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立意,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游桃花源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游桃花源作文篇1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举世无双,风景优美的地方。在那的山峰十分的独特,既险峻陡峭,但又秀美壮观,山峦起伏,好似绿色的波澜,十分的令人赏心悦目,山峰高不可攀,似一把利剑直指云霄,且山上,有一条瀑布从山上直奔而下,飞流万丈,好象一条堆了霜雪的白练,飞珠乱溅,令人叹为观止。山上还有许多奇珍异兽,都能与人和睦相处。
从山上奔流直下的瀑布下有一条河流,如一条逶迤的玉带在群山之中蜿蜒盘旋,河岸两旁有桃树林,开满桃花,花瓣从树上落到河面上,仿佛给河流铺上了一块粉红色的地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河岸边的桃花一大簇一大簇的开着,大片大片,如粉红色的火焰,熊熊的燃烧着,永不停息。一年四季,树上都挂着硕大无朋的桃子,伸手即可拿到。这条河水清可见底,纤尘不染。其中有许多的游鱼在嬉戏,其中有许多的鱼竟然都是美丽异常锦鲤呢!这条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彩带河
在河岸旁的桃林附近,有一块宽敞无比的草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草原。因为这片草原之上时常出现一到亮丽无比的彩虹,闪烁着那美丽的七色的光辉。这块草地绿油油的,绿的是那么的养眼,好似一块碧绿的翡翠,上面开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野百合,车前草,野矢菊,勿忘我~~~~等等。像星星眨着它的小眼睛。别提有多有趣了。草儿细细的,软绵绵的如一块漂亮的绿绒毯,躺在上面,清风吹拂着你,嗅着百花的芬芳,听着小鸟的啼叫,可以立即使你安然入睡。
我心中的桃花源,也有村落。在村落里,返朴归真,没有工厂的尘烟,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还漂浮着朵朵白云,没有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只有草舍茅屋,在这里看日出日落是一种享受,这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风景图。人们邻居之间,和和美美,从不发生纷争。且都是一群善良的村民,他们互相团结,互相依靠,对外人也如对自家的人一样亲切。村里的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他们永远都是快乐的人,永远都是淳朴的。
心中的这个桃花源是长存于我的心中的,希望我心中的桃花源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但现在就让它成为我心中的一的美好的幻想吧!
游桃花源作文篇2
今天,我们一家来到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玩,它坐落在上虞市长塘镇,这里风景优美,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远远望去,粉色的桃花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美丽极了。这里还有一个湖,它清澈见底,有许多小朋友在划船,我们也乘上了船。我心想:用脚蹬船很容易呀,为什么别人登船看起来很费力呢!我也学着用力的蹬了起来,我看见小船周围的湖水一圈一圈的荡漾开,不时有一些小鱼跳起来。群山重重叠叠,连绵起伏,我们好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这时,我看见姐姐,在我们旁边,我们开始,比谁先回到岸边。我和妈妈开始用力地蹬起来,没过多久我们就追上了姐姐,我们很高兴,准备休息一会儿,可是就在这时候,我们看见姐姐已经快要到达终点了,我有点失望。我和妈妈又快速地蹬起来,虽然我们又用力蹬了,但是我们还是输了。我们又开始比谁蹬一个来回的速度快。我们奋力的蹬起来,没过多久,我们就到湖中央了,我们感到腿没力气了,可是我们还是坚持的,到达了终点。我们回头看了一眼,姐姐还在湖中央呢,我们非常高兴。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下次还要来这里玩。
游桃花源作文篇3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远离当时混乱社会的仙境,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和乐,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在我的心里,也存在一个桃花源,那是我梦想的地方。
那里不会有空气污染,因为没有工厂排放污染物,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尾气。人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偶尔会有大巴车经过。空气每时每刻都是清新的,十分舒服。就算阴天雾天,也不会有在棉花堆里憋着的感觉。感觉整个城市披了层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梦幻的美。
那里的食物是新鲜的,每块地都种着不同的食物,都有专门的人打理。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的去看他们是如何种植,或者自己也来“大干一场”。果园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走进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郁郁葱葱的大树,像守门员一样守卫着果园,再往前走就能看见果园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一样的景象。我最喜欢秋天,一派丰收的景象:一颗颗石榴咧开了小嘴,露出晶莹剔透的籽儿;柿子变软了,仿佛一个小灯笼挂在树枝上;金灿灿的大鸭梨也挂满枝头,就像金色的宝葫芦;最引人注目的还要属苹果,别看它红着脸像小姑娘,它才是果园的小霸主,善良朴实,自由自在。
那里的居民更热情好客,每当我去串门的时候,他们总是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招待我,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有时候,大人们不在家,我就把小伙伴们都叫出来一起在山上玩捉迷藏,在草地上玩木头人,在河边捉小鱼儿,在屋里开故事大会。家长也不会说我们,因为这里不会有危险,更不会有坏人。
我心中的桃花源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它远离一切不美好的东西。人是幸福的,家是幸福的,社会也是幸福的。虽然这样的世界很难实现,但我也要努力去改变,让身边的小伙伴跟我一起努力,让社会变得更好!
