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平凡的身影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去挖掘,崇高的事迹让我们意识到,关爱他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工匠事迹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工匠事迹篇1
王怀奇,新查庄公司维修工区大班班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是集团公司“岗位带头人”,本岗位的技术能手。
电气设备的特点是更新换代特别快,特别是20xx年35kv变电所原来用过的过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为淘汰产品,改为微机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接线与原来设备接线相对应,厂家来的设计图纸与实际不相符,王怀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认真研究,攻克难关,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得到领导一致好评。
公司先后对井下-500泵房、-350泵房、-550泵房和-250泵房进行水泵自动化排水改造,自动化排水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能实现无人值守、节省人力,水泵自动化改造是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新设备与原来的控制设备实现对接,王怀奇同志对厂家提供图纸仔细研究,与图纸不符的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改造,确保自动化排水系统施工正常进行。
由于北风机开采煤柱面,北风机不能正常使用,中央风机原来2×110kw轴流式风机改为2×500kw两台轴流式风机,风机对矿井意义非同一般,本次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本次施工机械部分由外包工程队施工,供电部分由供电组施工。接到任务后,王怀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研究施工方案,敷设电缆,研究图纸接线,经过共同努力,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通过矿组织验收,为矿节约资金5万余元。20xx年以来,他大修kjz-400开关11台,节约资金5.5万元。对35kv变电所串电阻选线装置,解决了6kv线路接地故障难查找的问题。对矿内充填站进行供电改造,确保了充电站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
自集团公司开展“大学习大提升”活动后,王怀奇同志把研究问题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环节,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根据全矿产量高,供电负荷大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对主提升、供电设备的检查检修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不让设备带病运行,确保全矿提升、供电、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行。
王怀奇同志不但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徒弟和其他同志,他的徒弟吴永锋现任供电组组长,熟悉全矿供电系统,不仅能独立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团结带领供电组全体员工完成各项任务,提前考虑采区供电,为生产接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努力提高现有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把学习培训作为提升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努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岗位工种带头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王怀奇同志只是公司无数机电维修工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体现了机电维修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的意志品质和扎实务实、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相信在他这种精神带动下,公司的机电维修工作会开展地更好。
工匠事迹篇2
人物名片: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压水堆元件厂扩建车间干法二氧化铀粉末制备组组长,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草原英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工匠,全国技术能手。
于1988年开始从事铀化工转化工作。年,公司开始重水堆元件生产线的建设,在化工生产线中型试验期间,他担任分课题组副组长,完成了对铵盐沉淀及吸附岗位实验生产能力和各项数据的整理工作,为重水堆元件厂化工线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年,由于建线需要,他又被抽调到公司压水堆元件厂化工车间,承担化工生产线的建设和调试攻关任务。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离心机出料口、下料管路频繁堵料现象,他及时与技术人员共同查找原因,通过在离心机出料口处增加注水装置,加大了物料与设备内壁的`润滑度,从而使物料能够顺畅进入干燥系统。这一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工艺,确保了生产稳定运行。类似这样的技术改进,他先后完成了大大小小近百项,为铀化工生产线的正式投产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年,国家重点项目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公司开工建设,担任干法生产线组长,又一次承担起攻关重任。建设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认真查阅图纸资料,钻研工艺技术和设备功能,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问题100余项,极大改善了工艺技术和操作条件。经过他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公司第一条干法生产线全线贯通并顺利启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为我国第三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投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示范工程、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调试期间,一头扎在调试一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卧式溶解槽调试期间,水浴加热系统循环不畅,严重制约了调试进度,并且存在物料泄露造成循环水污染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他果断提出在加热水路上加装积水箱,顺利解决了该问题。在原设计中,气化罐进检测罐管道上阀门为电
磁阀,在生产时造成气化罐无法保压,他结合相关生产经验,提出在该电磁阀前加装手阀,并通过该阀控制气化罐排气量,使罐内压力维持在稳定值附近,有力保证了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他还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高温气冷堆元件生产线按计划节点运行投产提供了保证。目前,该生产线已全线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前沿。
对于节能降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动手解决难题就是一种节约。”在某产品生产工艺中,一度出现盐酸消耗量偏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他认真分析^p 和观察工艺过程,通过数月无数次的试验,反复摸索计算,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数据,使盐酸单耗下降了0.1吨,仅此一项就节约生产费用30万元。在某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料形态多样,成份复杂,专业物料占用量大,收率低,严重制约着工艺的产量达标及产能提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p 论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出了混酸溶解的新工艺方法,缩短了工艺生产线,降低消耗10,收率提高1.5,因而盘活资金50万余元,此工艺已申报成果专利。在某低碳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度出现铁、镍元素超标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面对难题,他没有退缩,认真查找原因,排除各种可能性,最终确定了导致杂质超标的原因是在沉淀和煅烧过程中引进了杂质,并制定了沉淀后晶体酸洗法和煅烧尾气快速转移法,从而保证了该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为该产品的按期交货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公司增收节支近百万元。
工匠事迹篇3
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从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到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驱,择一事,终一生,让“匠心”永远传承。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观影师生。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子,应当习得这种“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寻梦、筑梦、圆梦,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军,教师应当将“工匠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匠事迹篇4
