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优秀的教案,我们能够设计有趣的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论述能力,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纸科学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纸科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纸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纸科学教案篇3
一、活动目的:
1、喜欢探究,尝试发现不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发出声响的方法。
2、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二、活动准备:
茶叶罐、玻璃珠人手一份,旧报纸、橡皮泥、水果袋等每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以送礼物引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幼儿自由玩响罐。
新年快到了,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茶叶罐里有一颗玻璃珠),它叫响罐,你们拿出来玩一玩吧!(椅子下面)
2、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响罐里有什么?
(2)提问:玩的时候会怎么样?听起来怎么样?(幼:发出很大声音。师: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师小结:原来茶叶罐里有玻璃珠,摇动时玻璃珠滚来滚去,撞到了铁的茶叶罐,就会发出嘈杂的声音)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装在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声音变小?
幼儿猜想。
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的办法,可以用一种辅助材料隔开玻璃珠与茶叶罐,让声音变小。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报纸让茶叶罐里的声音变小。
1、介绍材料
师:那我们用报纸帮忙,让声音变小。
2、提出要求
师: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记住几点要求。
摇罐之前,要先把盖子盖紧。
你用了多少张报纸让声音变小了,要记住哦。
3、幼儿分组操作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数量的.纸张包裹玻璃珠,发现玻璃珠发出声音的大小不一样。
4、分享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变小声的?用了几张报纸。你实验了几次?每次实验结果一样吗?
小结:有的小朋友用报纸把玻璃珠包住,有的用报纸塞满整个茶叶罐,有的小朋友用报纸压住玻璃珠,发现用越多张纸,玻璃珠发出的声音就越小,甚至没有声音。
过渡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呢。老师准备了水果袋和橡皮泥,你们再来试一试、玩一玩吧。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方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
(1)每次实验时只能用一种材料,但这两种材料都要试试。
(2)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谁的方法能让玻璃珠不会发出响声,他就成功了。2、幼儿操作。
教师重点观察帮助实验不成功的幼儿,提醒幼儿要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引导逐一运用材料操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3、分享交流,体验乐趣。
重点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
(1)交流:
a、 同伴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b、 集体交流。你的玻璃珠还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么让玻璃珠不再发出声音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包、一层一层盖住、塞满、压等)
(2)梳理: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固定玻璃珠,它在摇动时茶叶罐就不会滚动也就不发出声音。有的小朋友用水果袋隔开玻璃珠撞到茶叶罐的嘈杂声音。这可是一个好办法。
(四)迁移知识经验,解决拖动椅子时发出很大声音的问题。
1、播放视频,发现问题。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有什么发现。
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大家想个办法来解决吧。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包椅子。
纸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磁铁吸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3、巩固学习操作的记录方式,通过记录提炼认知经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三块磁铁(一个彩色磁铁,两个环形磁铁),两份记录纸,红绿水彩笔和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活动课题。
1、小朋友,你们看过天线宝宝吗?它们四个好朋友你爱我,我爱你的时候会怎么做呢?
2、(老师出示彩色磁铁)你们看这是什么?它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呢!它找到好朋友的时候也会和好朋友紧紧地吸在一块儿。你们猜黑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老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如果是他的好朋友就画上绿点,如果不是它的好朋友就画上红点。
3、出示第一张记录纸。彩色磁铁还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是它的朋友呢?到底这些东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一起试一试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4、 集中。你发现哪里有彩色磁铁的朋友?(总结出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两极。
1、彩色磁铁能和铁做的东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环形磁铁做好朋友吗?是不是环形磁铁的两个面都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来试一试 。交流幼儿的发现。
2、我们发现环形磁铁有一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面不是。那我们怎么记录下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铁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引导幼儿在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绿色即时贴,不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红色即时贴。)
3、幼儿根据实验在两个环形磁铁上贴上相应的即时贴。老师验证幼儿贴得是否正确。
三、引导幼儿发现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刚才我们发现环形磁铁都有一个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个面不是。那环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是不是朋友呢?是不是每个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张记录纸,绿点和绿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红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绿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幼儿猜想并把猜想记录下来。
3、到底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总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四、结束。
今天我们用磁铁玩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还会用磁铁怎么玩呢?幼儿自由玩磁铁。
纸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激发幼儿爱好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幼儿用书内容自编故事。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想办法帮帮小动物。
教师总结:其实小动物都很聪明,它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2、引导幼儿看挂图,了解一些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师:这是谁?变色龙遇到危险会怎样保护自己?为什么这种方法能保护它呢?
——按照以上方式逐一进行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的独特性。迁移幼儿生活经验,相互交流其他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教师保护自己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是利用周围环境来保护自己,有的是用自己特有的本领保护自己,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说说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师:小动物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你们平时遇见过危险吗?你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精神。我想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也能体会到我们应该善待人类的好朋友——动物。
纸科学教案篇6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带幼儿去寻秘:
“大家好,我是海绵宝宝,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探险,你们高兴吗?可是我听说章鱼哥、蟹老板、派大星给我们制造了许多困难,你们不怕吗?好,我们出发探险去。”(带幼儿进入教室)
二、探索水的特性
(一)、探险之旅第一关:水会流动
章鱼哥给我们准备了第一道难关,他留了封信给我们,信上说: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让水动起来。你们有信心战胜困难吗?…5个人一组,找到和自己身上标记一样的盆站好,先把袖子往上卷一卷,在操作的时候,请不要把水溅到外面,也不要溅到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好吗?开始吧。
1、给幼儿准备各种有洞的小容器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海绵宝宝请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把材料放回筐里,拿出手绢,擦擦小手,5个人一组,找到和自己身上标记一样的桌子坐好,我们来说一说。(带幼儿入坐)
2、说一说: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个别演示。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刚才都操作了什么材料?是怎么让水动起来的?(2、3个别演示)(小朋友做的真棒,掌声送给他)
3、小结:(出示字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让水动了起来。这就是“水会流动”。恭喜你们胜利的闯过第一关!…请小组长把胜利的标志贴到光荣榜上。掌声送给自己。
你们有勇气闯过第二关吗?