游桃花源作文篇4
哪里会有小桥流水,哗啦啦的洗去尘灰,漂浮桃花蕊。——题记。
如果说,史铁生作家心中的“桃花源”是,地坛公园。那片令一个绝望的人重生成一位大文豪的小园子。那么,我心中的“桃花源”几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一个宁静而安详,却不失人情味的一座小城——《边城》。
还记得,初读这本小说前几日,我刚翻完了那本描写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作品,浩瀚的骁勇、忠义,令我热血沸腾了好几天。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更称之为作品的作品,着实,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优美而洗练的文字讲一个叫做茶峒的湘西小城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眼前:蜿蜒的山峦、幽静的小溪、黄色的墙、乌黑的瓦、近处的茶香花、远处的流水映出水滴观花的一颗颗的玛瑙的石子。微风吹过翠绿的丝竹,发出沙沙的细想,乳白色的晨雾腼腆地在阳光中湖面上漂浮……
景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然的脱俗和清丽,似深林处悠然飘出的牧歌。这古老娴静而又灵动的边城风景,孕育出一个山泉般清冽的少女翠翠,她随遇而安,宁静豁达的性格,渐渐吸取了我心中的焦躁和杂念。宛如一根轻柔的丝线又有牵动着我心中的一角,不知不觉中,书上出现了我低落的泪珠。
小说一页页的翻过,心中的杂念和焦躁不复存在。一位矍铄的老人风雨无阻的撑着渡船,不肯受过何人的钱财,还总是热情的赠送当地独有的特产与茶叶,他的孙女翠翠在老人的悠扬竹笛声中,风雨日的洗礼中,日夜成长。我惊异于沈从文勾勒得如此一个“桃花源”,一个如此宁静、没有半点浮华的世外桃源,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桃花源”一个令人无法自拔的世外桃源。
写下这段文字,再次顺手拿起此书,心中的“桃花源”,真好……
斯人已逝,风景依旧,唯有斑斑湘妃竹,诉说你的刹那芳华……——后记
游桃花源作文篇5
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时光的河流涤荡了多少岁月的烟尘,冲刷了多少过往的流沙,一粒一粒轻轻拍打在我的脸庞。蓦然回首,已想不起来今年是音乐陪伴我的第几个年头了。
纷纷扰扰的尘世喧嚣让本就无比充实的我更加疲惫,是音乐,给了我只属于我的小世界。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夜幕悄悄降临,可谈话声和鸣笛声还回响在我的耳畔。我戴上耳机,黑白琴键敲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音符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往身体的每一个地方,有时许多音符成团似的朝我涌来,仿佛大浪一下又一下重重拍在心上,好似海上刮起了龙卷风。闭上眼睛,仿佛这世界只有我自己,倘佯在音乐的海洋。
字字句句的冷漠言语让本就倍受打击的我更加失落,是音乐,帮我重拾了自信,“你看看别人xxx都做得到,你怎么做不到……”话音未落,我已重重地把房门关上,靠着墙角坐下来,把头埋进臂弯里。窗外的风野兽似地咆哮着,震得玻璃咣当咣当地响。
戴上耳机,如怪物一般吼着的风也停了下来,和着大提琴一下又一下的重音,踏着整齐的步伐,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我抬起头,泪痕不知不觉被风吹干了,泪水不再模糊我的双眼,眸中闪烁的只有可以燎原的星火。我仿佛看到了我身披红色战衣胜利归来的场景。我立即翻开书开始学习,希望在中考这个比赛中我可以摘得桂冠。
我心中的桃花源没有“落英缤纷”,没有“屋舍俨然”,也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但它是音乐,是能够治愈我心灵的音乐,这就够了。
游桃花源作文篇6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演员的表演带给可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感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华易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暗恋》就像是一个将醒未醒的梦,而《桃花源》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与《暗恋》那种安静伤感的氛围不一样,《桃花源》却是极富感染力的喜剧。可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能够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能够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梦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就应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感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杯具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这种强烈的比较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
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终,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可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向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方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就应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好处。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之后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可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
