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态读后感6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应该都有写读后感的经历吧,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深化小伙伴们对名著人物的了解,所谓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的姿态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6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1

“叙事者”11月共读书目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一字一句读完,对封面上“60年教育心得”、“百万师生受益”、“教师教育经典”、“为人为学圣经”这样的精要书评有了更深的感受,对这位从教60年、声名显赫的特级教师有了更多的敬仰。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全书分六辑,每一辑都是通过一篇篇小文章呈现于老师的真知灼见。无论是正面的赞颂还是直面的建议,无论是发自内心的欢欣还是发人深省的忧思,无不表现了这位教育前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细细读来,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回味,每一段文字都令人深思。

然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却是于老师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老师是什么人,谁都知道: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劳动模范......光环耀人,令人敬仰。这样的话,初读无法不当作是自谦之词。然而,读完此书,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绝不仅仅是于老师的自谦,其实她始终是这样做的,她一直在学做老师。

50年代的复旦大学毕业生,其功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却说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因她是非语文专业的,所以她天天学习,用了三年时间,把大学中文系全部课程学完。她每天都是9点以前搞工作,9点以后自修。这是何等的毅力啊!她一直是那样的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她一生上过2000多节公开课,但她认为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所以每次课上下来都会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她说所以她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上课从不带教案,因为她认为拿着教案没办法面对全体学生,她在课堂上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这样,备课要备得多么深入,多么熟练啊。她备课还做到了目中有人,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甚至去研究只有年轻人喜欢的周杰伦的歌。

于漪老师即使退休了,她还在发光发热,真的是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都在学做老师,,所以她会具有那么高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我从教26年,一路走来也算勤奋,自己也喜欢学习,但是面临的困惑还是很多的。

带了20多年班,教了20多年语文,但是因为岗位变化,不得不放手班级,但心中的语文情节总让我对语文念念不忘,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想方设法听语文课,评语文课。外出参加语文业务学习的机会很少很少,但是我借助网络不断学习,听课、评课、研讨,晚上的很多时间都是都是在网络学习中度过的。于漪老师说教师经常动笔,可以锻炼思维,锤炼情感,增强认识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增强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参加叙事者,每周至少写三篇叙事,一篇读后感,其实就是在逼迫自己经常动动笔。

由于岗位的特殊性,我确实很忙碌,而这样的学习、这样的动笔似乎不是我所必须要做的,所以很多人看到我这样忙碌、这样劳累都不理解,甚至不止有人问过我:你到底图什么?很多时候,我只是笑笑,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能图什么呢?功利一点讲,我什么都图不到。自己不在一线语文教师岗位上,指导老师也不该是我最主要的职责。到这样的年龄,职称也基本到头了,由于岗位的原因,即使我有发表文章,哪怕再多,也不可能有任何奖金。理解一点的人可能会说我比较好学,不理解的人即使说我不务正业,没有分清工作主次也似乎不为过。也曾想到过放弃,但是又放不下,给自己找了个理由,那就是“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了下来。

读完《教育的姿态》,发现于漪老师这样一位誉满教育界的名师,一辈子都在学做老师。学和写不也是老师的基本功吗?我这样的行走,不也是在学做老师吗?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一辈子学做老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内驱力的需求,跟所图无关,跟功利无关。这样一想,顿时豁达了很多。

当然,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样的经典名言对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更加有现实意义。

现在的年轻教师,不是研究生就是本科生,学历确实不低,而且都是都过层层考试才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知识应该说也不会少。然而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还是得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加上现在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年轻教师更加需要具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于漪老师对广大教师的一种希冀和激励吧。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2

读一本优秀的书,我们能遇见美丽的灵魂。

把生命凝结在语言文字中,能够遇见最好的自己。这,肖培东老师做到了。人,因思想而伟大。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群体穿越”,抵达这个美好的世界,那得要拥有我们所不拥有的才情和孤独。于此,生命的精彩只能交给时间,毋须追逐,一切自然而然了。肖培东老师所著的新书《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语文教育界的大事情。在众语成文的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蔚为大观。而能够“浅浅地教语文”,坚守语文的本真,真正站在学生和语言文字的起点来灵动地教语文,让语文美好绽放,这,恐怕,我们要一辈子的修行。

?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新书与2016年1月出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一道,成为肖老师语文人生的最好礼物。语文,只有对其爱得深沉,才能参悟其中的奥秘,也才能融进自己的生命里。没有语文的走遍千山万水,没有一堂堂课的铺陈,没有苦心孤诣地反思,没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怎么可能有教育的美好姿态?浅浅地教语文,教的不仅是语文,更是让我们找寻到了不知何时何地失去的青春吟唱。原始的,纯净的,真诚的,重拾我们教育的和语文的初心。任生命一天天的流逝,那永不改变的却是“一颗不近黄昏的心”。

