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是一定要写教学反思的,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通过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神奇的力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在《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找出体现克隆“神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回答来完成,学生纷纷找出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语段等,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2.激起兴趣,学习说明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的说明方法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义,而后以一句话:“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本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从四个角度分别介绍克隆是什么,使克隆知识的介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资料,活学活用。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介绍时,配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陶陶。其后我再向学生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大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再如,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内容,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还引导了学生交流从网络、书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重要意义。
4.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最后谈谈我教本课的困惑: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虽然也知道在读中体悟,在体悟中读,但是一到课堂上,要么缺少读书,要么体悟得不深入。看来,自己以后还要锤炼基本功,真正驰骋于语文天地,真正畅享到语文的乐趣。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2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通过每一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水的现象,从而合并起来表述主题:神奇的水。
第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首先引导学生做探究性实验观察浸在水中的纸巾变化,让学生认识毛细现象,在此基础上,给出毛细现象的描述性概念。在观察浸在水中的纸巾变化时,为了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纸巾上水的变化,我设计提问:水是怎样在纸巾上向上爬的?学生很容易地描述出毛细现象的特征。最后,提出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潮湿的墙根、植物茎吸水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如:毛巾吸水、棉布吸汗等。
第二,认识水表面张力。首先用背投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请猜测一元硬币能不能装水,如能能容纳多少滴水,并将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实验并将实测结果与猜测结果对比,说明像水这样的液体,具有使表面尽量缩小形成弧形的力,这种现象是水的表面张力。这里要求学生只认识现象,不探究原因。这样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本课是首次学习猜测环节,它是“搞科学”的重要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学生实验前,先“想一想”必然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在脑海中产生多种解释模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接着引导学生猜测“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实验,意在学生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经历从预测——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实验中,学生惊叹水的神奇和科学课的快乐。最后,讲解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水滴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水表面张力。如:眼泪、雨滴、汗水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3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计算器有着程度不同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能熟练操作了,所以以往我们会教给学生怎样开机、关机,认识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会板书按键的程序框图等这些内容我认为都不需要教。这样教,并没有起到教学的促进作用。我以为,需要教的,是储存数据和提取数据的方法,以及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指导上。在这节课上,我不是问“你会用计算器吗?”而是以不断地追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来贯穿全课,体现了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的理性认识和培养学生反思智慧的高度自觉,应然的课堂和实然的课堂达到了很好地一致,我非常满意。
人们在生活中是十分相信计算器的,甚至是“迷信”。但计算器算出来的结果一定又对又快对吗?
通过课始三道题和男女大比拼。在组织学生交流完感受后,老师的概括是----
第一,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计算器不是神,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第二,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用好计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计算器,它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像第三题,聪明型的计算器,当然可以直接输入了;傻瓜型的计算器,最好要学会用“m+”和“mrc”这两个键。
考虑到可能有学生用“倒减”的方法来解决记忆中间数的问题,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20655÷ (27×45) =”,对全班同学是巩固,对提出“倒减”的同学还是醒悟:“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第三,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并可以用估算来帮助验算。
新课标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资源”的生活情境,借助计算器的计算,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优越性。
关于“猜数字”游戏
借助计算器可以让我们发现一些数和运算的美妙。我把一些传统的题材在这节课中做了教学加工。不只是一种展示和欣赏,而更多的是一种激发和挑战。
