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是充分体现个人特点之处的,演讲稿是我们进行演讲的依据,必须认真对待,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512汶川地震演讲稿6篇,供大家参考。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篇1
2008年5月12日,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是一个沉重的日子;那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也让每一位中国人震惊不已。一场突如其来,特别重大的8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骤然发生!
特别重大的灾难震惊了全国,灾情牵动着东南海、党中央。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国务院总理立即飞往都江堰,本自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正在日本访问的主席也即刻打回电话询问灾区情况;一场全国紧急救援迅即展开,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民政及医护人员、新闻记者等从祖国四面八方紧急向地震核心地带四川汶川县集中……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不仅是国家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每个听闻了消息后的国人也自发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和祝福,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不断上演。
在灾区,几乎所有建筑物都变成了残砖断瓦,仅存的几座楼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各种通讯手段也差不多陷入瘫痪,道路交通被堵塞,更重要的是许多居民被埋在瓦砾中!武警官兵、解放军与当地灾民一起努力,没有重型机械设备,就用铁锹铲、用钢钎撬、用双手刨;没有担架运送,就用木板把伤员抬出来,从频频余震的废墟中,从可怕的死神手中,抢救回一条条宝贵的生命,最难忘记电视里的一幅画面:一队武警官兵正在一所学校里搜救被困师生,余震突然发生,倾斜的教学楼眼看就要倒塌了,为了防止更大的伤亡,指挥人员命令楼内的救援队员立即撤出,一个年轻的战士刚从废墟中走出就听见楼角里有微弱的求救声,他立刻拔腿往回跑,被旁边的战友死死地拉住。他大声哭喊着挣扎着:“那里还有人求救呢!让我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啊……”
在全国其他地区,普通人用实际行动争相献出绵薄之力。“情系灾区”的捐款仪式,“一腔热血献灾区”的无偿献血活动、“抗震救灾爱心大集结”的捐物活动在各地举行,没有号召,没有要求,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法,助手足于水火,救同胞于危难。灾区震后急需的各种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等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往灾区,大家都为灾区全力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被任何灾难吓倒过,远从大禹治水近至今开春的冰冻灾害,中国人以顽强的意志力和众志成城的决心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也凝聚了一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面对这次心重大地震灾害,我们同样不会害怕退缩。灾害无情人有情,我们相信,当地政府会通过各种措施,多管齐下,使灾民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与安置;我们也相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灾区人民一定能战胜灾害,一定能渡过难关,一定克服暂时的困难,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完,重新燃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因为我们相信:真爱属于我们,希望属于我们,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篇2
转眼间,离那一段惊慌伤痛的日子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心中的那一份伤痛却没有一丝丝的减少。看着渐渐离我们远去的班上的那些曾经活泼的孩子们,仿佛还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很多的同学和老师都无法再见面了。
回首这过去的一年,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
在这一整年的时间的钱一段时间,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试图努力的从伤痛中走出来,努力的去面对那已经是曾经的高考了,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确实很努力的去面对它了。
而走过这一段时间,我们其中的一些人走向了一个自己从来都没有涉足的地方,远离了自己那名存实亡的家乡,另外的一些人,因为考试时候的压力,或是在考试的时候还没有办法从伤痛中走出来,现在被迫面对社会,融入社会的大流,成为一名打工者。
之后呢?完成高考走进大学的那一部分人,他们进入了和自己理想差距相差很大的学校,虽然并不会觉得满意,甚至是伤心,绝望,没有了读书的欲望,但是他们仍很努力的学习,似乎就像是以前和辉哥在三中操场上的约定一样——“孩子们,你们不在为自己而活了,天上还有那么多双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眼睛在看着你们,他们是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梦想了,你们还得肩负他们的梦想,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加油。”是啊。肩膀上的担子重了,大家都更努力了,也许不为了什么,也许仅仅当初的一个承诺,为了高三五班的承诺,为了高三五班的地那种精神而已。