3月6日下午,当我得知肖老师的专著《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在原创图书的微店购买后,时不我待,二话不说,找到网址,点击打开,赫然在目的便是封面印有七个大字的书名——教育的美好姿态。这书名竖行排版,方方正正,简简单单。即使看看书名,就能让人想象得到肖老师是一位有生命情怀的语文人。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人心浮躁,为名为利,人们走得太快,太远,忘记了生命最本来的样子。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并能用心写成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感动,这,需要有怎样“真实,灵动,大气,细腻”的灵魂。教育,在肖老师的心中是美好的,也因此,要以最美好的姿态与之相遇。眼前,我仿佛感知到了春花盛开之浪漫,静水流深之美丽。

再看网上的图书封面,肖培东三个字与书名相比,小得让人爱怜。于此,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一本书上,大字体的书名,小字体的姓名,恐怕,这,让我们不要过于关注作者是谁,而是着眼于书的思想内容吧。我们深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道理,一个人的眼光、性格和审美趣味都在一行行的语言文字之中,正如肖老师自己所说:“透‘形’禅‘神’”。读书,要悟其中精、气、神。至于,这本书的作者,往往透过个人的文风,就能觉知得到的。诚然,姓名仅仅是符号而已,但是那更是有意义的符号。读书人真的能够做到“立言”,美好的名声就不需要整天翘首以待了。

封面上还有点浅蓝色的几何图案,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展开翅膀的瞬间,清风拂面,便能激荡起一场情感和思维的风暴。

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这颗等待的心,无时无刻不焦灼。肖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心灵洗礼。巴望着,尽快能够遇见你,让这盏明灯,点亮早已干枯的心灯。

3月12日早上,我急忙奔到学校传达室,找到了包裹,拆开塑料包装的那一瞬,展现的便是“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遇见这样的书名,本身就是美丽。何况这些字字走心的文句,教我怎样语文,怎样教育,怎样生活。追根溯源,不忘初心。正如肖老师所言:“我们已经得太远,以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过好每一天的日子,并能“吾日三省吾身”,在人生前进的路上,不必苛求什么,让美好的人生姿态静待花开。

这一周的时间,我阅读着,思考着,感动着。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伟大,正因为能够思想。让思想插上翅膀,灵魂会在高处自由飞翔的。我遇见了肖老师“心鹜八极,神游万仞”的才情,散文诗式的语言,字字珠玑。就看书中的大标题,就让人感慨万千。“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语文的表情与眼光”,“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和 “世界,别与我争夺”等。这里,有对自己语文课堂的审视,也有对后生晚辈的期盼;这里,有读书感悟,也有写作见解;这里,有心灵的私语,也有哲理的论道。城市,乡村;他乡,家乡;亲人,他人;行走,凝望。忧愁,欣然;孤独,乐群;失落,憧憬。天地人心,化为一行行直击心灵的文字,温暖了我们这颗冰冰冷冷的心。

有时,读得酣畅淋漓,忘记了时间;有时,让人冥神苦思,遇见肖老师那颗诗心。人们说:“肖老师是不是诗人的诗人”。我想,肖老师的灵动思绪反映在心灵的文字上,难道这不正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魅力吗?诗人的异禀,“卓然思不群”的气质、情怀,幸福了我们所有人。

不,不对,肖老师的文字又是接地气的,如“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言和语文能力。我们朝向语言的海洋,眺望精神的天空。”“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贵在理解——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情感的理解等,因此,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去完成字词与文意的理解,这是基础。”你看,这就是语文,多么实实在在,平平常常。

还不对,肖老师不是诗人,而是哲人。你看这些思考,就让我们击节赞叹:“你是你的课堂,你是你的人生。你是你的,你的是你,教学和心灵一致,没有一种伪装能瞒过课堂上所有的眼睛。”“生命不会有真正的黑暗,你的世界黯淡,是因为你藏起了灯。”“教育的姿态其实就是生活的姿态,这个世界,所有爱的姿态,都在成就我们的幸福和美好。”这,一颗诗心,是语文的、教育的、文学的、哲学的。这本直指心灵之书,正如肖老师所言:“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生命之书。”没有凝视世界的眼睛,只能苍白代替斑斓;未曾省察的人生,终会毫无意义的。我们的语文,应该、能够遇见教育的美好姿态。

