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读后感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是记录阅读感受的最好方式,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你们对名著剧情的领会,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爱心树读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心树读后感篇1
读完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为什么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写的一本书出版十多年来依然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形式上看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用心所写。理论性的书籍要么让人难以理解,要么枯燥乏味,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爱心与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于解释说明有点理论的嫌疑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从本书的副标题《—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内容源于实践,而他的表述和总结又高于实践,感觉是娓娓道来,又让读者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见,这本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从感觉上来说它是与教育教学的零距离的接触。内容几乎都是源于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还有李老师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感动甚至落泪,让读者被那种浓浓的情包围着。
第三,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几乎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爱心和童心”是关于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介绍了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锻造卓越人格”是关于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是他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介绍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生动地叙述了他和远方一群中学生多年来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则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内容全面而详实,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李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里学到了教育的智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能够读到这样的一本好书确实不容易,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样也不枉李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了。在我看来,每个读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
第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李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
第二,带着思考和感悟见行动。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弯路,一定会促进和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三,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从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大写的爱,他对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对于教育,他投入了无限的深情,只要我们也像他那样,我们周围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困生了,学生们也会因我们而骄傲和幸福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给读者洗涤一次心灵;也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又像吃过营养品,让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因此,我们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并且学以致用,让自己的羽翼不断丰满起来,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爱心树读后感篇2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非常奇妙,它的名字叫做“爱”。有了它,生活不再冷淡,有了它,一切困难化为乌有,有了它,一路上没有坎坷惊险。
塔明诺原本是一只普通的企鹅,但有一天,它为了寻找被“大脚兽”带走的公主,踏上了遥远的道路。就在这天夜里,塔明诺在自己卧室的地上留下了一行字,就不辞而别了。它在这一路上并不顺利,遇到了喜欢吃企鹅的海象哈拉尔德、托它去寻找爱的海鸥、有着长围巾的骆驼、喜欢啃德国的橡木的老鼠……终于有一天,塔明诺游过一条大河后,它看见了一个巨大的院子里,关着各种动物,最靠后的就是它心爱的人,企鹅公主娜努玛,它发现,动物们竟是它一路上遇到的人,就在这时,两个大脚兽(人类)跑了过来,它不停的同大脚兽周旋着,正跟一个大脚兽转到第四十二圈的时候,所有的动物笼子瞬间打开了,原来是那两只海鸥用尖尖的嘴巴把笼子的锁都撬开了。“德国的橡木,哦,我觉得很酷!”原来是老鼠居赛比在把锁着公主的笼子给啃开了,随着一声沉重的牛哞哞声,大门被母牛给撞开了,动物们胜利大逃亡了!
爱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爱会冲破一切肮脏,会毁灭一切黑暗和丑陋,当你拥有了爱,你就会感觉有一种东西在你的身上扭动,滑酥酥的,感觉十分的美妙与幸福!
爱心树读后感篇3
近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虽然目前尚未读完,但我心灵深处却深受震撼,李镇西老师竟然跟学生相处的如此好,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他的这种接近完美的手段的确让人折服。我感触最深的是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可是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们这些副科的老师,本来带的班级就多,每个班的课程又少,平时跟孩子们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去了解更多的学生,更别说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了。虽然不易,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对他们仅有的了解去主动的靠近他们的心灵,其实在课堂上并不难看出哪些是典型的“后进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还在下面做小动作,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对老师讲的课毫不在乎,不然就是总岔话题、钻牛角尖,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一节课上完也不见得他们翻开课本瞅一眼。对于这些学生我真是有点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或许真的是我讲课的内容不够精彩,内容太过简单,他们不屑一顾。的确,课本上的道理同学们基本上都懂,或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并不怎么会运用;又或许他们理解的不够透彻,做基础训练总是空着大题,尤其是材料分析一类的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这并不是只有“后进学生”才会出现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问题出在哪,怎样去解决这种情况。但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从这些“后进学生”的身上下手,试想,如果连“后进学生”都会解决的问题,那么其他学生只要稍加提醒,处理起问题来应该不是难事。这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考证。
话说回来,李镇西老师把“教育呼唤民族、科学与个性”作为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后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学校和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想要转化他们,就得从基本上去了解他们,虽然目前我还没有完全的了解他们,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就已经了解到的试着去“走近”他们,并努力“走进”他们。
或许是因为和他们的年龄差距没那么大,又或许是因为我刚开始上课没那么严肃,我们沟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课堂上他们十分活跃,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我不希望把他们的活泼性格扼杀掉,但是如果有特别捣乱的学生我也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他们,以示警告。课堂上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本节课有关,我都会尽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而不会因为与课堂无关就劈头盖脸的给他一顿臭骂,我们尽量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动力。思维活跃是好现象,只要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至少说明了他们还是愿意和我交流的,我们的距离没有那么远了。
课下,我有时会找几个上课比较调皮的学生“聊天”,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天”,只是在教室外面简单的聊几句,试着去拉近我们的距离,只有跟他们和平、平等的相处,才能让他们展示出来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两次我给一个班上完课跟几个同学“聊天”时,隔壁班一个调皮的学生就在后面揪我的头发,然后马上闪开,当然我还是看到了他,知道他不是恶意的我自然也不会生气的,这正说明了他们和我之间隔膜没那么严重,我很有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真的让我很开心。
