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教案应当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优秀的教案应当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劝学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劝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八、附录
劝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教案篇3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劝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劝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劝学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故事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句子所表示的语气,标注在括号内。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见吕蒙进步之大;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鲁肃爱才敬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吕蒙对于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了吕蒙的颇为得意。
(3)通过学习,吕蒙由“______________”变得使人“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2)摘抄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3)比较赏析:
【课后巩固】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下面的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____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
及鲁肃过寻阳:____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
劝学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