(二)、寻秘之旅第二发现:水的溶解
蟹老板准备了第二关,他请你们听完信再掀开布,他的信上说:请你们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不见了。请你们掀开布,看里面都有什么?每人从筐里拿出一杯水,从糖、盐、大米、玉米粒中只选一种,舀一小勺到水里搅一搅,看有什么发现?……
1、请幼儿从桌上的白糖、盐、大米、玉米粒中取一样放入清水中,轻轻搅拌看有什么发现?
每个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看一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2、幼儿操作并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海绵宝宝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回筐里,我们来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请你们说一说,你刚才都放了什么在水里?发现了什么?(幼儿举起杯演示)(小朋友说的真棒,掌声送给他)请把布盖好。
4、小结:糖、盐放入水中不见了,被水溶解了。(出示字卡)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谁放进水里不见了?…像糖、盐这样的物品放入水中就会不见了,那是因为被水溶解了。这就是“水会溶解”。(出示字卡)恭喜你们胜利的闯过第二关!…请小组长把胜利的标志贴到光荣榜上。掌声送给自己。
接下来就是第三关了,你们还要继续吗?
(三)、寻秘之旅第三个发现:水的沉浮
派大星准备了第三关,他的信上说:请你们做一做,看一看,把塑料泡沫上的'材料一个一个的放到水里,看谁不喜欢待在水底,先把袖子往上卷一卷,在操作的时候,不要把水溅到外面,也不要溅到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请每组小组长做好记录,开始吧。
1、请幼儿把塑料泡沫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入水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2、请幼儿回答自己的发现,并演示验证,让幼儿理解“沉下去”和“浮在水面”。
海绵宝宝请小朋友把材料放回筐子里,拿出手绢,擦擦小手,小组长拿好记录卡,坐过来,我们说一说。(带幼儿入坐)
请每组派一个代表讲一讲你们刚才都放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教师个别演示)幼儿讲解后,请组长把记录卡贴到光荣榜上,(他们记录的好不好?掌声鼓励。)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有的东西能漂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水有浮力。这就是“水有浮力”。(出示字卡)恭喜你们胜利的闯过第三关!…请小组长把胜利的标志贴到光荣榜上。掌声送给自己。
(四)、总结
今天我们成功的闯过了3关,知道了水会流动、水能溶解、水有浮力,这些都是水的特性,那么水都有哪些作用呢?
三、水的作用
1、请幼儿来说说水都有哪些作用
2、小结:可解渴、洗手、洗衣服、洗澡、做菜做饭等等,水的作用多极了。
四、保护水资源
水是我们的好朋友。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如果水被污染了,人们喝了就会感到不舒服,会生病,还会危害到大自然的动物和植物,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水源。应该怎样来保护呢?…不要往河里扔垃圾杂物,不要弄脏了干净的水源。洗完手,水管要关好。做个保护水、爱护水、节约用水的好孩子。你们说的真好,掌声鼓励自己。
五、延伸活动
我们刚才玩过的水还能喝吗?要是倒掉就…(浪费)了,那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让我们行动起来。
纸科学教案篇7
课程来源:
幼儿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哪怕是在地上拣到一小条纸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废纸每天都会出现垃圾箱中,有垫桌子用的报纸、画报,有手工纸的边角料,有被幼儿撕下来的图书,有美工区活动后用的画纸等,每天这些废纸都被到掉。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与其把这些废纸仍到,还不如再次利用,让幼儿与这些废纸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从而教育幼儿节约纸张,从小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怎样让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
目 标:
1、培养幼儿初步探索让纸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准 备:
1、画报、草稿纸、报纸、绘画纸等。
2、记录纸和笔。
过 程:
1、激发幼儿尝试操作的兴趣。
老师拿着一筐废纸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废纸。这些废纸可以干什么用呢?老师拿一张纸,让纸发出声响,吸引幼儿注意力。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让纸发出声音?
2、幼儿尝试操作和纸做游戏
每四名幼儿一组,各组进行比赛,在同一时间完成,看看哪个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别的组不一样。
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实验,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手中的纸发出声音。每组请一名老师帮助记录幼儿实验的结果。
幼儿自己取纸实验开始,要求记录老师必须是幼儿做出来的才能记录。
3、分享实验结果
听音乐收记录纸,在记录纸上写上小组名字。提醒幼儿用过的废纸怎么办?
展示每组的记录纸,请每组幼儿上来一两个演示实验过程,大家进行验证。
4、老师小结幼儿验证的方法。
5、结束: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发声,小朋友们可以去发现。带幼儿在班上或到户外寻找可以发声的东西。
纸科学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