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观影后,我们都会用观后感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通过写观后感,我能够更好地分享自己对电影的感受和理解,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六海战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六海战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钓鱼岛。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腐败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钓鱼岛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
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充满智慧的话透露了历史上那场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战船动力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甲午海战。此战之后,日本一跃而起成为东亚强国,而中国却在此战中将几十年辛辛苦苦运营起来的洋务运动毁于一旦。
看完电影,百感交集。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第二,表述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你军事能威慑敌人,但是体制的腐败,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第三点,居安不思危。7年没购入新的战舰,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我对清朝统治者不屑,一直以来我都很怀疑那么多的男人在那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怎么会甘心被一个女人支配,也许中国已经没有了盛唐时的那种豪气,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将人的自由精神吸干榨尽,只剩下奴性,个个大臣只对统治者惟命是从,唯唯诺诺,连李鸿章也只能在用军舰专门为慈禧送来岭南的荔枝后才敢提筹措海军军费的事,家天下的弊端暴露无遗。整日待在深宫“不食人间烟火”,皇帝什么都不懂,要打仗,应该先看看自家的能耐吧,最起码去军舰上检阅一次吧。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该打仗了才发现自己没炮弹了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居安思危呀!
我为李鸿章感慨,电影将李鸿章塑造为一个彻底的好人。虽不尽然,不过我对其中一些很赞同。细想起来,李鸿章在朝廷中的确举步维艰,想筹措军费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海军,却又不能损害慈禧那批国家蛀虫的利益,何其困难。电影中有这样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银两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错了。”虽然本人对此怀疑,但这也说明了清朝的腐败奢靡。李鸿章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即使他付出这么多仅仅为了这些愚昧无知的纨绔子弟以后能继续锦衣玉食,值得吗?不知当李鸿章在望春楼和那些毁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刽子手们委屈求和谈判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飞吧,为国家呕心沥血到头来却落得一身骂名,我觉得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焕,到头来收到的伤害越深。
我为那些爱国官兵们自豪,电影中那些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奋不顾身希望杀敌报国,怎奈上梁不正,下梁再正又有何用。他们只是一场悲剧。
我敬佩日本,为了国家富强,全民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就连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也不例外,不知慈禧有没有试过一天吃一顿饭。他们有着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的放矢。不知慈禧这辈子除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外有没有想过自己明天要干什么。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是让我感到了一个小国的悲哀。
我敬佩电影中的英国人,虽然他们侵略中国,但是他们的契约精神和舰在人在的士兵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八六海战观后感篇2
