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有创新的教案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
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
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
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
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等四字词语表达的意思,积累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2.默读课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3.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生动比喻等语言表达的意思,认识排比句,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语言美、画面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词)读懂每一段的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清楚、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前置学习活动:
1.通过自主预习课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自主预习课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大致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4.查找相当庐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知——自读美文,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不能不去地方:庐山。(板书)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庐山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2.齐读课题,从题目看,这篇课文重点写什么?
(二)强化初读 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四蹄生风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云遮雾罩 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2)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小结:全篇总分总的写法。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围绕“神秘色彩”,总体介绍庐山云雾。
1.这篇课文很美,好多同学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读了课文,也觉得那里的云雾非常美,有的同学还想去那里旅游。置身于庐山的云雾之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出示,齐读填空。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 、 的感觉。
“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假如我们来到了庐山,看一看,你身边是什么?你头上是什么?你脚下是什么?(都是云雾)伸手摸一摸,你觉得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谁也是这样子的?(孙悟空、神仙等)说说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2.这一段话通过人们置身于庐山云雾之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写出了庐山神秘的色彩,如同仙境一般,你能读出这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四)围绕“千姿百态”,感受比喻之妙。
1.默读第二段,画出中心句,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交流:笼罩在山头;缠绕在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
2.飘浮在山间的云雾时刻都在变化,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云雾的姿态?指名朗读课文,看看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分别是怎样打比方的?
笼罩山头 → (白色绒帽)
缠绕半山 → (条条玉带)
弥漫山谷 → (茫茫大海)
遮挡山峰 → (巨大天幕)
(2)再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你能借助作者的想象把云雾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吗?说说作者的比喻好在哪里?
交流,预设指导
——“白色的绒帽”为什么要写清是“白色”的绒帽?(体会云雾的颜色)比作“绒帽”和“帽子”有什么不同?(体会云雾飘飘的感觉)读读这句话,把云雾的特点从“白”“绒”就体现出来了,要读好。
——比作“一条条玉带”,和“一条条带子”相比,你觉得好在哪里?(引导抓住“一条条”体会云雾多;“玉”字写出晶莹剔透的美)读读这句话,多美的玉带,要读出这种美。
——比作“茫茫的大海”让你感觉弥漫山谷的云雾怎么样?(看不见远方,到处都是,如同大海无边无际),怎样读出这种感觉?
——“天幕”什么意思?大不大?“巨大的天幕”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 是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雾的形态也不一样,这就是“千姿百态”。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4.作者看到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如此传神。看着这些云雾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庐山的云雾还可能像什么呢?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几张庐山云雾图。
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______ 。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_____。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_______。
所以作者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话-——齐读)。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乐朗读,也可以尝试根据提示背诵。
5.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
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五)自主感悟“瞬息万变”,学习写具体。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收获。
2.交流汇报
(1)“瞬息万变”怎样理解?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云雾的“瞬息万变”。
(2)作者在这里又把云雾的姿态做了哪些比方,找出来。(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读读课文,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个比方?说一说。
交流,指导预设
——“一缕轻烟”你能读出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吗?那轻到“随风飘荡”你能读出来吗?这样的云雾在你身边、脚下、头顶,有没有仙境的感觉?读出这种感觉?
——“九天银河”懂吗?庐山的瀑布李白是怎样写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给你怎样的感觉?(很壮观)你能读好吗?
——“四蹄生风的白马”是什么样的?跑的快到什么程度?(理解“生风”)说明了什么?(云雾变化快)
——比喻成一座“冰山”你觉得形象在哪里?连起来读一读,把变化的快表现出来、
——这段话末尾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请看着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像云雾还会变成什么?(学生交流,练说句子)
(3)练有感情朗读背诵。
(六)抓“流连忘返”,升华感情
1.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 !齐读 。
2.你能用“流连忘返”说个句子吗。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被庐山的云雾给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真是流连忘返,再一次美美地朗读一下课文吧,试着背诵下来。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1.交流二、三自然段写法。(师总结: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着相似之处,段落开头都用中心句总括了庐山云雾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句再作具体描述,这样写,能抓住特点把事物描述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具体描写出我们的家乡、学校某一处景物特点。
先回顾这一处景物的特点,用一句话写出来。
再思考围绕这句话,你要写清楚哪些景物,把这个特点写具体,还能试着打个比方就更生动。
尝试写话,评议修改。
3.作家老舍先生的《庐山云雾》,欣赏不同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的不同风姿。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
2、积累含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重点);能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3、组织兴趣小组,能给兴趣小组起名字,并开展活动。
4、想象画面,积累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积累好词好句的积累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课文里常常有一些很有新鲜感的词句,比如自己觉得不熟悉的词句、比较特别的句式,当你看到这些词句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句。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指名读。
(2)齐读。
(3)交流:这两个例句哪些地方有新鲜感?在课内或课外阅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表达形式?
