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8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我们大家应该写读后感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认真书写一篇读后感,才能从书籍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下面是美篇六六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8篇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1

去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他讲述了12岁的阿米尔与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爱,恐惧,愧疚,赎罪……都交织在这部小说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他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自己。

或许,我们都面临过与主人公阿米尔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长的某个阶段,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曾经我在邻居家里玩,在无意间把他们家的一个精致的'陶瓷打碎了,当他们家人找上门时,硬仗着自己能说回道而把一切责任推到了另一个和我在一块玩的小孩身上,却不顾他哭着离开……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可恶的是错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追风筝的人,那天空中漂浮不定,而迟迟不肯落地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让我们内心无法安定的愧疚。我们每个人它的下面奔跑,追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须要战胜的就是自己。需要承担的,我们无法推卸;需要面对的,我们无法选择;需要克服的,我们无法逃避……只有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去做,只有坚信“风筝”总有“落下”的那一刻,“风筝”最终会被追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去寻找救赎……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2

这本书一开始就给人很是压抑伤感的,开始部分虽说是描述“我”和哈桑的童年的一些事情,但是从中也看得到种族的歧视,在那个年代是那么的鲜明。面对周遭人的指指点点的评论,很多人都会随大流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方式去降低对自己的伤害。哈桑作为这样的一个牺牲品,他骨子里有的是对阿米尔的忠诚,面对阿米尔的要求他总是不会拒绝,就算再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如果有人伤害阿米尔他也会挺身而出。而面对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在阶级面前他却选择了接受,臣服。他对于阿米尔可能不能用忠诚来形容吧,哈桑把阿米尔当朋友,同时也尊重着他。他对于阿米尔的维护可以算的上是愚忠来形容了。在战争中,为了维护那座房子甚至答上他和他妻子的生命。后半部分描述的是战争中的阿富汗,通过作者的文笔,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战争后的人民生活样子和那些恢弘的建筑是怎样化为废墟的。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能逃出去的人是幸运的,而对于大部分的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人们衣不果腹,尸体随处可见。战争给在底层的人更无人权可言,只有一个活下去的信念。可是在不断的璀璨中有时候活着都成了负担。幸运的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最后还是慢慢的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在看到战争部分让我想到了现如今的叙利亚,每天微博上,新闻上都在说这那边的最新报道和近况。对于这种我们无意是幸运的,生在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当中。希望世界上能减少利益上的冲突,能减少战争,人们的欲望可以少点,最后愿世界和平!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3

两年前,亲戚家上高中的小孩让我帮她从网上买《追风筝的人》,当时,我快速的翻阅了一下就把书交给了孩子,约摸觉得小说写得还不错,但没有细看。今年五月,再接触这本小说时,很快被构思精巧的故事情节、细腻的人物内心、情感描述所吸引,快速读完了第一遍后,闲暇之余总爱拿起这本书再看上几页,时而回味,时而思考,虽在书边潦草的写下了很多读书瞬间的所想、所感、所思,信马由缰;五月底,又费劲地看了一遍英文版,虽也有些许不同体验,但撺掇成一个读后感,却又困难,这或许就是纵有思绪万万千,腹中无才笔下难。因而,这个读后感权当是凑个数吧。

思考之一:比背叛更可怕的是什么?人性是丰富而复杂的,有美善,有丑恶,有忠诚,有背叛。我们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并且有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行动是这本小说突出、赞扬的主题。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甚至作恶,何况是孩子呢?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小时候,或因无知,或因胆怯,或因自私,或因讨父母欢心,我们都会像阿米尔一样,犯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错误或恶行。我们可能会在读小说见到自己儿时的影子,这也可能是读者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因之一吧,其实错误、恶行并不可怕,不是常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嘛!当然,这不是可以犯错可以作恶的理由。这只是强调,犯了错后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去改,如何去救赎,如何勇敢的去承担你的责任。小说赞美阿米尔,是因为他良心未灭,坚持自我救赎。虽然他的背叛、他的诬陷,一定程度上说,甚至是造成哈桑的悲剧重要原因,尽管他年少时候没有勇气,甚至长大多年都没有勇气去公开承认所做之恶,但他良心煎熬,内心痛苦与愧疚,说明他人性的善美并未完全泯灭。书中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究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那个荒芜的巷子藏着的是阿米尔内心关于人性的恐惧和愧疚。在接阿辛汗的电话后,他挣扎过,斗争过,但他最终义无反顾的冒险前行,他没有放弃自我救赎。阿米尔在救赎,其实,他爸一生也都在救赎,他出资建孤儿院,力争为哈桑创造更好的环境,但他也受制于社会道德、时代制度束缚而无法彻底突破。

然而,现实中,那么多欺骗背叛,谎言陷害,多少作恶的人,即便是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审判,他们内心有过真正的不安与愧疚,良心煎熬吗?那些为作恶不改而泰然处之,不视作恶为恶,这才是比背叛比作恶更为可怕的人性之恶。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道德建设有比法律惩处更远的路要走,更多的事要做。