冯小宁当年的《北洋水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很多镜头记忆深刻,而且就是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我对军舰和海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表扬本电影,其特效自然比前的电视连续剧好得多,虽然比《超级战舰》还差了不少,但很欣慰的看到中国海战特技的进步,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化海战本来就少,缺素材啊。
这部电影还值得表扬的,就是重现了不少《北洋水师》的经典镜头,比如士兵挂在沉船桅杆上继续向日本军舰开火、头天挨打的士兵冒死下舱开阀门灭火等等。
但是,对这部电影,我总体态度是否定的。我否定的内容不是针对冯小宁导演,就我所找出来电影本身的问题很少,甚至我都不能确认,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点名时念到“东乡平八郎”时用的是汉语发音(影片8分32秒),根据我对日本人名字的研究(主要对象是爱情动作片巨星),日本人名字的汉语发音和日语发音是不同的,当然不排除“东乡平八郎”除外。
还有就是几乎贯穿本片的背景音乐。我不懂电影艺术,但觉得这背景音乐用得太滥了,几乎无时不刻在用,音乐是雄壮,但不能老是雄壮啊,这好比一个男人拥有金枪不倒之功,但不能是一天24小时都不倒,那样就不值得羡慕,而是怪胎了。
我否定的,是时代。
当看到本片第21分20秒时我不禁笑了,慈禧老巫婆对光绪皇帝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这是不是个大笑话?暂且不论1840年以后割香港、九龙、澳门以及东北和西北那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单说本朝教科书承认是“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首开满清“盛世割地”的先河,把额尔古纳河以西、柏帕尔海以东的布里亚特地区割给了老毛子,目测其面积大概为四五十万平方公里,这块土地上有个城市叫赤塔,驻扎着前苏联战略火箭军的.一个单位,在当年中苏交恶时是对中国的严重威胁点之一。要是满清真有老巫婆说的这个“祖训”,别说咸丰、光绪这些了,康熙第一个就入不得列祖灵位。至于末代皇帝溥仪,那更是个笑话。
满清在甲午败于日本,并不奇怪。同是衰落时期,大明对日本的平倭援朝之战打得甚是漂亮,而且平倭战在万历三大征中尚不算最难的,以至于中国史书着墨并不隆重;满清怎么就败了呢,还败得那么惨。
要说军事力量差距,当时的日本尚不强大,对满清开战就如同三百年前对朝鲜开战一样是个赌博,打胜了就崛起五十年,打败了就缩回去三百年。日本联合舰队虽然装备了吉野号等新式战舰,但北洋水师的实力与其相差并不大,而且定远号和镇远号一直是日本海军的梦魇。
结果呢?陆军打得一塌糊涂,纵然有左宝贵等将领英勇作战,奈何叶志超贪生怕死,清军在朝鲜境内基本就是败仗;至于日军攻进中国之后就更不提了,除了聂士成率部抵抗,其他均望风而逃,最难以理解的是威海战役,日军从荣城湾登陆后占领威海,北洋水师被包围,山东半岛其它地方还在满清控制下啊,各路救援部队居然就是到不了,等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再回头看看大明。明军将领里有蠢才,比如杨镐,在进攻位于蔚山的岛山倭城战役中瞎指挥,本来可以惨胜的被他搞成惨败,但明军将领总体是敢战而且善战的,这比例正好和满清军队调了个个儿。就算前期军事上都败了,如果换了明朝那驴脾气,一定会和日本耗下去,实际上日本在甲午战争结束时中只能坚持一个月了,一个月之后,日军就不得不撤兵,明军再蠢的将领都能带兵杀到对马海峡,何来割地、赔款?
要说军队和官场贪污腐败,平倭援朝时的明朝并不比满清差,但明朝军队的后勤和各部配合基本没出问题,天津巡抚万世德战后被加右副都御史,并予世荫,就是因为主持后勤工作出色,从天津运往朝鲜战场的各类物资充足,包括化学武器这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见出什么问题,日本武士纵然英勇,而且装备了性能不错的火枪,但被明军火炮打得死伤惨重;驻扎全州的陈愚衷不发兵救援驻扎南原城的杨元,并且在南原失陷后不战而撤,也是因为手下只有几千人,而面对的日军有几万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事情到了满清就不一样了。电影里拍得很清楚,日军最为忌惮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在大东沟海战时其8门305毫米口径巨炮居然一共才3发炮弹!火炮射击时前几炮是很难打中目标的,需要校正数据,3发炮弹顶个屁用!普通的炮弹也不够,无奈只能用教练弹充数,用打木头船的炮弹去打铁甲舰,效果可想而知。还有许多打了不炸和塞不进炮膛的臭弹,这些都间接的帮助了日本。如果北洋水师能装备保质保量的各类炮弹,海战结果是否逆转不敢保证,但至少不会连日本海军一艘军舰都打不沉呀。
至于慈禧老巫婆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这对满清来说也是正常的事了,既然国家最高统帅都能带头乱来,下面的贪污点炮弹钱也无可厚非。颐和园本是乾隆为了嫖江南小尼姑修的,慈禧为了过六十大寿,挪用几百万两海军经费,直接导致了吉野号被日本买走,成为北洋水师劲敌。
日本天皇又在做什么?电影里说,为了买军舰,天皇带头捐资,甚至为了节省粮食支持战争,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不论是否有表演成分,单是这种态度,就能超满清统治阶层十万八千里。
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本来没想到能得到那么多,奈何慈禧害怕日本打到北京,说实话,以当时日本的能力,能否维持下去就要打个问号,北京毕竟是首都,真要打还是得费点功夫的,而满清连这个胆量都没有。