3、自主活动。
(1)小组内交流自己在读书时读到并摘抄在积累本上的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
(2)把喜欢的句子写在卡片或者树叶上,做成书签。
4、小结:看到有新鲜感的、优美的词句,我们要多读几遍,然后抄写在积累本上。相信,经过这样的练习,你一定会积累很多好的词句。
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成语: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借助拼音把这8个成语读正确,重点关注“爪、吊、赤、疾、燥”的读音。
(2)多种形式读成语:
①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成语,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
②想象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合作读成语。如男生读“面红”,女生读“耳赤”。
(3)同桌交流两组成语的特点,全班交流,注意把同类的信息进行梳理。
①这8个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都和人有关:有的描写人的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有的描写人的外貌、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有的描写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胆。
②第一组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组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4)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含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吗?
2、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请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2)同桌互相读一读,练一练,看看谁读得好,更能表达句子的意思。
(3)朗读展示,师生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巩固练习
填空练习,巩固成语。
摇()晃()披()散()
张()舞()提()吊()
()红()赤()忙()乱
()疾()快()干()燥
第二课时
一、巧取组名
1、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兴趣爱好。
2、过渡:同学们的爱好很广泛!那就让我们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
3、课件出示几个兴趣小组的名字,说一说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是什么,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篮球侠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探索者小队黑白棋社
预设:这些名字体现了兴趣小组活动的特点。
这些名字非常吸引人,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名字有新鲜感,让人特别想加入。
这些名字中加入了有个性的词语,让人一看就能记住。
4、小结:是啊!看来给兴趣小组起名字也是一门学问,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那现在就试着给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吧。
5、展示各兴趣小组所起的名字,大家互相评议。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自己不认识的字。教师相机强调“樾、捕、蝉”的读音。
3、出示个别字词的注释,请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4、结合插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5、教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6、指导朗读。
7、练习背诵。
(1)独立背诵。
(2)同桌之间合作背一背。
(3)指名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继续摘抄、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和同学交流课内外阅读时遇到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有“新鲜感”的语言魅力。
2、能养成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习惯。
3、通过看图、感悟、诵读,理解并体会古诗,积累《所见》一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体会有“新鲜感”的语言魅力,能养成主动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习惯。
难点:
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教法学法:
图文结合讨论交流感情诵读
学习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阅读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二、交流平台
(一)师:孩子们,老师在读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很不一样,具有新鲜感的句子。
课件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齐读句子。
1、师:这个句子选自我们这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你觉着这个例句什么地方具有新鲜感?和同桌交流交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蝴蝶停歇突出了窗外的安静。)
再读句子。
3、拿出课文纸,画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四人以小组交流具有新鲜感的地方。指名交流。
4、师:遇到这样有新鲜感的词句,我们该如何做呢?
板书:摘抄积累反复阅读
5、抄写积累的有新鲜感的句子。
(二)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师范读。
自由读文,你有什么感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选择自己热爱的`,能为别人做奉献的事业。)
在这篇散文诗里,老师很喜欢这一句有新鲜感的句子。
出示: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指名读句子,其他人边听边想:什么地方有新鲜感?
预设: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来提醒人们时间的人。)
说了说这句话蕴含的丰富哲理。
2、默读诗歌,画一画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抄写下来。
(三)读一读自己所积累的词句。
师:就像旅行总能看到新鲜的风景,阅读时我们也总能遇到新鲜的词句。在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遇到这样有新鲜感的词句,不仅要摘抄积累下来,还要反复阅读。
三、日积月累
(一)师:童年是最幸福的,因为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丰富多彩。老师想请你们回忆一下,你最难忘的童年趣事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告诉大家。
生自由表达。
师:假如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那个时候的孩子喜欢玩些什么,一定很有意思。
生读:《村居》师: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干什么?(放纸鸢)
生读:《宿新市徐公店》师:这些孩子又在干什么?(追黄碟)
生读:《小儿垂钓》师:这个孩子在干什么?(钓鱼)
(二)出示:《所见》
1、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袁枚笔下的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2、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师: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顺了,还不算会读。我们还要读好诗歌的节奏。师范读。各种形式诵读。
3、孩子们,请你们看看这幅图,谁能告诉我“牧童”是做什么的?
