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读后感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写得好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并阅读相关书籍,一篇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与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古诗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读古诗读后感5篇

读古诗读后感篇1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数千年来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带我们更深地探索这颗美丽的明珠。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清新淡雅。他的《春晓》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春花烂漫、鸟语花香的春季早晨。在这里,清新的空气,春天的美景,怡然的心情,陶冶着我们的心灵。春天多么美好,生活多么美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这大好时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在寒冷萧瑟的冬季,他让我们眼前一亮: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原来这寒冷的冬天里,不仅只有严寒,还有明霜傲雪的梅花,更有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而这洁白如雪,暗送清香,不卑不亢的精神,不正是王安石坚强高洁人格的写照吗?一首小诗,语言精炼,却意味深远

伟大爱国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不论是描写山水田园的无限秀美风光,还是关心时政家国抒发内心的感慨,我们都无比热爱。他的《静夜思》,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游子在寂静深夜里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他也是一位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他在送别好友时写下《赠汪伦》,使我们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他的《关山月》、《塞下曲》等诸多作品,无不深切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读诗是一种美的体验,读诗最需要是心要宁静,读每一句诗都要慢慢咀嚼体会,这样才能从古诗词寥寥几十个字中感悟出万千的意境。

古诗词真的是博大精深,陶冶情操,又魅力无穷,吸引着我们去不懈探索。

读古诗读后感篇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在书中,作者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通过作者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我读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看到诗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眼前一亮:陶然而乐,忘却心机,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称李白为“谪仙”,不错的。李白一生,潇洒自在。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志气,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怀,所以说李白是一个真正有才气的人。作者在书中写到:“才气,不就是气场托起来的才华吗?没有气,才华怎么能流动起来呢?一个人只有才没有气,一片死气沉沉,就是死才华,呆板僵硬,没有神采。”而李白有着“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有“横戈探虎穴”的梦想,又有这“陶然共忘机”的心境。这不正是他的气概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作者于丹在书中写道:“为什么诗意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呢?不是明月变了,不是诗意变了,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远了而已。”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有时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蓝,还有多少人会抬头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举杯与月畅饮,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时不知惆怅地开怀一笑呢?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

读古诗读后感篇3

仰望天穹,由白到灰如千万条流线交织,遥望山村,一串串脚印再延伸。顿时心中不免漾起一丝困惑,这脚印延至何方,通至何处呢?

漫步在茫茫白雪之上,踩者着印在雪地上的脚印,小心翼翼的去探询究竟……

远远望去,白雪下身穿一身蓑衣的他是如此醒眼,一动不动的屹立在皑皑的白雪之上。枯竹制成的鱼竿弯弯的垂在河面,花白的胡须被肆虐的北风刮起,他究竟是谁?

一次又一次提起鱼竿,一次又一抛下诱饵,可从始至终,直至他离开的那一刻,在我眼中,他没有钓到一条鱼,而当我满怀疑惑的问起时,这位慈眉目善的老人却信誓旦旦的说,他钓到了。

今天我终于明白过来,明白了他的言中言,他的情中情,在了无人烟的山村,这位老人独自垂钓,难道他真的不知道吗,此次他也许会空手而归,一无所获。然而不同的是,他这次垂钓并不仅仅是钓鱼,而是钓‘情’。钓陋室主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钓爱莲君子周敦颐的高风亮节,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淡泊名利,钓深山隐士诸葛亮的悠然自得,在这个悄无声息的世界里,他用心去探索 、去追求,去钓所值他所钓的一切……

在茫茫的人海中,又有几个人能看破红尘、远离世俗。我说人生就好比一个蛹,当你无法看透金钱和名利时,那么你只能被围在不见天日的蛹中,在一片黑暗中与他人做着生死较量,而当你看开后,这蛹将会自动褪脱,你则化蛹成蝶,你将在一片你无法想像的天地中享受这美好的人生

读古诗读后感篇4

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胃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今天语文课上学了一首诗《游子吟》,我深深地被这首诗所感动。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慈母的手在穿针引线,为即将出门的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临行时她缝了又缝,密密麻麻,结结实实,她是怕儿子迟迟不能归来,在外乡没有人为他缝补。谁能说得清,小小的嫩草是怎样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这首诗描写出来,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诗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妈妈,妈妈养育我长大,每天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放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总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使我一直向前走;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总是温暖着我,让我茁壮地成长。

我在一天天地长大,而妈妈却在一天天地衰老。我累积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妈妈的记忆力却越来越糟糕。我知道妈妈哺育我长大很辛苦,很疲劳。(作者由诗中深切的母爱而联想到自己的妈妈,为了养育自己长大,不辞辛劳,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是这么伟大。〉 、

记得我小时候,上幼儿园是妈妈骑自行车送我去,在路上,我不小心把脚伸进车轮里,绞到骨头了,我非常疼,妈妈赶紧抱我去医院。我大声啼哭,大夫给我包扎伤口,妈妈看着我都急哭了,心疼坏了,心里埋怨着:“真不该骑自行车。”自从经历了这件事,妈妈就再也不骑自行车了,每天走着送我去幼儿园。

妈妈,如果没有您,我也不会像现在一样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如果没有您,将来我也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没有您,我也不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我怎么能报答呢?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

读古诗读后感篇5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丹写的《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对于于丹这个人,说实话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她曾在央视说《论语心得》。可是当我读了她写的这本书后,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其说她是在说古诗词,不如说她是在用古诗词写自己的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的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

记得自己曾经读诗时,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有时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去读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乡愁,但眼睛却像月光一样请清亮亮,跟着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读“春眠不觉晓”。长大以后,开始经历初恋,耳边响起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我们的感情寄托在春蚕和蜡烛上。再长大些,有了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烦恼,于是想着放松,想着逃避这世间的一切,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我们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会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到了老去的时候,面对这逝水流年,也许又像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人最喜欢写诗,寥寥几个字却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诗里,留给我们后人传唱。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谈到的意象。记得自己读书时,最不喜欢也可以说是最讨厌的就是作文课,不知道怎么去写,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写得具体。老师说是因为我们观察得不仔细,用的意象不足。读了于丹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古人的诗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诗里,最喜欢用“春秋”两字来概括历史,却从来没有管它叫“冬夏”。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合于中国的诗情吧。比如问老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其实有关于“春秋”的诗有很多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要说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的还是李清照这位女诗人。在她少女时期曾写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其实,诗意就是我们心里的花朵,不管年华怎样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个年华都可以诗意地绽放,如同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少年青春的心热烈蓬勃地“忆江南”。

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曾经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追问,相比人生的短暂,江与月都是长久的、不变的,人与世界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无论是张若虚,还是李白,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周期变化,是一种循环,隐喻着一种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听到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因为吃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飞到天上,居住在月宫;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接一斧地砍着这棵树,数砍而复合,合而复砍。所以,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恒与轮回。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明月照出了我们的离愁别恨,但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我们的离恨,给了我们一份安顿,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的温柔的狂热。

读古诗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胡桃木小姐读后感6篇

红楼梦读读后感最新6篇

读平凡世界的读后感优质6篇

读柳林风声的读后感8篇

红楼梦读读后感参考8篇

读平凡世界的读后感优秀8篇

读名著读后感2000字8篇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7篇

读闪闪的红星的读后感精选7篇

读《水浒传》读后感400字优质7篇

读古诗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