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意义的书籍后,写一份详细的读后感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总结,是对自己阅读成果的展示,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籍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己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3
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薛之谦
这本书是一本从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书,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四维虫子》这一章的“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还是在《真正的世界》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又或者是在《最后的撒旦》中那位病人声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光明……你们都是神好了,我甘愿做恶魔,就算你们全部选择光明,为了证实你们的光明,我将是最后一个撒旦。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类似这些的所有都让我感到震撼。尽管从整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们的说过的话,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到了故事当中。
我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我们看上去的世界?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事情?天才究竟是什么?疯子又是什么?如果有人发现了真理,是不是也要被关起来当做精神病人?无数发现真理的人都曾经被世人唾弃,所以这个世界的主流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是疯子,那么谁是正常人?
作者从头到尾描述的观点大概是“永远不要用你的思维评判别人的对错”。我感谢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让我没有资格做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谢自己的懒惰让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4
太多种说法来证明这个世界是怎么开始的,不是证明是推断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过现在我们所在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真的嘛?
中国古代神话里说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于是天地开始,生命开始,世界开始;而在欧洲《圣经》里的观点备受推崇,神用六天创世,夏娃偷食禁果,于是有了世界;而近现代科学则更认同是在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及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到的“大爆炸”的奇点处时空开始。这里提到一个奇点概念,但是提法错了。奇点是不完备测地线所趋向的点极,无限弯曲时空,没有实体,所以也就不存在“奇点处”,没必要的话这种要花很多功夫解释的专业名词最好是不要用。
或许我们不用费心费力弄懂这个世界或者是我们,、究竟是怎么来的,因为相对于常人来说这个由于太过久远且对于部分学科要求较极高,所以显得用处不大。但我们不得不关注我们所在、所生活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也许是一个哲学问题、科学问题,但在我看来它更是一个生活问题、现世问题。生活和现世放一起有点别扭想弄清世界是怎么样的,也许我们应该先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世界?在每个人那里,一直都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真实世界,另一个则是存在于精神领域的我们的思想世界。建议参考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和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
没错,事实上,我们一直在用思想构筑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我们内心深处矗立着的。而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物质世界会与我们精神领域控制的世界相互碰撞,互有芥蒂也互有联系的生存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物质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表象的世界,谁也不能否认它是世界,它也是任何人的世界;而经过思想加工,具有我们个人独特标志的世界,则是我们所感觉到的最本质的世界。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叔本华,也很类似他《作为意象和表象的世界》里面的说法。其实我不知道这个是否真这么有必要解释其根本区别在于他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我所认同的基本,还是马克思所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都是单纯思想和人脑意志层面,不知道和唯物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历史唯物真实世界是表象,但是却也是属性为真的表象,因为它具有社会性、群体性,所以是由各种生物以及各种思想共同影响,在先天的物质基础上构成,物质上有思想的烙印这是谁都没办法否认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必然也要改造这个世界。然后就是精神世界,它并不是纯然的精神,全归属于意志,只是因为加入过多主观理解而变得与真实的世界有偏差,因此它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并不适用,但对于他各自而言,却是最符合的。
韩寒说,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其实在我看来,世界观就是用思想构筑成的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观念。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观没观,而在于,思想。但我讨论了这么久意象与表象、唯心与唯物,并不是想真正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我只是想充分的说明,每个人都有做表象的真实世界背后的他所理解的意象世界,因此,独立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弯是怎么转过来的…思想领域必然是个无与伦比的存在,它是以物质世界为依托,以其为源为本所产生,却又像燃烧的太阳强烈的覆盖着物质世界,这种说法颇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大多数人会在思想延伸处停驻,这种停驻谁也说不好到底是一种受限,抑或仅仅是因为走不下去。但这些人却被分为了徒有其表的空想家和开天辟地的先知者。我觉得空想家想得不必先知少吧,只是有没有联系实际的差别。这种想象作用的不同判定很有意思。但我觉得本质还是一样的,似乎思想的某一处与生俱来的生长着物质的门。