在这节课上,我正视并接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课中创设的“猜数字游戏”,由于数位多确实需要用计算器,但正由于数位多,学生可能会把9个“5”输成8个或10个“5”,“12345679”也可能输成“123456789”。“计算器算的也会错?”分析错因的过程就是学习使用计算器的过程。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4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个完整的认识,第一课时选择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在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时,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大吸管、毛细管、玻璃片、纱布、粉笔这五种材料能否让水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特征?跟另外几种材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验操作中回到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毛细现象的描述性概念。最后,提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而在认识溶解现象时,通过讨论“高锰酸钾消失了吗?哪里去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高锰酸钾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但是做高锰酸钾和沙子的对比实验,会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两者的不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水变色了;沙子放入水中,水没有变色。在之后学生的操作实验中,学生也致力于探究糖放入水中水没有变色,而面粉放入水中水变色了(其实是浑浊了)。他们认为糖和面粉都溶解了,其实面粉颗粒还是看得见的,因此在刚开始的高锰酸钾实验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锰酸钾颗粒看不见但却分散在水中并没有消失,而沙子颗粒还是看得见。在这里,我没有很好地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导致溶解的概念并不那么深刻。
在后面一节课回忆复习时,可以很明显发现,学生对毛细现象认识很准确并且深刻,但是对溶解现象的关键词“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和“均匀分散”掌握的并不是很到位。在下面一个班级中应该注意在溶解这一部分稍微多放一点时间,为了让学生掌握地更好。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6
对症下药,让学生上课时不随便说话
――谈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 刚当老师的头一年,我就发现同学们存在很多不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上课没一会就会有些学生交头接耳随便和同桌说话,让我很是头疼。用眼神制止他们,走到他们跟前,点名制止,课下交流也有都实行过,但总是不见很大成效。后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终于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下面稍作小结,与大家共享。
一、教师提前一分钟到教室。
学生下课的时候可能玩得很疯,很投入,上课铃响了也听不到。这个时候教师去上课,就会看到学生仍然是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所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我觉得教师能够提前一分钟到达教室,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上课的状态。
如果学生还是我行我素的话,我们也不要急于发火,因为发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越弄越糟。这个时候如果面广的话,我们可以不说话,用平静地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当学生看到你马上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投过赞许的目光,让学生知道您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个别学生没有静下来,您可以大声地叫出他的名字,不要说别的,保准他会马上静下来,毕竟这个时候被点名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二、用沉默加表扬的方式来制止。
如果在您的课堂上出现大面积的学生说话(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这个时候您很生气地大声吼着:“不要吵了!”保证没有学生会听您的,如果学生会听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要知道这个时候法不责众,所以我们不如以静制动,可以暂时把课停下来,一声不吭静静地看着他们。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意识到不对劲了:怎么老师不讲课了?一想,明白了,就不说话了,接着就会有更多地学生明白过来了。如果还有个别学生不识趣,还是在不停地说,我们还是不要当时就批评他。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批评他,他可能会反驳:“其他同学说话,你怎么不批评呢,怎么单单批评我?”您说是批评还是不批评其他学生呢,批评吧,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反感;不批评吧,他会觉得老师被他说中了要害。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把面稳定下来,再抓他这个点就轻而易举的事了。做班主任工作就是这样,先稳面,再抓点。我们用眼光死死的盯着他,其他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看着他,注意一定要一直看到他不好意思低下了头,才可以把目光收回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较量,这次不收服他,下次他还会给你制造麻烦。不要小看目光,很少有学生能够忍受老师这样长时间地盯着他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公共场所,你即使是在人家背后盯着人看,人家也会感受得到,觉得浑身不自在。如果你是盯着一个大姑娘的话,说不定会招来一顿臭骂甚至毒打。
等全班学生都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论功行赏”了,表扬那些没有参与说话的学生。表扬了他们实际上就是批评了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
当有个别学生在上课乱说话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采取这个办法,只不过一定要眼睛盯着他再表扬全班学生。他当然心知肚明,会不好意思的。如果他不知悔改的话,全班学生也会发出嘲笑的声音。
三、以幽默对之。
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就是怀着“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思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也不用揭穿他的“阴谋”,跟着他的思路装疯卖傻就是了。
有一次,我到一个班级上课,一走进教室,只见讲台上、地上、还有黑板都有水迹,不用说,肯定是学生下课吵闹,互相泼水留下的。
学生小青还没等我开口就说开了:“是谁啊,弄得到处都是水?老师,我帮您查查。”然
后就借机和旁边的同学说起话来了。旁边就有学生嘀咕:“你也有份,还好意思说?”我明白了,小青这样做有几个目的:一、可以借机说说话;二、想逃避自己的责任。
我就对他说:“还是我自己来吧!”接着就问:“今天是泼水节吗,我们班有没有少数民族?”小青说:“今天下雨了,我们教室漏雨的。”天啊,亏他想得出。教学楼有四层,这个班的教室可是在三楼啊,太阳还高高地挂在那里呢?