4、齐读,想想:牧童在干什么?板书:牧童
根据回答板书:骑黄牛、唱着歌、听到蝉叫、闭口站立。
5、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师:孩子们,看,这个小牧童起着黄牛,嘴里还唱着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嘹亮)从哪儿看出来的?(振林樾)什么意思?(在林中回荡)
小牧童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蝉在鸣叫。师点明:鸣就是鸣叫的意思。
小牧童听见蝉在鸣叫心里--想要捕蝉。谁来说说“欲”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牧童想要捕蝉呢?立是什么意思?
6、袁枚笔下的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悠闲自在、机智聪明、活泼可爱)从哪儿感受到的?指导朗读。读出他的--
7、师:这首诗很简单,我相信你们很快就能背诵下来。自己先试着背一背吧。
指名背。齐背。(节奏)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在交流中,能清楚地告诉对方拿手本领好在哪里?如何做?
2、能将自己学习本领的过程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会补充短句,体会“的、地、得”与词语搭配的特点。
4、积累有关读书、治学的四字成语。
5、看图说成语,积累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等方面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许多本领,说说看,你有什么本领?你最拿手的本领是什么呢?
总结:小朋友们真棒,听你们说着自己的拿手本领,我的心都痒痒,我也真想学一学。今天,我们就将来说说自己最拿手的本领,教教别人你的拿手本领。
二、创设情境,示范引路
1、今天,我们学校的记者团也要举行一个“比一比,谁的本领最拿手”评选活动。来,我们去看看比赛现场吧!
2、教师扮演记者,请另一个同学接受采访。
3、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当裁判,你认为刚才同学的表现如何?
4、在评议中小结并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明确交际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
5、同学们,比赛还在进行,你们想报名参加吗?不过,要想取得好成绩,充分准备很重要哦!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吧!
6、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
选一个代表来参加比赛(展示),大家评议。
评出谁的本领最拿手!颁发“能手奖”!
三、总结谈话
看来,我们班个个是小能手,而且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只有爱学习,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今天,我们又学到了新的本领,回家后可以向父母展示一下,好吗?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6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以图示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词句段运用”包括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和强化巩固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方法。“书写提示”对学生使用钢笔、写好钢笔字做了指导和强化。“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描写秋天的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有乐于交流的习惯。因此,“交流平台”的内容可放手由学生自己交流,教师稍作总结。“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内容的拓展性及总结性较强,还需老师进一步点拨,特别是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书写提示”中学生第一次使用钢笔,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可采用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两个板块的内容。示范指导学生熟练运用钢笔书写正楷字。通过想象、运用词语,引导学生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能和同学交流。
3、会用不同的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并能和同学交流。
4、练习使用硬笔书写8个生字,注意执笔姿势。
5、积累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有所发现。在不断练习中养成良好的硬笔书写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交流的习惯,能正确使用硬笔书写,养成积累词句的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
难点
探究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本,钢笔。
2课时
第一课时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能和同学们交流。
2、积累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重点
积累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难点
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日积月累
师:同学们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吗?这些课文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秋天)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的季节,诗人笔下的秋诗让人神往,铺满梧桐叶的水泥道别具神韵,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雨更是一首歌。那么,我们接下来学习的描写秋天的词语也会让你眼前顿时出现如画的秋景。
1、出示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2、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些词语,借助拼音把9个词语读正确,然后思考:这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被分成了哪几类?
3、同桌互相听读,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齐读,交流发现。
师小结:这9个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第一排的3个词语是描写秋天的天气的;第二排的3个词语是描写秋天的植物的;第三排的3个词语是描写秋天的丰收景象的。
5、拓展:谁能选几个词语来写一写秋天?
6、背诵词语。
二、交流平台
师:同学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积累的过程。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学过了不少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回忆交流一下这些方法。
1、同学自由发言。
2、小组合作交流,将方法写在书上。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词句段运用
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说出词语的意思。
1、多媒体出示下列句子。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2、结合“交流平台”,同桌互相交流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说出词语的意思及自己采用的方法。
4、教师相机评点。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
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教学难点:
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有的则发现了小虾的习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二、交流平台
1.关键句的概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小虾》中的“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需要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才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
2.练习找关键句
请同学们找出这段话每段的关键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三、词句段运用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
1.你平时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都提出了那些问题?
2.试着把你观察后的疑问记录下来。
四、修改符号
1.对调符的画法和使用方法: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2.移动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3.删除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要删除的内容。
4.将习作时写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同桌互相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五、日积月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①西涧 ②
唐·韦应物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爱怜(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1]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达到背诵默写。
三年级语文园地4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