满清这种态度,和之前的明朝不同,和之后的民国、共和国也不同。民国对外战争也就是抗日战争了,虽然打得很累、很惨,首都被屠,人民死亡几千万,最后在盟国帮助下胜利,但终归还是和日本真刀真枪打了八年,给日本带来了重大损失;共和国对外打美国,打印度,打越南(和苏联只能算小摩擦,但也是有勇气的),尤其是和美国打,在装备差那么多的情况下把联合国军硬生生的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还一度打进汉城。
这是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满清非中华。作为一个殖民政权控制下的国家,主要矛盾是少数殖民者和大多数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西洋和东洋鬼子来了,是冲着中国的富庶来的,满清为了保护自己在二百多年前抢来的财产,自然是要和鬼子火并,打不过怎么办?不要紧,鬼子没能力抢整个中国,只是想分点东西,好说,分给它们就是了,只要我还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就行。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溥仪这话是满清殖民统治阶层内心的真实写照。顺便来对比一下同是亡国之君的毅宗皇帝是怎么面对农民军进北京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毅宗皇帝自杀,溥仪为活命降民国,降日本,降本朝,如果把他在伯力向斯大林写申请加入布尔什维克的事算上,大家数数,这算几姓家奴?
有人说,末代皇帝不算,活命是人的天性,那好,我们再来看看非末代皇帝时期满清贵族的名言,此乃满清立国之四大基本原则是也:“汉人兴,满人亡”、“保中国不保大清,保大清不保中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更早一点,玩“盛世割地”的康熙,对四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布里亚特地区说送就送,对小小的台湾却盯着不放,甚至不惜和荷兰人勾结,共同对付台湾,其原因,无外乎是不能容忍台湾还存在一个汉族政权。满清打下台湾之后,对台湾实施苛政,长期禁止内地妇女赴台,这招很恶毒,逼迫很多内地人到了台湾一段时间之后不得不回到内地,因此在上个世纪末期之前,台湾的发展一直是相当滞后的。
满清殖民统治阶层里有“糊涂人”,此人便是光绪了。光绪受珍妃和一群维新派影响,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皇帝,居然还想国家富强,可惜他的所作所为直接触犯了满清殖民统治阶层的核心利益,就算慈禧不搞他,照样有人会搞他。
电影里有个镜头,写邓世昌在英国被洋人欺负,耍他的辫子,最后洋鬼子被打倒,邓世昌潇洒的抛了抛辫子,告诉英国人要尊重中国人。看到这里我又笑了,你脑袋后的辫子就是你是异族奴隶的证据,你的祖先曾经为了不蓄这根辫子英勇抵抗,“嘉定三屠”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个奴隶,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家主权国家的公民对你尊重?
不过,我不怪邓世昌,他是英雄。1840年之后,很多满清官员和士兵在与洋鬼子作战中牺牲,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效忠满清殖民政府,但在客观上也保护了人民群众,这个事实要承认,不能把他们和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汉奸混为一谈,所以,我认为他们是人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他们牺牲十六年后,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才成功。
我只是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中国人一样,把满清误认为了中国。这种病,很多人都患过,甚至包括孙中山先生都患过,只不过他的病好了而已。
说到这里,顺便吐槽一下总局。也许这个调是更高层部门定下来的,我发现近来拍满清历史大片时都有个趋势,总是喜欢把满清往好了写,《郑成功》里吹嘘康熙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本片里慈禧都还教育光绪要“守寸土”,也对,他们没丢寸土,都是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丢,连所谓“龙兴之地”都差点丢光。就连《鉴湖女侠秋瑾》里,对光复会反满都只字不提,只写他们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实际上稍微读读满清末年革命人士的著作,反满思想无处不在。我看再发展下去,辛亥革命的口号前八个字估计都不能提了,只能提“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了什么?为了所谓团结,连历史都能公然阉割,政府还有什么脸去指责日本人篡改教科书?人家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是为了给自己遮丑,我们这是给谁遮丑?看来文化部门有满遗一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算你觉得当时革命党人对满清的认识没你这一百年后的部门认识正确,可以正大光明的批判啊,掩耳盗铃算什么?