我故意抬头看了看:“不漏啊!”接着又朝门外望去:“还有太阳呢,怎么会下雨呢?”说来这帮小子还真够调皮的,你看,另一个学生又说开了:“老师,是太阳雨,当然还有太阳了”。
“哦,太阳雨啊,我怎么不知道?”我对全班的学生说:“如果以后谁还下这种太阳雨,我就给你下暴风雨。你就高举双手,大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怎么样?”
小青在下面小声地嘀咕:“没关系,我有雨伞呢!”一付得意的样子。这样下去不行,我要给这小悟空念念“紧箍咒”了。看你现在得意的样子,你以为你这个孙悟空能逃出我这个如来的手掌心吗?到时候让你哭也来不及。我一脸坏水地对他说:“小青,下课的时候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单独给你下,怎么样,对你够照顾了吧?”小青连忙哀求:“老师,我不说了,您不用特别照顾我。”我加了一句:“你如果是孙悟空,那这就是你的“紧箍咒”,会一直陪伴你到期末”。果然,一个学期下来,小青在我的课堂上规规矩矩,再也没有捣乱过。
四、提高教学艺术。
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这是减少或者杜绝学生上课随便说话最根本的途径。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提高在学生中的威信,学生才能服你;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不随便说话。
总之,对学生上课随便说话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对症下药。要做到对症下药,就必须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入境,走近文本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一组图片(出示图片)知道图上的风光都是哪里的吗?
2、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建湖水乡,身处水乡的我们看惯了“清江一曲抱春流”,听惯了“残荷雨声”,大自然的慷慨与豁达,让我们安享水的滋养。但是,(出示干旱图片)在干旱的北方,水是那样难得,是最珍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关于水和人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探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a.生字会认了吗?谁来读这几个词。水窖、储水、一勺水、膝盖
b.重点理解
水窖
(1)“水窖”这个词什么意思?有什么办法理解?
(2)其实有些字的意思就藏在它的偏旁部首中,“窖”上面的“穴”就告诉我们它与洞穴有关。
(3)“水窖”这个词的意思也藏在这个句子中,找到了吗?
(4) (示图),看,这就是水窖。勺 (示图)母亲一手从水窖打起一勺水,(点“勺”),这“勺”字写:先写丿,再写勺,多像母亲手中的勺子。这勺子里的水多不多,不多,只有一点,(范写)
膝盖 人的膝盖在哪儿知道吗?这“膝”的写法:左边是“月”,右上面是“木”,中间是“人”,书法上讲究“雁不双飞”,所以“木”字最后一笔捺变成了点,人字下面像水不是水,写的时候要注意。
c.生字会认了,让我们拿起笔,将书后的生字描红一遍。
3、同学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重点句的指导:1、当“扇”表示人的动作的时候会作shān,跟老师念“扇风”;谁再来读这句话。2、这里的“血”当单字成词,或用在口语的时候,念xiě跟老师念xiě的流动;谁再来读;指导读“血管里/血的流动/”(示)——齐读)
4、同学们,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她是有情义,有德行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又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了课文,谁知道我们以为平常的水在马朝虎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东西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感受?(板:最珍贵)
5、再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回忆了几幅生活的场景呢?又分别是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板:挑水 雨浴 勺浴)
6、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一段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文本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全文,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第一自然段,看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有话想说,圈出词句,注出感受。
2、交流你圈划了哪些词句,从中体会到什么?