于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了通过阅读去探索,去触碰这个世界,蜗居在别人的思想巢穴中去仰望明亮的星空,注视神圣的道德,其实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要想充分了解意象之外的真实世界必须要借由别人的眼,借由别人的思维模式去体验生活,但太多人却只是习惯去阅读,这种习惯式阅读会让人变得麻木,因此最终探索到的世界也只是残缺的世界,完完全全别人的世界。这不仅无益于自身,还可能混淆视听。毕竟综合的世界是混沌的,我们的身边也有那么多混沌,听到了太多声音,看到了太多事情,有时候会不由的把自己带到那种模式中去,但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思考模式也越来越混沌,失去棱角。
我们必须先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思想去贴近世界,在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后,不断搭建思想的桥梁,与太多不一样的因素相互考量,这样才不会轻易被人影响,还能更加容易的修正自己的错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算等来这句话比阅读更重要的事情是思考,藉由思考的力量,我们才有办法辨识万物。世界观有柔软的部分,也有坚硬的部分,我们在不断对话就是在不断锤炼世界观。总会有被改变的部分,毕竟看得多听得多视野也就不一样了,但是基本的东是会坚定的占领每一处。我们反复揉炼的世界观总有一部分是坚定到不由得一丝诋毁的。叔本华曾经说过,优秀的作品拥有思想,也呼唤思想的头脑。在我看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是算是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思想启迪书。书中的那些人,研究松散生命的女老师,活在梦境中孤独感倍生的守望者,以及拥有煽动潜质的“邪教教主”,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如果不是因为这种思想与人类的整体格格不入,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多多少少违抗了普世价值观,他们将是很伟大的思想者。
在思想的态度面前,在偏执的研究面前,对与错也开始变得苍白。我们有思考的权利,必然也有思考的义务。这不一样,权利和义务两码事,这是个人追求问题。思想照耀人类,有了思想,我们才拿到认识世界的钥匙。这个世界因思想而变得更加迷人。我们应该拆掉思维的墙。我们最初因好奇而忖寻,为解决困惑而探索,奔走,我们从不知思考最终将把我们引向何处,那条路是否永无尽头,又或者还是不可避免的生长着阻挡的门。世界有无限种可能,暂时受拘于世未必永远受拘于世,我始终相信,完成才是毁灭,不止于境就永远不会偏狂。即使我们所有的感官与思想都将被袭击,我们仍不可以衰老,全身的血液和细胞会因答辩和控诉永存。这两个词用得也是迷之。
愿我能终己一生,成为一位思想家。这一句话结尾有点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5
以前阿秀曾经跟我提到过这本书,我貌似也看见她在我电脑里也下过这本书,当时我也没在意。后来也托她的福,张章同学把这本书交到了我手里!当然当时的使用权不属于我,后来因为些原因最终使用权还是属于我了。照这么回忆其实我跟这本书还挺有缘,若不是我在莫大的东台大润发超市巧遇张章同学三次,这本书也不会到我手里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质疑这个世界,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质疑!我们正常人也许只是从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偏执于他们所执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来看,以至于做出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病了,俗称“精神病患者”。
书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医师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最终他们也“病”了,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些因素。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他们内心里面的平衡点被打乱了,所以“病”了!其实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内心里那个平衡点!
书中有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书中有一段是讲“角度问题”。一个女“患者”说在工作外她会是个孩子,她喜欢这个新鲜的世界,而不是去习惯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这个女人其实没有问题,反而是认为她有问题的人才有问题。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墨守成规,孩子是最好的列子。不是所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事情就是错的!而那个“大多数“的界限往往让我们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渐渐的我们也就习惯了!
书中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7
机缘巧合读了同事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有几点:
1、记忆比较深刻的事件有学习古人闭关的那位,还有把世界比喻为果冻的那个,原因吗?大概我是很认同的,我也觉得当自己真的闲下来远离手机等一些东西,意识真的会有一些改变,这个结论就像是解释了生活中的某些时刻,但具体的时刻我也记不起来了。而且我也特别认同《教父Ⅲ》中教父中风在医院说的话,"我觉得我的头脑现在变得聪明了,当我要死时我会变得绝顶聪明"。可能是当身体比较衰弱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更能集中起来。再来是那个厉害的姑娘,她的那个理论我的理解是世界万物都是有关系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抽象的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就是果冻里的气泡是指我们的意识还无法认识到全面,只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根据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技术认识到的),这个结论很好理解啊,就想象下我们的古人,他们那时没我们的技术认识世界,所以就有了各种理论(针对各种无法说明的现象的假设),说不定现在的一些理论跟那时也是一样的。
2、很佩服这些人,我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人,应该说是佩服他们的执着、专注,像是四维虫子、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去过时间尽头的教授等等,都是那种专注并有个性的人物,很钦佩。
3、再就是我自身了,我本身对这世界就没有框定性的定义,因为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多不了解,所以了我其实跟作者一样,希望对这个世界有个了解,很感谢作者能带来这么特别的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很震撼也很有趣,相信作者是辛苦的(交流的对象其实挺可怕的)。受作者影响,我会继续去探索这世界,以任何方面、任何角度、任何思路去思考,我会很感兴趣能这样去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信念力读后感7篇
★ 会计读后感7篇
★ 边城,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