八六海战观后感篇3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不仅仅是同日本的一次肉搏,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势力对 抗 封建帝国这些老残衰败的一次较量。正如片中邓世昌应证的那样:我们必须惨败一次,才能换来中华的猛醒。但事实岂止是一次失贩?整个清朝未期我们大大小小遭遇了无数次的惨重失败,且把整个中国推向了亡国奴役的深重灾难。
我们又怎样能避免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呢?清朝未期,我们不仅经历了甲午海战,我们已经遭遇了多国列强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注定地我们会被资本帝国主义撕烂、吞噬与瓜分,因为我们的清王朝统治者巳经从头到脚地腐败溃烂掉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见被别人一刀刀残剥至死,让它的死亡警醒千万个正义血性的国人。《甲午大海战》中我们看到中堂大人李鸿章曾预感国家的安危,派青少年留学德法,学军事,并重金购回铁甲舰,但结果如何呢?一场大海战把老本输得精光,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有失败的结果,因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虽然海战的我方有邓世昌、刘步蟾等爱国将领,但他们却只有眼睁睁地看到清政府从上到下的落,看到一次又一次官方的腐败,所以他们是这场大悲剧的悲剧人物,但同时也是唤醒中华民族的英雄。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邓世昌前赴后继的抗争,才有了后代们吸取血的教训,赴汤蹈火,挽救民族危亡的壮举。而今天看来,在深重灾难的临界点,我们中华大地会拥现各类民族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幸之中的万幸,也是后代们必须警醒和总结的精髓,也是当今执政党应下功夫防微杜渐的重要课题之一。
黄海的海面上,现在虽然风平浪静,但中国的海面上从来没有平静,黄岩岛、钓鱼岛的领土纷争,这些从甲午大海战以来遗留下的令人纠结的问题也还 没有解决。我们只有警钟长呜,努力发展,壮大实力,才会在下一次海战中,占胜敌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3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最开心的事情。
八六海战观后感篇4
看完电影《甲午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清朝政府,北洋水师七年没添臵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慈禧,慈禧还教育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很讽刺!
一声炮响,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北洋被击沉四艘,其中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时邓世昌依然可以选择生还的,但是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忘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这是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龟缩不出导致全军覆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甲午之败,仅仅是慈禧和那些官僚导致的吗?不然,时也势也。用《阴符经》中的话来解释:“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政治腐败,政府愚昧妥协,人心尽失,爱国之士难以伸展,焉有不败之理。
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 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电影反复提到这句话。
想到现在历史教育的缺失,也许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传承太过缺失。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身边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和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致远,镇远,定远,平远,济远,这些有着厚重历史的舰名应当传承沿袭下来。
八六海战观后感篇5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日子,这场失败的战争而今看去仍是满眼伤痛。为什么泱泱中华会敌不过岛国日本?为什么在两国军舰硬件设施相差并不太大,海军指挥人才均为英国皇家海军高材毕业生的情况下,中国会如此惨败,并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肯定隐藏者深层次的原因,两国的战争胜负不仅仅是两国的武器力量的对比,与国家内部的方方面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部影片当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光在皇帝眼皮子低下内务府的贪污就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光绪皇帝吃的鸡蛋10两银子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两银子能买800个鸡蛋,李鸿章明知内务府贪污,却不愿意处置,为的是能通过内务府的太监为自己创办的海军多多筹集军费,可见其当时的体制如何等的腐朽无能和腐败;当时大清朝实际掌权的最高领导慈禧为自己六十大寿能过的风光,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挪用军费用于自己生日的筹办和颐和园的修建,即便是甲午战争发生之时,也是鼠目寸光,看到的仅是自己的生日如何办得盛大豪华,如何通过割让土地和赔款换得国家的一时安宁,一步步的牺牲国家的利益换得是侵略国家的更为嚣张;光绪皇帝作为名义上的第一领导人,虽有改革革新的想法,却无足够的实力和气魄去实现,本属亚洲实力第一的北洋海军并未受到领导阶层的重视,从回国后在福建的海边待了七年,这七年当中并未对其进行适时的改进和精心维护,反倒时而用来运慈禧的荔枝,讨慈禧的欢心,海军经费连年缩减,一支本应保家卫国的精良队伍在当时腐朽的风气的腐蚀下,日益失去战斗力,昔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高材生,也难免染上各种不良的风气,军队没有严明的纪律,纪律不整导致一些部队在战役白热阶段弃阵脱逃。
