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观后感可以为观众提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图,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观后感是我们对影片情感的深刻体验,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绝笔》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绝笔》观后感篇1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为了纪念英勇牺牲革命先烈,我们学校今天组织去为烈士扫墓。为了今天扫墓,昨晚我还特意让妈妈教我做了两朵小白花呢。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扫墓用的花可都是她们亲手做的,我想我也得自已亲自动手才能够显得更真诚些。
吃过饭我们准备出发了,老师给我们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配一个小组长协助老师管纪律。我们一组共有七个人,我是组长。分好组,我们就出发了,一路步行来到了烈士陵园。今天天气情好,所以来到为烈士扫墓的人也特别多,不光是我们学校,还有其他学校的,也有好多成人也来纪念革命先烈。
大家排好队,按顺序在纪念碑前鞠躬、献花,寄托对革命英雄们的崇敬和哀思!同学们在英雄纪念碑前宣誓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烈士陵园出来后,老师为了奖励我们上次在苏州市的抽查活动中为学校争光,所以让我们在亭林公园游玩。由于是春天,公园里好多花都开了,还有一片片青翠的草地,在这里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都能够感觉到甜甜的味道。我们这一大群孩子更象是刚出笼的小鸟,在草地上欢呼雀跃,好不兴奋!我们找了片空地分组活动,把事先带好的零食都拿出来大家分享,我们边做游戏边吃东西。讲故事的讲故事、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玩得不亦乐呼,连老师都看得心痒痒一起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我们小组的同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很配合我这个小组长,谁都没有违反纪律,为了奖励他们,我用自已的零花钱给他们每人买了根冷饮。嘿嘿,我这个小组长还当得不错吧!
《绝笔》观后感篇2
在今年的清明时节,为致敬英烈,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推出了纪录片《绝笔》系列。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观完此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十多位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用血泪写下临终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这些绝笔中有对革命信仰的呐喊:在无边黑暗中,叶挺将军昂首挺胸,挥笔写下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夏明翰在临死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些绝笔中有对妻儿的不舍和嘱托:陈觉给妻子的绝笔中写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红岩烈士蓝蒂裕牺牲前在遗嘱中写给儿子: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烈士钟奇牺牲前在丢弃的香烟盒上给妻子写下“一定要再婚”的殷切嘱托。
一封封在生死关头留下的绝笔,是革命英烈留给世间的最后话语,凝聚的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初心信仰和内心深处最具力量的声音。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作为新时代的“后来人”,也许不能完全体会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感人壮举背后的崇高精神,但却能在这些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初心不改”。百年传承,初心不变。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革命先烈经历的困苦程度是当下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力量,就是坚信革命会胜利的信念。革命理想大于天,信念如铁关键是要勤修内外功,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斗争精神”。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还是艰苦卓绝的建设时期,再是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书写中国奇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前,外部环境云谲波诡,国内社会深刻转型,需要新时代党员干部一脉相承斗争精神,牢牢把握伟大斗争的方向、立场、原则,直面各种考验风险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底气方能“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无我之境”。“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状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平凡之中见伟大,中国共产党人应以无我之奉献,行国之大业。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我将汲取革命先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力量,用更加强大的工作干劲、工作激情,在不懈奋斗中,为祖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绝笔》观后感篇3
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即将走进四月。唐朝大诗人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能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学习过,诗中就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年一到清明节,晚辈们都会在长辈的带领下,为先祖扫墓,纪念先祖。学校也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
今天,我们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花园般的校园,宽敞而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老师……要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缅怀先烈呢?