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欢乐生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能够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比较,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透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我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游桃花源作文篇7
晋代陶渊明为自己勾勒出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也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建起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园。如今,我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属于自己的一分乐土。它也是我内心深处最强烈、最渴望实现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有时候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每当我被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经常就会放下手中的笔,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在我的桃花源中穿梭。我常常行走于山山水水中,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欣赏着大自然中那些神奇的景观,比如说:我会走出课堂、背着画板,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古老的建筑、拥挤的人群甚至是路旁不起眼的小花,然后停下脚步再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来,就这样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累了的时候,我会俯身躺在绿草茵茵的路边,曲肱而枕之,快乐至极。
我时常也在这样思考我们眼下的学习方式,干嘛非要死记硬背那些课本上的内容呢,古人说“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理解并深刻的记住。人类的一切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才有那么多的文人行走于山水中,并且留下那么多绚丽多彩的名篇名句;一批一批的科学家行走于自然中才发现秘密从而获得启示,致力于研究,创造发明造福人类......所以我认为,知识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博学者。
我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桃花源”,让我们遨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站在海边,不需讲解就能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义;我们潜心观察着昆虫由蛹变蝶,就会明白万物生命的历程;我们观察着夏夜的星空,就会引发无尽思绪并促使我们去探索......
游桃花源作文篇8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后代人人都永远富足安乐。自古以来,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最高的理想追求。
可是,真实社会哪里有这么的美好?人人之间怎样才能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高官俸禄,也怎能不劳而获呢?我们常说: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一代代的人,哪能有出不尽的才能能够保证永远的丰衣足食呢?
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与愿望无异于空想。正如孔夫子在礼崩乐坏的战乱时期却仍像保留和挽救西周落后的旧制度一样,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无劳而终。社会就是社会,它不可能是一块无瑕的美玉,其中肯定充有利益与贪婪种种污迹,我们永不能彻底消灭他们,只能通过一次次洗涤来抑制他们的壮大。我们身处于社会中,也在处处影响着它。同时,它也在时时刻刻晕染着我们。当我们自身洁白,社会也会十分洁净,反之,社会也会同样混沌灰暗。在耀眼的光芒下,一粒沙砾的冷漠都会被点燃;在阴冷的幽暗中,一轮炎阳的热情也终将会熄灭。我们与其在这里坐等桃源仙境的出现,还不如自己去营造与寻找它。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微不足道的力,全部凝聚起来将会拥有多大的力量啊!是的,我们从来不缺少动力,我们所缺少的只是人人之间的团结力量与凝聚力。有了它,任何的艰难险阻,乱荆刺棘也会不堪一击。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不存丝毫偏见的。人人身份地位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贫富差别,没有盗贼之乱。每个人之间都能互相伸出援手,共同实现各自的愿望,能够安居乐业,生活美好。我觉得,如果想改变一个社会的现状,最先则应该改变人们的素质与内在修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谐。
就让我们付出各自的一份力量,去营造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游桃花源作文8篇相关文章:
★ 游丹东作文8篇
★ 游黄山记作文8篇
★ 游狮子洞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