另外一边我们的邻居岛国日本同时也派了一批日本留学生,带着强国之志,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驶回日本,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国力并不是很强,甚至还不如当时的清朝统治的中国,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明治天皇挥起了无形的鞭子,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举国上下,励精图治,为了拓展日本的版图,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中日甲午大海站。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一支高级军官绝大部分受过近代化教育的军队在黄海的炮火中被打得粉碎,当时亚洲第一大帝国的失败,与国家的领导阶层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国家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领导阶层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阶层如果贪图安逸,目光短浅,不能够励精图治上下其心带领国家这个大型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国家就会出现问题,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即便是国家实力暂时比较强大,日后也日益衰弱,被其他国家赶超,落得挨打的命运并不奇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作为中国的一分子青年一代的我们是中国未来的,我们在做自己工作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不能够贪图安逸,做任何事情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不断积极进取。
八六海战观后感篇6
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充满智慧的话透露了历史上那场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机为战船动力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甲午海战。此战之后,日本一跃而起成为东亚强国,而中国却在此战中将几十年辛辛苦苦运营起来的洋务运动毁于一旦。
看完电影,百感交集。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第二,表述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你军事能威慑敌人,但是体制的腐败,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第三点,居安不思危。7年没购入新的战舰,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我对清朝统治者不屑,一直以来我都很怀疑那么多的男人在那个大男子主义的时代怎么会甘心被一个女人支配,也许中国已经没有了盛唐时的那种豪气,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已经将人的自由精神吸干榨尽,只剩下奴性,个个大臣只对统治者惟命是从,唯唯诺诺,连李鸿章也只能在用军舰专门为慈禧送来岭南的荔枝后才敢提筹措海军军费的事,家天下的弊端暴露无遗。整日待在深宫“不食人间烟火”,皇帝什么都不懂,要打仗,应该先看看自家的能耐吧,最起码去军舰上检阅一次吧。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该打仗了才发现自己没炮弹了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居安思危呀!
我为李鸿章感慨,电影将李鸿章塑造为一个彻底的好人。虽不尽然,不过我对其中一些很赞同。细想起来,李鸿章在朝廷中的确举步维艰,想筹措军费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海军,却又不能损害慈禧那批国家蛀虫的利益,何其困难。电影中有这样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银两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错了。”虽然本人对此怀疑,但这也说明了清朝的腐败奢靡。李鸿章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即使他付出这么多仅仅为了这些愚昧无知的纨绔子弟以后能继续锦衣玉食,值得吗?不知当李鸿章在望春楼和那些毁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刽子手们委屈求和谈判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飞吧,为国家呕心沥血到头来却落得一身骂名,我觉得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焕,到头来收到的伤害越深。
我为那些爱国官兵们自豪,电影中那些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奋不顾身希望杀敌报国,怎奈上梁不正,下梁再正又有何用。他们只是一场悲剧。
我敬佩日本,为了国家富强,全民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就连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也不例外,不知慈禧有没有试过一天吃一顿饭。他们有着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有的放矢。不知慈禧这辈子除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外有没有想过自己明天要干什么。但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是让我感到了一个小国的悲哀。
我敬佩电影中的英国人,虽然他们侵略中国,但是他们的契约精神和舰在人在的士兵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以史为鉴,希望当权者发奋图强,带领中国人民永远告别屈辱,告别落后。我们要国富民强,要不受外国的欺凌,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积极努力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最终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报效祖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六海战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大灌篮观后感6篇
★ 张子清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