思考二:人有人性,国有“国”性,我们驯服人性之恶,歌颂人性之美,谁来匡正国“性”之恶,国家做恶?我们的社会、文化都突出宣扬人性之美,倡导人性至善等价值观,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然而,即便是科技发达,富裕繁荣的今日,世界战乱不断,杀伐不止,无不显示国家利益的争夺,国家利益集团或统治集团的贪欲。作者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对祖国的回忆和热爱,但这种爱却无处寄托,阿富汗先后被前苏联、美国侵入,其悲剧可能源于阿富汗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许有其深刻的社会宗教原因,然而,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驱动其贪欲,侵入、扰乱和破坏了这个曾经美好、和平和她的人民为傲的国家,使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本小说也是一部描写阿富汗的政治史诗。

因而,我想,国家作为一个特定人群、民族的集合,更需要一套具有普世价值的“国”性标准,国家关系需要法律、协议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国”性的软性约束,每个国家的“国”性善行都应受到赞扬、鼓励,“国”性之恶都要受到批判和抑制,每个国家都懂得该如何去不伤害他国,当国家作恶后,要有强大地软性力量让他去改正,去努力实现国家救赎。德国战后的自我救赎和日本的死不悔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除了外部因素,我想一是德国和日本的民众、统治阶层对战争的认识是全然不一样的,二是,施于这两个国家纠错与赎罪的外界软性力量强度也截然不同。当然,归根到底,现在的国家关系体现在国家实力对比远远多于“国”性软力量上的调和。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修炼人性,做到忠诚、爱国、正义,真正去爱你祖国,爱你的人民,去学会审视自我,洞察国家民族的伟大与缺陷,去维护、完善国家“国”性,爱她而不盲从,爱她永不背叛。只有每个人真正地忠诚于祖国,坚持纠正和坚决抵制利益集团为求私利、为满足贪欲而出卖国家,置国家于风险之中的行为,不断强化国家实力和“国”性力量,才是推动那些曾经作恶国家反省,救赎,匡正那些正在作恶或意欲作恶国家的根本手段。

思考三:小说中多处细致、细腻的描写了小阿米尔在长大过程中渴望获得爸爸的关注、赞扬的心理描写,特别是风筝比赛时对爸爸望过来眼神的不同解读与揣摩,将一个孩子的敏感,希望宠爱和认可写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理解,还有就是亚瑟夫来参加阿米尔的生日派对时,父亲也没察觉或注意到阿米尔的反感与恐惧,作为朋友和“知音”的哈辛汗却洞察到了这些细微的情节,虽然阿米尔以他父亲为傲,但有时却奇怪的希望哈辛汗当他的父亲,这是父亲的失职,这些最终造成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和“阴谋”。如何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每个做父母的应该特别警惕和重视的,孩子小时候的心理、心态直接决定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敏感的孩子可能需要一生去弥补心灵的缺失。另一方面来讲,小说中勇敢、正义的爸爸从内心里不是特别喜欢与自己性格不一样的儿子,而敏感的阿米尔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些信息,就更加需要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甚至独宠,加速了背叛与悲剧。家长不要将孩子设计成自己希望的那样,不要将孩子复制成自己模样,不要常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记住:孩子时刻需要你的关注、爱和认可。

思考四:“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本书的经典语句,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付出一切而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但是,你心理负担可能千千万万斤。当一方的付出让另外一方无力回报时,你的付出成了对方的负担,这就是为啥阿米尔希望哈桑反抗,哪怕任何的反击都会让他好受一些。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无论多么亲近,都要留足空间,不要让爱成为负担,成为压力。

思考万千,下笔难。人生都会有风雨,只有握紧手中的线,才不会丢失我们的风筝!愿此,与读友共勉!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4

?理想风筝》,光是念题目,就有着新鲜而深刻涵义。

每人都有理想,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

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

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5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6

天上高高飞起的风筝,耀眼的红,灿人的金,镶边的银,漫烂着,像星星,似月亮,在天空中飘荡着,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望着它们,像旋风,舞动着,小巧轻盈。仿佛望见哈桑,望见法里德,望见阿米尔,望见阳光下,追风筝的人。

翻完书,缓缓闭上眼,回想起书,书中的人,想到哈桑他辛苦地追到风筝,将它揽在手里,紧握着,如同是怀着世界上最珍贵的钻石,像是抱着自己的一生。谁能想到,真的,一生的轨迹,在那天改变……

不知阿米尔承受着内疚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当他看见哈桑的惨剧后是什么感受,我想,奔涌的浪潮般的惭愧向他袭来,自己被淹没在水底,挣扎着,却只能看到无尽的渊头……,他会不敢面对,在无奈中赶走了哈桑,赶走了过去,赶走了童年的心。