自认为和孩子们相处的很好的我经过这次七年级的师生交流大会的确有些难过,我没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老师,不过这也让我充分的认识了自己不足之处,说实在的,在课堂上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后进学生”的身上,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其他学生,我认为他们都有一定的自觉性,不需要怎样提醒,或许这就是他们没有给我肯定的原因吧。原本以为上课时轻松愉快点更能收到同学们的喜爱,可能在一些学生眼里我上课太纵容那些“后进学生”了吧。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我还没有取得同学们的信任或者是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有优势,他们肯定的老师必定有他们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想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争取早日取得同学们的信赖。
从一开始我就希望用爱心和同学交流,可一味的释放爱心就会变成放纵,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过分活跃甚至在我的课堂上随意走动,这点我需要加以注意并且制止他们这种错误的做法,把他们的思想给转变过来。李镇西老师对于各种情况的学生都能处理的很好,这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才能做到爱心与教育并行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位学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这需要理论来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得来,有了理论经验,再结合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启示,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爱心树读后感篇4
大家好!我为你们推荐一本既好看又有趣的书,它名叫:《爱心企鹅》,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这里面的主人公是小企鹅塔明诺,在企鹅小学上三年级,当它听海豹老师说帝企鹅王的女儿娜努玛被大角兽(人类)劫持后,它的父亲悲痛欲绝,天天不吃不喝,以泪洗面,塔明诺听后非常感动,于是它告别了爸爸妈妈去寻找娜努玛——一头大鲸告诉它,只要找到爱,就能救出公主,可是爱是什么东西呢,塔明诺非常纳闷,它横渡过太平洋,绕过南美洲,飞越大西洋……遇到了许多热心的朋友:海鸥、骆驼、章鱼、蜗牛、老鼠、奶牛。甚至一台可以预知未来的留声机,一滴想要快乐起来的`悲伤的眼泪,好几次从海象、“大脚兽”的虎爪里逃脱,最后经历了千磨万难,通过各位朋友的努力,终于把娜努玛公主救了出来。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塔明诺了,我们应该学习它那坚持不懈,不灰心、不气馁的精神,欢迎大家也来看这本书。
爱心树读后感篇5
一次上图书馆借书,无意中看见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借回家后经过几天的阅读,我真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在阅读期间,我数次流下眼泪。我从中感到了一位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的教师。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李老师与学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分别是一、爱心与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二、与玩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生的培养。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五、沉重的思考——有一位女学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以群众学生的通信。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要在学校里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在学校中获得将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次是我感受的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他们才能是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和他们真正心贴心的进行交流。他才成为了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正因为李老师知学生的心,他才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我们现代需要的老师。我们都应积极向李老师学习。
书中的许多话现在让我记忆犹新,比如那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每一位老师头疼的事情。而通过阅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了解到许多的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离不开六个字——民主、科学、个性。首先“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其次“后进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后进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最后“后进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向李老师一样用真心、爱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向李老师一样多多专研教学、专研学生,我们的教育一定成功。
爱心树读后感篇6
?感恩自然》这本书是李凤香阿姨主编的,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封面上两行小字“有一种气度叫滋养万物,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人间”深深吸引了,这几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些好奇,我认真地读起这本书。
这本书内容极为丰富,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令人感动、令人难忘。书中许多具有感恩情节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如鳄鱼流泪的故事,猫“米莉”的故事,我和驴子玛吉的故事……。这一个个神奇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主人翁眼中的自然,了解到他们与动物之间的不解之缘。书中描写了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带给人类的种种益处,让人类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而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却常常忽略了自然带给人类的那些神奇的经历和美妙的感受。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来对待自然!怀着感恩的心来对待一草一木,怀着感恩的心来对待每一个可爱的动物朋友。每个故事结尾的感恩寄语也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它就像一位解说员把故事中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把每个故事想表达的思想概括得非常具体,更加直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感恩。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幸福的我们象花朵一样尽情地享用着别人所给予的呵护和无私的馈赠,却常常忽略了感恩,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请与我一起学习感恩,感恩我们的大自然,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感恩我们的老师,感恩我们的长辈,感恩我们的朋友,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人间。
爱心树读后感篇7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习,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习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习时间,如早读、午自习,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习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谢馨玥同学的文章,我特别感动,她是从红星小学转来的孩子,文中她记叙了两年前在红星小学发生的事情。那时我在红星小学任教,她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每到周四,我总会给住读的小姑娘梳头发,这样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记在心里,并感恩在怀。小小年纪竟有一颗感恩之心,着实让我意外和感动。
一天,我收到李想妈妈的微信,信中这样写到:李想告诉妈妈长大以后要当和朱老师、颜老师一样棒的老师!李想妈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家长能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诲和关爱铭记在心,说出这般感谢的话语,怎不让我惊喜和感动?
今年是我加入洛阳教育的第三个年头,在此,我要感谢洛阳教育的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引导;我同样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前辈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不吝赐教,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陪伴,正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我热爱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还因为洛阳教育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爱心与教育》叙述的是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身边很多老师的影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不停地从教育家的论述中汲取教育的精华,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心树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