xx是xxxx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他用创新与匠心为企业增效,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xx年以来,在集团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支持下,xx带领他的科研实践团队又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紧盯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提高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保效果,持之以恒对工艺、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实施大小技术改造项十余项,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企业产能由xx年的8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在国际国内有色金属市场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xxxx实现连续8年盈利,多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xx集团冶炼板块的标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粗铜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开发成功。该项目自xx年初提出技术方案开始研发至xx年10月底研发成功,xx带领研发践行团队前后经过了6个月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建设和历时8个月的8次艰辛试验,才使试验最终得以圆满完成。该项技术与现行业内广为应用的ps转炉、三菱法吹炼和闪速吹炼等传统吹炼工艺相比较,其特殊贡献突出地体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效果好。实践证明,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可使粗铜综合能耗达到110kgce/t,比ps转炉吹炼工艺降低30kgce/t。不但可以彻底解决铜冶炼吹炼生产过程中含硫烟气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而且由于该工艺技术使吹炼烟气量减少了40%多,大大减少了环境集烟气量从而能使其汇入制酸系统,使铜冶炼硫的回收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3%,硫的总捕集率达到99.8%。以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为例,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560吨;如果国内所有使用ps转炉的铜冶炼企业约400万吨的产能都采用该项技术,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多达22400吨。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如采用该连续吹炼技术对老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转炉,不但可以产生很大的环保效果,而且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产能提高20%。按10万吨生产规模计算,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3588万元。三是对科技进步的贡献。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代替使用了100多年的ps转炉吹炼工艺,从此将改变中国超过20万吨生产规模的铜冶炼项目必须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还标志着中国的铜冶炼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四是为企业培养锤炼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xx年,此项目被列入xxxx科技重大专项,并于同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xx年4月24日,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通过由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工艺技术投资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同时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xx年7月22日,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第三届“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在北京召开,xxxx的铜冶炼清洁生产技术获选“中国十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案例入选《关注气候——中国在行动》成果集。公司先后被中国铝业公司和xx集团授予“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和xx——xx年度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xx年7月荣国第二届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xx年11月获得xxxx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xx年1月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云南铜业“科技进步特别奖”;
xx年“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xxxx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xx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xx年他承担的“熔炼炉技术改造项目”,本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熔炼工序燃料消耗的降低、渣量减少使得渣浮选成本降低和尾矿含铜损失减少、渣精矿返量减少使得熔炼总成本减少等6个方面,xx年当年创造效益1000万元。xx年2月至今,xx一直在xx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指挥部担任高级设备工程师,在项目建设期间发挥了专业特长,40万吨的炼铜工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金峰炉和连吹炉工艺”为项目建设和同行业相比要引进技术,节约了投资xx万元,在项目建设期间自主研发的“吹炼渣风淬??
术”减少项目投资500万元。xx年5月20日和10月2日xx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两条生产线都是一次投产成功且达产达标。
xx用他的赤诚和才智在推进重大产业建设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xxxx和铜冶炼行业的科技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
工匠事迹篇5
中央电视台的宣传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工匠事迹篇6
公司推广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学习后,我进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们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为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环节,要保证自已在岗位的工作无差错,无托延,需要耐心,细心各决心,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成为一个自我升华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我是从_年加入atl的,很荣幸分到实验拉,一直在degassing岗位工作,在我们这边是样品的,所谓的样品就是精品,是一个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产品更加完美,从调机到生产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单小品种多,有时候一个换好几个,当然就避免不了有些电芯比较难做,机器比较难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了,对我来说,越是难做的电芯就越有挑战性,当一个完美的品质的电芯从我手中流出,那种心情是无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当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绪,不要拒绝它,要把它当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去跟它交流不仅仅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事迹篇7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工匠精神每令我们叹为观止,还有一种更要肃然起敬。明朝宋濂写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翰的寓言故事,工师翰就是一名工匠。宫殿坏了,建新的,工师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出山,然后“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个月后,大功告成。桓公一看,“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树做的,不高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之腥,爪之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这种树一堆毛病,不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承重?工师翰假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梁柱缺了一根用椿树凑数,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撑的,“一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工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家稳固正如同宫殿稳固,如果“众壬进”,奸臣当道,能行吗?桓公说肯定不行。工师翰说,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遗其大”了,看看现在朝里掌权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开方,这四个都是什么人,“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于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齐国大治”。工师翰先故意露出破绽,然后以桓公之矛攻桓公之盾,逻辑如工艺般严谨,进谏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如果说宋濂笔下的还只是寓言故事,那么宋朝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不仅是对建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更有助力防止腐败的社会价值。李诫即工匠出身,“其考工庀事,必究利害,坚窳之制,堂构之方,与绳墨之运,皆已了然于心”。但该书在技术层面之外,还明确了劳动定额,以及运输、加工等所耗时间,对于编造预算,施工组织都有严格规定,相当于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从而能够有效地杜绝物料浪费和工程管理人员中饱私囊。如李诫这样一种工匠精神,不是同样足令我们景仰吗?
当下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出发点显然不是要打捞传统手工艺,而是旨在将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现代企业。这两年,我国游客不是走到哪个国家就在哪里“扫货”并不断成为新闻吗?究其原因,国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国货信誉有待提振。这样来看,就不难明了此种提法的战略意义了。
工匠事迹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