“只有救赎,才能挽回,你还可以回到过去”。对的,还有救赎,他回去了,为了那个初衷,为了一个男孩,为了过去,为了将来。在炮火之中寻找记忆,在苦难中寻找那个男孩,索拉博。一个记忆之匙,轻轻旋开,打开的,是过去,亦是将来……

炮火碾不灭内心的坚定,斩不断内心的情谊。废墟的街道没有击倒绝境的人们,惨绝人寰的军队,无法战胜所有阿富汗人民的信心,美国给了阿米尔乐观,阿富汗给了阿米尔怯懦。这些,是所有人性的拥有,他用乐观打倒了怯懦,开始了救赎……

他救出了索拉博,也救赎了自己,对曾经最好的朋友哈桑的儿子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做到了,用了三十八年,证明了自己并不懦弱,有勇气去挺身而出。合上书,翻开书,反反复复,却总忘不了那个追着向前的人,在向前奔跑,对自己的主人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从无动摇,至死依旧,荡气回肠。一个从无知到救赎,一个从离开到回来,他们始终变着,但都爱着彼此,是不知道血缘是最纯洁的爱,亲人独有的一份爱。

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法里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滴水穿越岩石,不是因为它有坚强的身躯;勇敢越过胆怯,却是因为它们有着爱的磁力。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7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叫《理想的风筝》。故事讲述的是“我”一看到春天的景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历史老师——刘老师。刘老师的左腿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只靠一根原木拐杖支撑着。他就只靠这根原木拐杖和健壮的右腿,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且他的课也讲的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又常常哽咽。他不但上课是精神焕发,下课时也活力充沛。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会在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风筝在空中盘旋,刘老师望着风筝,仿佛他的心也飞上了蓝天。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到了阳光﹑希望﹑生命与健康。又有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充满阳光﹑希望﹑生命与健康的人居然会是一个残疾人?我很钦佩这位刘老师,他那种热爱生命的感情,甚至连很多正常人也比不上。这让我联想起,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自杀,我虽然不知道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不能理解,生命难道就这么一文不值吗?真希望他们学学刘老师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太过平庸,其实一个人的降生本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生命是多么奇妙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可以走﹑可以跑﹑可以跳;他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可以任意支配自己;最重要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是完全相同的。想象一下,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与你比拟,这是多么奇妙啊!如果随随便便就让自己的生命消失,那么你对得起为你十月怀胎的母亲吗?你对得起辛勤培育你的父亲吗?你对得起所有关怀﹑照顾过你的人吗?

最后,我想引用课文里的一句话结尾: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篇8

偶然间听人说起这本书,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奇特的书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这本《追风筝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个经历了被羞辱、被践踏,在蹂躏中顽强抵抗的民族。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而哈桑,仅仅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在后来的战争中被随意残害的哈扎拉族人。两个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终对阿米尔——他的少爷怀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场风筝比赛后。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尔少爷,眼睁睁地看着他被侮辱,看着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却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尔背叛了他。却毫无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宽容、忠心。哈桑敬爱他的阿米尔少爷。不只是敬爱,是一种无私的爱,可以用一切去为他付出,却从不求回报的人。

像绿叶,从来都只是在背后默默衬托着鲜花的光辉,像野草,在风中坚韧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终在坚持,始终在等待阿米尔,等待着自己在出生时说出的第一个名字的主人。可惜,终归他们并没有相逢。哈桑走了,离开了,被残忍的组织轻松地用地雷炸死了。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往事永远不会被埋没。我看到,一个人犯下可怕的错误,他可能用一生来弥补。有些事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来了。阿米尔就是背叛过后,重新踏上寻找本质的路的人。哈桑走了,不会再回来。阿米尔即使用他的性命,也要把哈桑的儿子带出战场。带到自己的身边。这是给自己内心的救赎吧,我想。错过的就过了,再一次的情形,就不会再放弃了。

当一个人犯下了让自己不可原谅的错误,背叛了对自己全心全意的人,他的心里好像就留下了一道刀口。当再一次的情景,相似的人再次出现,人就开始赎罪。他们对不起自己的心灵,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即使这很困难,但或许他们会用一生去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

错过的,犯下的错,都是过去的了,而现在,曾经背叛过最重要的人的他们,也许只能用那种方法,抹掉自己曾经的过错。用对他人、对对于被自己背叛的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人的无私奉献,来弥补,弥补往事割下的伤口。即使赌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自己的灵魂,已经得到了救赎,那一道伤口,也即将愈合。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读了爱读书的书读后感通用6篇

读了孩子话的读后感最新7篇

读了揠苗助长读后感8篇

读了爱读书的书读后感参考5篇

风和树叶的作文8篇

风和树叶的作文优秀8篇

读了军神读后感推荐6篇

风和树叶的作文精选5篇

风和树叶的作文模板5篇

读了最好的书的心得体会8篇

读了风和风筝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