其实新的世纪早已给清明节注入了新的内涵,清明节不单单是扫扫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承感恩的精神,学会在生的世界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
同学们,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关怀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创新进取的好同学;在社区做讲究文明、保护环境的好公民,以实际行动把这种文化传统、感恩精神发扬光大,不仅是在清明节日,更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绝笔》观后感篇4
阳光悄悄钻进堂屋,俏皮的身影躲躲藏藏,似是一位老友来访。最终,止步在那卷日历上。于是乎,踏着绵绵绿草,迎着徐徐微风,缓缓走向田间。拂去几朵百合和一丝丝尘埃,将它们用红色丝带缠绕一圈又一圈……自行车的篮子里放着那一束鲜花,后座上是小小的人儿,盼向四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脸上无不是一抹淡淡的忧伤。停下车子,移步到烈士林园,庄重地整理了衣裳和发梢,气氛忽的严肃起来,林里叽喳的鸟儿却仍在。这是一个祭奠亡魂的日子,站在烈士墓前,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将手中的鲜花悠悠地放在刘之言先生的墓碑前,随即便闭上眼睛和人群一起为他的死亡默哀。
似是进入了一个布满硝烟的战场,脑海中的一幕幕逐渐铺展开来:战士们至个人安危于不顾,抛头颅,洒热血。一个又一个日夜,他们宁死不屈,奋勇杀敌;一个又一个战场,他们进行无数次的抗争,直至身死;一个又一个倒下的身影,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夕阳,让那余光挥洒进中华儿女的心房……中英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镇江之战,楚雄之战,安庆之战,圆明园被毁,割让国土……这些屈辱的瞬间将中国埋藏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可终有中华儿女向往着光明,纵使只是如火烛一般。是他们的出现,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让中国走向光明,走向富强之路!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深深地刻在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是烈士们牺牲自己换来的。我们总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可红军八年长征时时常饥肠辘辘;我们总能和异国的朋友嬉戏玩闹,可不平等社会的人们永远只能向往;我们总能享受到先进的教育,可民国时期的孩童对此是多么的向往;我们总能在漫漫长夜中灯火通明,可郝副营长却不舍点燃一盏烛光;我们总能在世界上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可黑暗统治下的中国却哑然不语……而今的祭奠,让我更加懂得美好来之不易的道理。珍惜万物,铭记历史,奋发向上,英勇夺魁!
清明时节,细雨丝丝。乌云为你们翻滚,细雨为你们哭泣…………
《绝笔》观后感篇5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祭扫是传统习俗。在这天,很多人会为革命先烈扫墓。在清明节前夕,对15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0%的受访者今年清明节会祭扫革命先烈墓,56.5%的受访者会现场祭扫。75.5%受访者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先烈身上继承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清明节不仅是祭扫祖先的节日,也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今年清明祭英烈,注定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打开我们党厚重的史册,无数先烈谱写的壮丽篇章令人荡气回肠:夏明翰坚守信仰、大义凛然写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刘胡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诠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邱少云舍生取义“在烈火中永生”……没有先烈们的英勇斗争、牺牲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清明祭祖的同时,不应忘记祭奠那些曾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认知现在、砥砺前行的应有态度。我们欣喜地看到,不仅有很多受访者表示今年清明节会为革命先烈扫墓,而且近年来开展的“网上祭英烈”活动中,更有大量网友到访浏览,将寄托哀思与缅怀之意的文字、鲜花和图片敬献给英烈,抒发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表达铭记历史、接续奋斗的报国之志。缅怀革命先烈,就是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坚守信仰、英勇顽强、苦干实干、开拓前行。
哲人说,“对英雄崇拜可以造就出英雄来。”而今,这话已得到验证。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医务人员、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等,像革命先烈那样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夫妻”吴应谱和樊贞子,“脱贫功成、务必在我”的黄诗燕,“扶贫之花”黄文秀等1800多名脱贫攻坚英雄,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英烈,也是我们崇尚的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有了英烈精神的滋养,我们才有前行的动力、奋斗的激情、灿烂的未来。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更需传承英烈的精神血脉,发扬英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担当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谱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明祭英烈,就是对英烈精神的守望,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缅怀英烈、砥砺奋斗的良好风尚。
《绝笔》观后感篇6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六集专题纪录片《绝笔》(第二季),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观众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一页页发旧泛黄的纸张,尽显共产党人向死而生的决绝和勇气,凝结其中的精神信念力透纸背。
接过信仰笔,以实践其所信书写对党的忠心。在狱中,李大钊同志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没有屈服,也没有透露半点党组织的秘密,写下2800多字的绝笔《狱中自述》,坦露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青年干部要坚定不移地接过先烈的信仰笔,始终如一地坚守入党初心和追求,真正把对党忠诚铸入思想、融入灵魂。青年干部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明白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以实际行动做党的忠诚卫士。