(1)、“一个村子”说明人多;“一处很小的泉眼”说明水少。“十公里之外”说明路远,(相当于操场跑道40多圈);“一个小时”说明时间长。“一担”说明水少;“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说明水珍贵。
(2)、“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说明水珍贵。
据有关资料表明,酿造一公斤酒需要花费几十公斤的水,酒比水贵,但对于一个口渴难熬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水”,由此更可以证明“水,成了……”(引读)
3、想象感悟水的珍贵
(1)、如果你就是挑水队伍中的一员,你会看到什么,十公里以外往返的路途中,又可能会发生什么?
是啊,在我国西部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山里人取水真是不易呀。所以,那儿的人要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千辛万苦挑回的一担水回家会怎么用?这一担水是一家人一天或几天的生活用水,这担水是一家人的生命之水。
在想象的基础上引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 ,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 ,所以村子里人说得最多的话竟是 。
4、展现场景,升华情感
长长的山路、炎炎的烈日、小小的泉眼、漫长的等待……他们挑回来的仅仅就是一担水吗?(苦涩、痛苦、艰辛)同学们,过着这种日子的人们因此情不自禁地要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作者为什么在“水”后加上逗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挑水的艰辛、水的珍贵、对水的渴望)读出
5、同学们文章没有重复水的珍贵,可字里行间没有不表现水的珍贵,一连串的数字让我们震惊,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加入到挑水的队伍中去吧!引读“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四、课外延伸 走出文本
同学们,缺水的生活是痛苦的,可是作者却在下文中极力描写下雨浴的痛快和勺浴的舒服,这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五、板书:
27水
储水 一勺 膝盖 地窖 渴望 光溜溜 湿润
教学反思:
1、紧扣文本中心,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作者通篇紧扣水的珍贵这一中心叙述了三个场景;(1)村子里人到十公里公之外的泉眼排队取水;(2)下雨时,用雨水 洗澡;(3)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冲凉解暑。所以教学时,应该以感受水的 珍贵作为整堂课的主线。
2、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可以创设几个情景来让学生体会。在学生读文的感受水的珍贵,可以这样引导: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中的一幅画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将文字化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想象中感受人们取水的痛苦,体会水的珍贵。
3、渗透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可以安排学生自文本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反衬的写法运用得好。在教学时,应不失时机
的穿针引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 、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4、初步感知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 教学难点:
1、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2、初步感知以苦写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了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学、自悟,写感受 ,引导学生懂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书”的好习惯。
贵的东西。”
二、快速浏览课文2-6小节,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让我们感受到水的珍贵。
(1)期盼下雨,可以雨中洗澡。
(2)锁水窖。
(3)用水消暑。
三、精读第二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雨天的情形
1、指名朗读第2小节,其他同学在文中勾划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水的珍贵?
2、交流
每个人都期盼 很长一段时间 只有 痛痛快快 喝天空的水
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出示这段话)
(1)从这段话中你能读出人们怎样的心情?指名读。
(2)人们痛快、高兴的心情与水的珍贵有什么联系?(连下雨天,人们都这么高兴,可见这里很少下雨,水是多么珍贵)
过渡: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地洗澡让我们体会到水的珍贵,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水的珍贵。
四、精读3-6小节
1、自由朗读课文3-6小节,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水的珍贵,用“——”划出,边读边划。
2、交流
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 风干 晒干 都盼望睡觉的打开 让我们舒服地“啊啊”大叫起来
(1)理解“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2)出示第5小节,指名三人连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你能仿佛也感受到?
(3)这样痛快、奇妙的感觉与水的珍贵有什么联系呢?
(4)齐读,读出你们的感受。
3、看着孩子们冲凉这么舒服,难怪母亲笑着说:“……”(出示)
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呢?
五、小结写法
无论是下雨时痛痛快快地洗澡,还是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冲凉,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们有水时的那份快乐(板书:有水 乐)。但这样的快乐时短暂的,更多的是无雨无水时的苦涩。明明是苦,为什么作者处处都写乐呢?(板书:反衬)
六、延伸
神奇的力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