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和推荐,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周国平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周国平读后感篇1
喜欢周国平是多年前缘于观看了那本《人生哲思语编》,觉得他对于各种人生百象的诠释很耐看耐读,稍加关注,知道其另有本《妞妞》也很受欢迎,但一直没找着机会看。不久前,一人前往图书馆里找书看,在一排排的书架中,一眼就瞥见了《妞妞》,象是久违的朋友,毫无顾虑拿起,登记完借回家。原本以为《妞妞》是一个父亲写女儿的传记,应该是一本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幸福味的书籍,却不曾想让每一位读者们读得悲痛连连、泪流满面。“在读者们看来这始终是一本书,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座坟墓,一座父亲用双手亲手给女儿垒起来的坟墓”,作为作者的周国平如是说。43岁初为人父,但幼小的女儿却又在满月前一天被检查出患有绝症,医生断定活不过二岁,从幸福的顶端摔下直至灾难的底端,这样的苦难不是每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的。
一边享受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幸福瞬间,感受着小生命在一天天的变化,一边却又承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心理煎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位父亲的满满的爱和深深的无奈,宁做平庸的父亲,也不做什么伟大的哲学家。《妞妞》一书写于女儿去世十周年,在我看来,在整本书中始终能嗅出,回忆中带着忧伤,追念中又掺着甜蜜的味道,一路看来,让看书的人也始终跟着作者的情绪上下起伏,尤其是看到癌症末期病情加剧的最后日子,饱爱病痛折磨的妞妞顽强的挣扎在父亲怀里,每当疼痛来袭的时候,小妞妞的那句“磕着了,磕着了。”时时萦绕在耳边,直叫人泪如雨下、欲罢不能。同情年幼的小妞妞,却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坚强。
反过来一想,由此书不难发现周国平是位什么样的人,只有心境明朗,看透人生得失的强者,才得以在人生灾难后仍以从容面对种种。跟这样的苦难相比,工作生活中的得失、委屈、不平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所拥有的最为平凡和简单的幸福。
周国平读后感篇2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x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我会再读周国平的《安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周国平读后感篇3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这个集天地力量于一身的时代里,需要静心聆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之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一切需要人们发掘的美丽。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用无知的双眼审视这个世界的时侯,也许我们是走进了一座圣殿吧!在这个金碧辉煌的圣殿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盏。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了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会变得麻木不仁,沦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感到十分好奇,每个不是与生俱来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有哲学的人。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对万物需要充满的好奇,可就我们的种种好奇提出不同类型的学问。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就灌输思想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了解哲学要看原著,深入学哲学的话读一本可靠的哲学史。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周国平读后感篇4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让我感触很深,看了标题就知道,这本书是一位父亲写他女儿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出生三个月后查出得了一种眼底肿瘤,而且恶性度很高。可是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到处求医问药,可最终,妞妞的病没有治好,一个小生命仅活了两年就离开了人世,这本书讲述了以一位父亲的眼光所看到的这短短两年内所发生的事,或许有些悲伤,有些伤感,也十分感动人心。
这本书的最后写道:"如果有人问,这本书对世界有什么意义,我无言以对,在这喧闹的时代,一个小生命的生和死,一家小家庭的喜和悲,能有什么意义呢?这本书不是有什么意义的产物,它是给不问有什么意义的读者看的'。"
对,不需要知道什么意义,只是一个父亲对已经失去的女儿的怀念。
天底下的父亲,哪个不是这样,我的爸爸也是,平时很宠我,经常带我去外面玩,他还说:"不会玩的孩子是读不好书的!"生病时,爸爸会送我去医院;下雨天,爸爸总会把伞放在我这一边,自己却淋得湿湿的;吃饭时,总把最好的部分给我。
这就是天底下伟大的父爱,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好好孝敬爸爸妈妈!谢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知道了许多……
周国平读后感篇5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他有一段话我非常赞成,“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我们可以形成读书的癖好,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读书癖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读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读书就像是没吃饭一样,可以说是痛苦吧。我想如果不是想要获得立足社会的技能,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可能会对我们有更大的益处。总之,多读书,读好书,听从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让自己愉快。
周国平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