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检验和提高,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师读后感10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师读后感1000字篇1
近日,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是啊!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人世间的。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而教育更应该没有“放弃”,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宝贵的,都能“闪光”。赏识,成了优点放大镜,个性聚焦镜,让我们的眼里,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看到了还没教好的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将赏识进行到底,根据思考和实践我认为:
一、专找学生的优点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专找学生的优点,然后让这些优点通过老师的“小题大作”,使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
二、坚信学生“行”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四个字。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学生放在首位。曾有一位对超常儿童有研究的外国专家到我国一所学校考察,一位老师说:“您能否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随意指点起来:“你、你、你……”此后,老师、家长、同学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并询问:“那几个孩子情况怎样?”老师道:“好极了,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经您一点,全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判断如此准确?”专家微笑道:“没什么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顿时目瞪口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啬你的“赏识”
古人道“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绝对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可见被人赏识后的无穷动力。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赏识,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因此,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总之,让我们牢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自己的教学中多赏识,少抱怨,从赏识起步,并将赏识进行到底。
教师读后感1000字篇2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作为一名父亲,这个问题一直是我研究的对象。书中提到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虽然我们接触的不是儿童,是青少年了,但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孩子,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他们的乐观精神、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参与对孩子的教学,跟他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
我们在面对个别总是学不好的学生,只要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要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即使他们的成绩为c(及格)或者是d,我们仍然要看到他们的付出,肯定他们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一量到底,处处总是拿他们和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相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得个a并不很难,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甚至是一种乐趣。然而对于某些后进生来说,不要说b,就是c,都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尽管他们内心也十分希望自己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而且也有学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但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能多加鼓励,用简单的习题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学生,相信他们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不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不及格。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能从众多的错题中看出漂亮的书写,从值日时看出对劳动的热爱,从体育比赛中看到他们独有的长处,从自己的内心多一份对他们欣赏。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教师读后感1000字篇3
当拿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每晚睡前会翻看几页。虽不够多,却也能坚持下来,因为每个标题的短小能满足我们随时阅读的愿望。
他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要把读书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是啊,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浪费每时每刻。
不仅教师需要阅读,学生也时时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怎样靠阅读给学生扩充知识,怎样教会学生阅读,怎样利用阅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引人深思的话题。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他们由我带了四年,从一年级起我就带领着他们读书,扩大阅读量。还记得一年级时,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后来,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是远远不够。学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讲述者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爱阅读;听的人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你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现在的学习状态下,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考试、习题、各类辅导班的出现,再加上电脑电视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你看,不管什么难题,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当你手捧一本飘着墨香的著作,认真听取着《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教师读后感1000字篇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师读后感1000字篇5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教师读后感1000字篇6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 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
教师读后感10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