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有很多方式,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必须提前将写作结构梳理好,这样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有更清晰的想法,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忆屈原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忆屈原作文篇1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本名屈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不过在上官大夫、郑袖、张仪等人的陷害下,一步步远离楚王,当郢都被攻破时,他选择了抱石投江自尽以殉国,大家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后来有了纪念他的节日,端午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人生道路很长,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去探求自己的路。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我都一步步走过来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依然不会迷路。我怀着一颗不畏前路艰辛的心,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也让我看到了百姓的疾苦。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真的是把命运交给老天。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的脸色。民生确实是很艰难,一年忙到头,也仅仅只够温饱而已。我爸妈从04年出去打工,至今已经十五年了,每年过年回家一次,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为了我和我姐的学费、生活费而劳累奔波,十分辛苦,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好自己该做的,以后接下父母的重担,让他们安享晚年。如果可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屈原的诗词中,我还体会到了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情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虽然我不大可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但我可以要求自己向上向善,与人友好相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品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基,一个人可以品德不那么高尚,但绝不能道德败坏,为所欲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修身养性,养成一个人应有的基本的品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
还有,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倾尽自己的所有,为国付出,虽然众人远离他,虽然楚王放逐他,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就像陆游所说的那样,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一个偶像,我的偶像就是屈原,他品德高尚,才识过人,热爱祖国,是吾辈楷模,我们要向他学习。
忆屈原作文篇2
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作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大事,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从民间意志的维系与传承,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推动,端午节,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逶迤足迹。我们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注: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注: 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我们对屈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我们想起屈原了吗?
端午节,如果离开了对“屈原”这位人文知识分子模范的思念与文化认同,就失去了端午节文化“失范扶正”的根基,如果传统节日的复兴,不能推动人文学科的复兴,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忆屈原作文篇3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忆屈原作文篇4
当你纵身跃入汨罗江的那一刹那,我想你的心境一定是宁静如水的。静静流淌的汨罗江就这样默默地收留了你,你感到了江水的温暖,你有一种被融化了的感觉。在被放逐的最初日子里,你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衣衫褴褛,在荒凉的泽畔慢无目的地流浪,山是狰狞的山,水是险恶的水,你感到整个天空向你压来,你胸中的愤怒一触即发。你失去了所有的尊荣和显赫,你在空旷的荒野中咆哮着,远山近水回荡着你困兽一样的声音。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对于正直而清白的心灵,还有比这更恶毒的吗?国家之忧,民族之虑肩于一身,该是怎样的沉重。何苦世人皆睡,唯你独醒啊,三闾大夫!如今落得个放逐蛮荒,流离失所,浪迹天涯……然而,思想是可以放逐的吗?心灵是可以放逐的吗?那一刻,你走向汨罗江。死亡,没有比这更绝望的拒绝,没有比这更彻底的捍卫了。我猜想,那个你准备告别尘世的时刻,你一定冷笑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变得出奇的静,没有鸟啼,没有虫鸣,甚至没有一丝风声,你踏着初夏泽畔野花的芬芳和野草的清香,走向一个庄严的时刻,一个永恒的瞬间。
在忧伤绝望的'时候,你一定常常回想起儿时一些琐碎的往事吧,想起在母亲身边的日子,或者,更多地想起你所爱过的女人?那种世俗的温情和陶醉总是让人刻骨铭心。然而无论如何你没有想到你会享受那么高的身后哀荣。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奇妙的民族,能把两千多年前一个诗人的自杀和一种吃食联系起来的民族无疑是聪明绝顶的民族。据说那吃食还花样繁多,美不胜收。然而,每当端阳,在一缕缕粽子的香味中,当你的名字连同爱国诗人的桂冠被你的同胞炫耀时,我分明看到了你眼中的泪。那种酸楚的滋味实在无法诉说……
那时,你沉默着,腰佩长剑,徘徊在兰蕙丛生的湘江之滨。沉默永远是最彻底的鄙视,你的沉默穿越时空,在这个宁静的夜晚,年逼四十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沉默,我分明又看见了你擦干泪水冷笑如初了。在那些孤独寂寞的日子里,你一定常常躺在草丛中,凝视着古老的蓝天和白云,和鸟们聊天,和虫们嬉戏,和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娓娓而谈。那是怎样美妙的境界呀,心灵的透明让万物有了呼应,有了灵气,有了神韵。这就是诗──最具本源意义的艺术。你有了被江水融化了的感觉,你成了江水的一部分。就这样,屈原──你的名字昭示着一种决裂和捍卫的开始,自此,这一脉心灵的清流汩汩流淌,从汨罗江到太平湖,流过漫长的岁月,流到今天。就这样,你如炬的目光逼视千年,多少苟且者的肮脏灵魂在你的逼视下瑟瑟发抖,渐渐渺小成史册上的一个污点,令后人不屑一顾。
宗国早已烟消云散,人世间的浮名终将随风飘逝。而心灵的怀念和祭奠却永远也不会泯灭。你思想的碎片早已洒遍每一颗多情而高贵的心。
忆屈原作文篇5
从秭归的乐平里启程,打汨罗江畔那块屈原石旁经过,以诗情传昭忠骨,用放逐天涯的脚步丈量屈原坎坷的一生。
战国风云,群雄并立,大争之世,你抢我夺,弱肉强食,合纵连横,兼并覆灭,屈子何其有幸,生于强国大楚,而他,又何其不幸,虽受怀王一时重用,却又难逃奸人谗言。
怀王不听其劝,自恃强大,执意前往秦国,殊不知楚国的外强中干,已被看得一清二楚。怀王被扣押,秦国趁乱,攻入郢都。满城内,昔日繁华,烟消云散,国破家亡,悲怆哀痛,屈子伫立汨罗江边,心如死灰,连发九问,问天问地问鬼神。威王时的鼎盛、少司命的庇佑、将士大臣的舍生忘死,前朝旧事早已岑寂,而今,楚国已亡,楼起楼塌,只在一瞬。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日光流泻在汨罗江畔,耀眼若星,安能以我察察之身,受物之汶汶。淙淙流水边,是否是他逐流的身影,亘古于青天大地;旧日宫墙下,是否是他诤诤谏言、拳拳忠心,燃烧了楚国的河山?屈原的岁月里,没有春秋冬夏,只有一片心系天下,效忠君主的赤诚之心。
凝望江水,他抱石而沉,彰显了浩然千古的忠魂。
这是屈原的故事,亦是五月初五那日背后的血色浪漫。
魂兮归来,屈子,你可知你为国尽忠、与国共存亡的坚定意志已流传了千古,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前进路上的动力?
魂兮归来,屈子,你也许不愿看到虎狼之秦赢得天下,但你的心里一定希望天下苍生安宁生活。繁荣与衰败本就交替更迭。而今盛世盛景,你的名字在泛黄史书上益发伟大。
忆屈原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