接过责任笔,以匡复有吾在书写奋斗决心。蔡和森同志为完成党布置的任务,在明知有叛徒的情况下参加会议,最终被捕,在狱中写下绝笔诗《少年行》,虽然国民党反动派百般折磨他的肉体、摧残他的筋骨,但他的斗争意志却更加坚定。青年干部要毫不犹豫地接过先烈的责任笔,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勇敢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青年干部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坚信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以履职担当做党员的优秀楷模。
接过奉献笔,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写为民初心。吴振鹏同志在狱中给尚未出世的女儿写下一封绝笔信,告诉她,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甘愿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青年干部要义不容辞地接过先烈的奉献笔,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青年干部应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一片赤诚做人民的贴心公仆。
《绝笔》观后感篇7
?绝笔》切入点抓得好、视角独特,生动刻画了革命烈士的群体形象。节目以珍贵的绝笔信件,反映了共产党员这个群体追求真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该片以深度还原、求真求实的纪实影像缅怀英烈、讲史明志,学史明理,用意深远。作品具有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凝炼、叙事生动感人、表现手法新颖的特点。全片以“绝笔”这个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关照大历史,大量细节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该片以典型生动的事例,通过打动心灵的历史真相、英雄故事,挖掘出许多埋入尘埃的历史细节,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蕴含着强大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小博大,视角幽微而立意高远,着墨不多却尽显精神,摒弃说教方式,高度尊重了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视听感受;主创团队充分发挥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勇担社会责任,秉持艺术初心,在呈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在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
?绝笔》是一部震撼人心、感动人心的历史纪录片,该片聚焦英雄们的绝笔书信,从英雄们的人生片段切入,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斗争时代,以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在纪录片中,那些发黄的书信,那些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距今已经久远的文字,是那么真切地再现于观众的眼前。
在这些绝笔书信的字里行间,观众读到了英雄们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读到了英雄们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读到了英雄们直面死亡、蔑视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精神,读到了英雄们直道而行、坦坦荡荡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读到了英雄们的铁汉柔情,读到了他们对父母、对妻儿、对兄弟姐妹们无尽的爱。过去的历史细节,在发黄的书信中重新浮现。
牺牲的英雄们,在血字中、在墨迹中,重新站立起来。他们昂首挺胸,他们目光如炬,他们的目光,穿过了时间长河,注视着他们的后代,注视着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牺牲而换来的未来。于是,历史复活了,英雄们,从未死去。这样的效果,正是该片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所发挥的时代价值。
《绝笔》观后感篇8
我观看了《国家记忆·绝笔》。这是一个记录了革命志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高官厚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
我对其中“初心明志叶挺英魂永存黄显声”一级中的人物“叶挺”记忆尤为深刻。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抗日时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因国民党反动派忌惮共产党军力,发动皖南事变,将新四军大部分人被同胞杀死,军长叶挺被送入牢狱。这时的叶挺并不是共产党,但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
蒋介石想通过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国民党。一开始,叶挺被好吃好喝伺候着,每日有国民党的军官前来“问候”,也就是说客。叶挺每次都拒绝了。后来,蒋介石想依次通过高官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国民党:他不仅承诺可以当官发大财,还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聚,还可以重回战场英勇杀敌。叶挺仍不为所动,不忘初心。但当得知新四军的将士们被送入狱时,他却宁愿让自己死,也想释放将士们。将士们有一个这样的愿与他们同甘共苦、非常重视他们的将军,定会更英勇地打仗。这或许也是叶挺军团屡战屡胜的原因。
蒋介石逐渐失去了耐心。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并不惧怕死亡。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最后,蒋介石亲自出马,宴请叶挺。在《囚歌》和由叶挺整理的手稿中,不难看出叶挺已将生死至于度外。当他在共产党的努力下被营救出狱时,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很快地便同意了。在国共内战即将爆发时,叶挺乘飞机前往延安,却不幸坠机遇难。举国上下无限悲痛。
正如片中所说:“叶挺尝遍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至于前却矢志不渝。”他英勇地牺牲了,但他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他的一切。他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高官厚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的高贵的精神,值得被“国家记忆”。
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说烈士的《绝笔》是用生命和热血书写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是真理的千古绝唱,那么他们在《绝笔》中,也抒发了对父母的至尊至孝,对妻儿的至亲至爱,言辞切切,催人泪下,也是大爱真情的千古绝唱。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党史教育深入开展之时,纪录片《绝笔》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有血有肉的教材,同学们如若在观看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便是对这份教材最好的答卷。
《绝笔》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心灵的观后感8篇
★ 雄关的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