,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的付出,感激老师培育了我们;学会感激社会,感激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感激社会教育了我们;学会感激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感激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学会感激祖国,感激祖国给我们的荣誉,感激祖国呵护了我们……
孝顺父母事迹篇3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xx,女,现年41岁,个体工商户,镇村委一组人。一提起,村民都说她是个好儿媳,是全村学习的楷模。自过门以来,她便毫无怨言的担负起照顾公婆操持家务的责任。无论严寒酷暑,她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公婆的起居生活,并且从未与公婆起过争执,总是处处以礼相待,时刻谨记孝顺公婆的责任。在早些年,家里比较困难,丈夫为维持生计不得在外务工挣钱。整个家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肩上。每天天刚亮就要起床做好饭,洗完衣服,然后出去工作。晚上回来在外劳累一天的她也从来不让自己的婆婆做饭,总是抢着做。
近些年,家里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盖起了新楼,丈夫在外做生意,自己和别人合伙在县城开了一家酒店,她也自然而然地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酒店的管理上。不管店里生意忙不忙,她总是会抽出部分时间来,炖一些汤做些好的为两位老人补身体。由于两位老人生活节俭,舍不得花钱,她总是默默记在心里,夏天为老人买风扇,冬天置办电热毯。她的嘘寒问暖,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逢人就说:“我俩命好啊,有这么个好儿媳,比自己闺女还亲,是我们的福气”每次听到二老这么夸奖她,她总是笑着说:“做这点事没什么,给后辈做榜样,以后自己的孩子也会这样孝顺我们的。”十几年下来,她与老人无话不谈,家里有什么事情老人也是交给她决定。一家人和和美美,很少出现矛盾。
不仅是一位好儿媳,还是一个好妻子、好邻居、好母亲,她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每当碰到有困难的人她总是会尽力去帮助,俗话说:“大成就源于小积累”她的`好大家看在眼里,久而久之,她就成了众人皆知的好人,每当谈起她,总是少不了几句夸赞的话,成为了众人皆知的楷模,村里面其他的媳妇在她影响下,也越来越孝顺。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为本”她的那些小小的奉献还是这句话的最好体现。孝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个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何来大成就?她的孝顺,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升华,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孝顺父母事迹篇4
谷就是一个阳光、积极、向上,懂得感恩、有孝心的好孩子,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让家长感到欣慰和感动的是他的懂事和孝心。
谷妈妈有一段身体特别不好。当时他还不到五岁,也知道要照顾好妈妈。每次见到妈妈,总是抱着不撒手。那么小的年纪也懂得帮妈妈端水、拿药,陪在妈妈身边寸步不离。虽然是些微小的爱意,也足以照亮妈妈的心,温暖至今。
谷八岁时的暑假期间,妈妈要求他每天会背二十条论语再做作业。一开始他觉得文言文生涩难懂,读下来都很吃力,更别提要背诵呢。妈妈耐心纠正读错的字音,再逐句讲解意思,有时还会穿插讲些相关的.故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渐渐掌握了背诵《论语》的方法。他在中这样写到:"这时我才领悟到背诵《论语》并不像我当初想象的那么难,只要用心去记忆就可以完成得很好。口里读着《论语》,心里觉得书中的人物都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我开始熟悉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倾听他们之间妙语连珠的争论,为他们的锦心绣口深深折服。"
暑假眼看就要结束了,他终于背完了整本《论语》。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从书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意思是: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难得可贵的是谷不只是背诵了《论语》,也传承了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孝敬长辈方面表现尤其出众。每天一有人敲门,飞奔过去为家人开门的,总是满脸洋溢着幸福微笑的他。吃完饭,他总会主动收拾碗筷,刷洗杯碟。晚上,他总会跑到姥姥、姥爷的卧室为他们捶背按摩,手法很是娴熟,态度极其认真,常常逗得二老开怀大笑,是全家人的"开心果"。不仅对妈妈,对姨妈、姨夫也是尊敬有加:一有召唤,立刻飞奔赶到,真正做到了"长辈呼,应勿缓"。对待长辈的态度极为恭敬,年仅九旬的太姥到家来,谷总是热情地主动上前,端茶倒水,嘘寒问暖。
做为家长,不仅仅为孩子的孝敬懂事而高兴,更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希望孩子像小树沐浴着阳光雨露一样在爱的哺育下健康成长,长大了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真君子。
孝顺父母事迹篇5
胡秀兰、女、1958年10月出生,高中学历。在工作期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xx年10月被评选为“百名孝子楷模”。
心怀父母恩孝,顺父母是人伦
胡秀兰是八府庄社区的一名残疾志愿者,母亲83岁。胡秀兰在社区工作,平时很忙,但她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老人,热了为老娘想办法做凉爽的饭菜,冷了把火炉般到老人房子,,邻居见了,也都经常夸他们母亲:“你们的子女真孝顺,有福气啊!”得到邻居们的称赞,老人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面对邻居们的赞许,胡秀兰越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越是感到自己所作所为是天经地义的,与父母的风雨几十年付出相比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微不足道了。然而,邻居的赞誉深深地触动了胡秀兰的心,想到自己小小的付出竟然换来邻居们的如此好评,而父母的付出有那么多却无人夸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想到自己也在为人父母,也在尽心尽力为子女,“养子才报父母恩”这话一点不假,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胡秀兰的母亲今年83岁,身体还算硬朗,又一次,要求附近医院给母亲量血压,她让母亲先下楼,可是等她下来的时候却看不见老娘,她急的快哭了到处去找、大家都劝她回去想想老人能去哪、好有目的的找、当她回到家里猛然看到老人在家了看电视,原来是母女俩走岔路了。
孝顺父母是奉献,奉献亦幸福
胡秀兰说:她不想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一人独自侍奉老人,按说在家里还有兄妹,但她没有把责任推给他们,其主要原因是:她对孝敬父母有独到的认识,她认为孝敬父母不是只管老人的吃和穿就行的,还要与老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老人着实找到家的感觉,这才叫孝敬。
胡秀兰说:“把孝敬父母当作是福,那就会找到无限的乐趣”。一个家有老人,有小孩,这才像个家。
孝顺父母事迹篇6
杨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父亲家,杨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孝顺父母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