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我们所写的教案内容一定要有条理性,这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草原优秀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草原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草原上》、是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初步感受这一地区的民族风格。
2、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往往是歌舞一体的。有感情的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欣赏《草原放牧》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发挥想象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用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
2、在悠扬的歌曲中,要求学生根据插图等资料展开联想,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3、学习歌曲《草原上》
4、边唱边表演舞蹈,表现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学会了歌曲,情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分组进行评比,看看哪组最入情。
6、聆听《草原放牧》,教师可讲“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7、音乐知识的学习。
创编与表演
请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部分学生来表演舞蹈,部分学生来演唱。
草原优秀教案篇2
.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
.草原
1草原(a、b案)
?《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解析】
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解析】
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连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解析】
迂回,有点曲折,不呈直线。用玻璃带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
草原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优秀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题:7 草原
课时:第二课时
教者:钱素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
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
(5)读文、板书、归纳:
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
手法:比喻拟人反复
(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
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
(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唱的是什么,听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四、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训练情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课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样接待客人的?
草原优秀教案篇5
一、设情激趣。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生:草原上有蓝天。
生:有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绿草。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和清清的水。还有壮壮的奶牛,肥肥的羊儿和奔驰的骏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风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吧。请坐。
1.听辨节奏。
xx︱x—︱xx︱x—︱
师:现在,我来打一条蒙古族歌曲节奏,你们能试着模仿吗?由强—弱。由弱—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现在来静静地听一首蒙古族歌曲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音乐,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我们前面练习的节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师:好,这些节奏型就是这首乐曲中的基本节奏,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的重点节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打这条节奏。《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现在我们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好吗?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动)。
二、学习歌曲,走进音乐。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有点蒙古族感觉,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师: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蓝天
生:羊儿叫
生:草原好热闹。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抒情,激动。
生:甜美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草原上》。
师:首先,来认认我们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3。
师:这个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5。
师:两个都说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音,大家一起说好吗?做出手势6。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学学这三个音的音高位置。同过这三个音的学习来学唱《草原上》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边唱边用手势体会音高。
师:356,216,51653,356,216,12516.用手势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乐谱,乐句学会后连起来唱。
师:我们现在用身体来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高的位置来用身体感受。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歌词,大声有感情的来朗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再有感情,声音洪亮的来读读歌词。
生:朗读歌词。
师:老师领你们读一遍好吗?
生:和老师一起很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很好。现在我们小声的跟着钢琴来试一试唱歌词。
生:和着音乐小声唱歌词,一段。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不错,我们现再勇敢点再来唱一唱歌词吧。
生:1遍。
师:请同学们再唱的跳跃活泼一点,注意声音位置。
师:弹琴伴奏。
生:唱。
师:注意长音的位置,发音要准。
生:唱。
师:让我们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激情饱满的再来做一回小牧民。还记得我们的节奏么?请你们在歌曲前奏部分打着节奏加进来好吗?(试一下老师带学生边哼着前奏曲边打节奏。)
生:听着音乐唱。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草原上的天气会不会总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呢?如果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小牧民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即兴表演一下,老师来弹一段旋律,你们听到了什么,尽情来表现?《暴风雨》
师:亲爱的同学们,暴风雨来的这么猛烈,你们能勇敢的来面对,并用热情来战胜它,你们真是草原上的小英雄!让我们用激情饱满的歌声来赞美他好吗?大家穿上皮靴,带好头巾,骑上骏马,奔驰在草原,做一个勇敢的小牧民!
生:骑在小凳子上表演唱。打节奏为自己伴奏。
师:我的小勇士们,你们可真棒!看!这是什么?蒙古包,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吧。
三、了解蒙古。
师: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那里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绿草。静静的湖水和肥壮的牛羊。人们说着蒙古话,喝着马奶酒,吃着烤全羊,住着蒙古包,骑着骏马,挥舞着长鞭。潇洒的再草原上飞奔,所以也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正如诗中所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垄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播放ppt配音乐天堂)
师:谚语
说的蒙古话,穹庐做居家,男人会三艺,妇孺能飞马,
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烧柴用牛粪,渴了喝奶茶,
无歌不成礼,进门就是客,奶食不分家,户户养牛马!
师:同学们,男人会三艺说的是哪三艺?
生:(骑马,射箭,摔跤)
师:妇孺能飞马是什么意思呢?
生:妇女和小孩也很会骑马。
师:这些谚语充分的体现了蒙古族人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和民俗风情的画面。
四、拓展
师:我们唱了蒙古族的歌曲,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我们也学学跳蒙古族舞好吗?谁上来做做动作(3)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和我们刚才做的律动很像噢。
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带好头巾一起来跳舞好吗?
五、大家一起跳起来。(播放音乐)(圆圈位置)
同学们,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音乐总是那么美好,请同学们记住我们今天的蒙古之行。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天天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草原优秀教案篇6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草原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秒学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本课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秒学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草原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理解词语。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文章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
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 m.d8qu.com ”不归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 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草原优秀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能不受事物颜色,形状,大小,排列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感知5以内等量物体的数守恒。
2、能够幻灯片出示的图片,使幼儿摆出相对应的图案。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幻灯片、录音机、彩色吸铁石、不同图形的卡片
知识经验准备:
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五。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播放喜洋洋的音乐,“小朋友们,看看前面的大草原,漂不漂亮,今天在这片丽的大草原上要举办一场舞会,我们来看看都谁来参加了这场舞会。”通过幼儿熟悉的`音乐,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参加活动的兴趣。
(2)出示半张红太狼的图片,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来参加的这场舞会,幼儿猜出是红太狼之后,出示排列整齐的五张红太狼的图片,使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五,然后请一名幼儿将图片上红太狼排列出来的队形用红色吸铁石摆放在黑板上。然后用相同办法请出美羊羊,用黄色的的吸铁石将美羊羊的队形摆放在黑板上。
(3)让小朋友用不同颜色的吸铁石,通过点数的方法得知,虽然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5。
(4)接着将故事进行下去,红太狼和美羊羊得知自己和对方一样多之后,美羊羊将自己变大并且换了一个队形,红太狼也换了一个队形,让5只变了队形大小不同的美羊羊和变了队形的红太狼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是一样多还是谁多谁少,得出结果,他们虽然队形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5。
(5)结束故事:红太狼知道自己怎么变也没有美羊羊多,不高兴的回家了,而美羊羊在红太狼走后,自己跳的很开心,一直跳到天黑,也回家了。
操作活动:
(1)将幼儿分成四组,出示四组图片,请小朋友进行比较,谁多谁少,只要答对就奖励幼儿装有图片的信封,第四组图片是老虎和松鼠的比较,比较完交幼儿《上山打老虎》的手指操,巩固知识。
(2)让四组幼儿打开老师发给他们的礼物,根据小组编号,按照幻灯片上出示的图片,摆出相应的图形,谁先摆好,将摆好的图片摆到前面的黑板上,四组全部摆完之后,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活动结束:
让幼儿去外面寻找自己喜欢的数字五,进行比较: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活动延伸:
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双手,比较他们的手指是不是一样多。
草原优秀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