剩下的那部分没有走进大学的同学们,他们也在努力的奋斗着,学习一手技术,争做一个对于社会有贡献的人,用行动告诉了大家,高三五班出来的人,没有一个是弱者。
这就是高三五班,一群从地震中走出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也曾彷徨,也曾无措,但是在这一年里面,他们再也没有低下自己的头,他们不会再像困难低头。
过去一年里,每一个从高三五班的孩子们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应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属于高三五班的那份坚强与骄傲,任何的困难都无法打败他们,因为在那一段日子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人都无法体会的酸甜苦辣,这份独特的经历,让他们犹如麻绳一样的紧紧的拧成一团,融成了高三五班独特的精神——抬起自己的头,我们绝不放弃。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篇3
自然界,极力挣扎的飞蛾,在石缝中绝处逢生的杉树,在老鹰爪子下脱逃的小鸡,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说到生命,在我脑海中浮想到的就是汶川大地震的场面,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还是让人感叹人类对生命的顽强付出。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洪水威胁着娇嫩的生命之花,天空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有的人被压在了沉重的石板下,有的人无家可归。还有的人被那可怕的洪水冲得无踪影。无论走到哪,天空总是灰暗的,河水也都变凶猛暴烈起来。在陆地上,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的叫喊声,叫喊亲人生还的希望声。在废墟里的生命也在回应这种希望,强烈的求生欲望。
一位母亲在挖着石块,正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可是找了整整好几天,孩子还没有找到,这位母亲已经筋疲力尽,但是还是不听人们的劝告,继续寻找着她的孩子。那孩子大概也感应到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他要活着,只要能活着,他还可以上学,还可以吃妈妈做的菜,还可以有美好的事情等着他。最终,解放军来救他了,抬出来睡到单架上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地行了个少先队礼。当场感动了所有围观的叔叔阿姨。
人类永不放弃生命,他们依然努力着,希望能逃出困境,永远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没错,生命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我们都要好好地去珍惜它,完美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要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永恒。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篇4
2008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举世震惊。
震后怎么办?
然而想要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最终战胜灾害,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成熟的应对智慧和能力。此次大地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是一次重大考验。
其一,考验我们应对的理念和决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强调“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这可以看作是中央向全国发出的紧急“动员令”,彰显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施政理念,彰显的是应对地震灾害的科学态度,彰显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其二,考验我们应急的机制与措施。
地震刚刚发生,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都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反应,应急机制迅速启动,应急措施稳步实施。中央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设立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从国家地震局到国家减灾委,从民政部到卫生部,从解放军总参谋部到成都军区,从四川省委省政府到各受灾地区的政府部门,没有停顿,没有迟滞,都在紧急驰援,紧急抗震救灾。而从启动的各种应急预案,到各种专业的应急举措,都直指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方方面面。
其三,考验我们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谣言与恐慌止于信息公开与透明。此次地震,从发生消息到震情概况,从伤亡人数到各地动态,都在各类媒体上滚动播出,同步更新。从中央到地方,从灾区到其它地区,从境内到境外,信息全面通畅,各方受众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消息。有关地震的全面彻底的信息公开与透明,使谣言没有机会产生和传播,使各方民众心态平和镇定自若。这种公开与透明,是对民众知情权的保障,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检验,更将是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实现即时传播的发端。