你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语文。语文,行走在路上,抵达我们最好的生命遇见。

从一句句哲言中,我读到了你的深邃。你经常是在天上飞的人,俯瞰广袤的大地,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你也经常坐上动车,飞驰的山川成了心中的风景。你走遍千山万水,遇见一些人,体验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走向不一样的语文世界。午夜时分,一个人在外地,城市夜色温柔,乡村宁静平和,孤独着,思考着。

从一篇篇散文中,我读到了你的执着。因为爱,爱语文,爱生活,一切努力,也许与个人勤奋无关,而仅仅是习惯吧。一旦习惯,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比如爱阅读,爱写作,那就感觉不到累,因为那不是任务,而是心灵的需要。

从整本书中,我读到了你的美好。想象得到,一个人在候机过程中,坐在一排椅子的边角,静静地用电脑敲着文字,投入到文字世界之中是毫不理会飞机是否晚点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你的。只有心思澄明,才能照见纯净美好的心灵。

夜深沉,一本生命之书,要融在我的心中。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3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教师应有的另一个姿态便是敬畏生命。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4

翻阅今世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本,最大的感触便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广博的教育情怀。他们仰视星空,勾画夸姣的'教育愿景,一起又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尽力地为学生的生长奠基,并竭力协助青年教师的生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沉思的文字,感触着八十多岁白叟的广博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诚挚的希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觅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回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便是对“教育的姿势”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势》,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显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教师有关我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沉思。作为教育家,于漪教师用她对教育作业的酷爱和崇高任务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灵亮光。作者一向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协助学生完成精力的提高,生命的开展。

为人师者,咱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求怎样的“爱”呢?“在校园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终身”,这是于漪教师以人为本的起点。漫漫60年的教育生计中,她回绝各种利益的引诱,哪怕在80高龄仍然活泼在教育变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抱负。“教育目标无法挑选,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咱们都要诚心诚心、一心一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教师一生据守的信仰。

什么是实在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实在的懂,要事必躬亲,实在做到才是懂。于漪教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抛弃陪同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教师的师爱是逾越亲子之爱的,尽管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希望、公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不遗余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生长。她以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养好他们,不仅是职责,更是她的高兴。

“班主任只要焚烧自己,才干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信赖,每个孩子都有向善、进步之心,都有自己的亮光点,她使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抱负信仰,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造访学生家庭,争夺家长的活泼合作。看到孩子们的生长,于教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前史任务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久解读不完的书,于漪教师精深的专业水平、深邃的教育思维是常人无法逾越的,但她的信仰、精力、品德以及不时流露的职责感和任务感,是我学习的模范。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5

读着自己敬佩的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的姿态》,好似有千言万语要去诉说,然而提起笔来,却又不知如何说起。最先冒在我的脑海中的就是“大爱无疆”。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几个关键词语浮于我的脑海:价值观、规律、教书育人。

一、社会价值观与教师成长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都在教师,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然而,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老师的人生观也同样产生了影响。以前社会上更多地强调“义”,强调奉献;然而现在的社会更多地强调“利”,强调享受。以前读书的时候,总能见到或听到这样的句子:老师多么辛苦啊!晚上批改我们的作业直至深夜。然而,此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不愿意做班主任、不愿意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能将责任单单地归为教师的责任心、良心,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去思索在当前的社会价值观上,我们学校的主导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促进教师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内心的觉醒。只有内心的深度觉醒,教师才会真正成长。”

二、学生成长规律与教师引领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应当受到尊重与呵护是所有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他们的生命,对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应胸怀敬畏,认真研究,精准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内心深处知晓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长,而不会“拔苗助长”。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长分’呢?提高学生的分数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我们教师的引领方式,我们是否在提高学生的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健康?是否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让孩子对学校、对教室充满了畏惧之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成长,而且是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教师唯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三、教书重要,更要育人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相信这一提法每个教师都会熟知。据于漪老师介绍这一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重”书“轻”人,见“书”不见“人”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课文承载着知识,同时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然而,可能是由于知识是外在的、可测的、可评的,而人的成长是渐进的、不可马上测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更多地关注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此引发地是,教师更多地注重知识地传授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于漪老师强调: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以这样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知识今天学不会,随着家长的增强会慢慢学会;而良好的品德今天不养成,随着年龄的增强只会越来越“生杂草”。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生字、词、句、篇,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心中播撒做人的良种。”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起灵魂的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明确自己的使命与价值,真正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进而帮助更多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篇6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 “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安全教育宣传观后感7篇

415安全教育观后感通用5篇

415安全教育观后感8篇

415安全教育观后感精选8篇

观看警示教育片观后感7篇

415安全教育观后感最新5篇

415安全教育日观后感通用8篇

415安全教育日观后感推荐8篇

415安全教育日观后感优质8篇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读后感400字6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