其四,考验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一场灾害面前,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灾区,都把感同身受的心情传递给灾区人民。人们密切关注灾区最新讯息,希望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广大网友发表海量跟帖留言,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为灾区人民打气鼓劲祈福平安。许多民间慈善机构发出捐款捐物倡议,各种赈灾行动迅速推开。这些都充分表明,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群众到部队官兵,以至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了最沉雄磅礴的力量,和灾区人民一道,共同面对地震灾害,共同战胜地震灾害。灾难面前,我们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凝聚、更加从容、更加自信,这种精神与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宝贵财富。
地震袭来,我们共同面对。多难兴邦,历经各种重大自然灾害考验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这场重大地震灾害,续写抗震救灾史上的壮歌。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篇5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8周年。两年来,类似的地震灾难在全球范围内不时发生,而对灾区万里驰援的国际救援场景也每每出现。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人类用行动诠释和证明了这样的道理:人间有爱,生生不息。
两年间,从汶川到玉树,从海地到智利,每一次山崩地裂、屋毁人亡之后,总有无数满怀爱意的救援者克服重重险阻,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救助生命。募捐箱前排起的长队,机场、码头堆积的援助物资,令人感受到世间的浓浓爱意。有些数字值得铭记:汶川地震发生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先后向中国提供了44亿多元人民币的现金援助及救灾物资;海地地震发生后仅1个月的时间,国际社会就已向海地捐助6亿多美元,得到食物援助的人员超过100万……
爱如潮涌,何以生生不息?在灾难面前,人与人的互助跨越国界和种族,超越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它使得爱不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付出,而成为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爱意在互动中渐浓。
中国汶川遭遇地震后,废墟中有国外救援和医疗队员并肩抢险的身姿;海地太子港被地震袭击后,第一批赶到灾区的救援者中就有中国救援人员,将曾经受到的支持和关爱回馈世界。这样的相互援助,凝聚了人类应对灾害的力量,加深了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令不同国家和民族心手相连。
爱意的源泉在哪里?它来自对生命的同情和珍视,它来自每个普通人的勇敢担当。汶川地震中,中学教师谭千秋在生死瞬间张开双臂把四个学生掩护在身下,自己却献出了生命;经历这场地震的“90后”青年田芷铭在谈起两年间内心世界变化时,深有感触地说:“灾难教会我关心别人”;英国外科医生赛义德曾在汶川震区救助伤员,当时做手术从早忙到晚,他所感受到的感恩之心和互助精神,也让他至今难忘……正是无数平凡而又高尚的人,用行动撑起爱的天空,人间大爱永不衰竭。
人间有爱,生生不息。在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涌上人们心头的不仅有对遇难者的追思和哀悼,也有对曾经得到过的帮助的感恩。悲痛可能随着时光流逝而沉淀心底,来自全球各地的爱意却应当随着生命延续而惠及他人。铭记得到的爱,并为别人付出爱,世界将因此更美好。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篇6
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八周年祭的日子。
公元2008年5月12日,注定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至今让我们心绪难平,感动万分。面对无数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对着废墟呼唤,撕心裂肺的声音响彻夜空。山悲水泣天垂泪,星黯云浓地含愁。全国人民举国悼念,国旗第一次为百姓而垂降,汽笛第一次为故去的生灵而哀鸣。
难忘那段哀痛的日子,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度灾难。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惊叹万千,一个个身影让我们肃然起敬,一份份感动让我们记忆犹新。下面让我们走进地震中的几个人物,感受他们的坚强与伟大。
一个女孩
听啊,听啊,在废墟中,在瓦砾下,传来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女孩,在打着手电筒忘情地读书。她忘记了危险,忘记了伤痛,忘记了饥饿,用读书声驱赶着恐惧,与死神抗争,同时也召唤着生的希望。废墟下是黑暗的,但她心中有阳光,因为知识会带来勇气,文化会带来光明。
一位战士
他哭了,泣不成声,他跪下了,大声请求,里边还有人,让我再救一个人吧!因为强烈余震,倾斜的房屋即将再次倒塌,一个正在施救的战士,两眼熬得通红,两手磨出血泡,被强行拉了出来。在汶川大地震中,十万大军,有多少这样舍生忘死拼命救援的战士,十万大军,有多少这样柔情似水的爱心天使,他们特别能战斗,特别听指挥,特别能忍耐,也特别有爱心。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一名教师
人们惊呆了,在挖开的废墟上,绵竹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生前,他在用心浇灌祖国的花朵,危难之时,他又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身躯庇护着心爱的学生。谭老师,一路走好,感谢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德的最高境界,用血肉之躯把人间大爱写到了极致。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