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让我们的作文更具深度和广度,作文训练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沟通更加顺畅,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集体的记忆作文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集体的记忆作文篇1
春节到了,和往年一样,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自贡老家,我们一家三口回自贡过春节。
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仪式之一,经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精心准备,晚餐丰盛极了!满桌的菜品琳琅满目,哈哈!我看得眼睛都不够使了――有我最喜欢吃的凉拌鸡块、有香气扑鼻的清蒸小鱼、还有色香味俱全的烧什锦——里面有猪心、猪肚、猪舌、鹌鹑蛋、玉兰片、竹笋、木耳、鱿鱼、鸡肉、菜头等……我夹了这里又看见那里,真是好一阵手忙脚乱!不一会儿工夫,竟觉得肚子被塞得满满的了,面前的碗里也堆起了小山。可是一大桌的饭菜还是那么诱人,于是管它三七二十一,我这个“无底洞”可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胡吃海塞”!
晚饭一直延续到春节联欢晚会开播,我们全家人又聚集一堂,其乐融融地观看晚会,大家一边看、还一边嗑瓜子、聊天。
终于熬到了深夜12点,最激动人心的放烟花时间到了!我们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几个巨大的礼花炮连抬带推,好不容易台上了屋顶。呵!好多邻居都来了,人们纷纷熟练地开始放烟花。随着尖锐的呼啸声和一阵阵耀眼的光芒,许多美丽的烟花升空了!有降落伞、有雷王、有繁星满天还有好多说不出名字的烟花都争先恐后地冲上天空,把漆黑的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艳丽无比!
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自己燃放的一个100发的烟花,名字忘了,但那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晶莹美丽的光亮却引带大家的围观,也在我的记忆中划下了优美的令我终生难忘的印记。
我喜欢过春节,更喜欢在春节燃放的美丽烟花!
集体的记忆作文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在一派生机中如约而至,走在回家的路上,才发现,如今的过年,早已今非昔比。
蜡梅花开,回家速度
雪落枝头,银装素裹。蜡梅傲盛,佳节临近。
高铁站站台上的人们相互寒暄,各种方言夹杂在一起,透出一股儿浓浓的年味。谈笑间,高铁已驶来,稳稳当当地停在标志线处。人们陆续上车,将行李安置妥当,寻一处坐下,一会儿就到家了。
以往回家,人们搭乘的是拥挤不堪的大巴或慢速火车,朝发夕至,身心俱疲。如今,你瞧啊,高铁上行色匆匆的人正满怀期待,风尘仆仆者正满心欢喜。高铁是中国飞速发展的代表之一,它穿过长长的隧道,向着辽阔的大地驶去,驶向心中温暖的港湾。
离家三日,刮目相看
刚到村口,就有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近些年美丽乡村的建设很是“给力”。村头的老年活动中心好不热闹,公园里的健身器材焕然一新。暮色降临,随着音乐摆动的广场舞大妈们,为乡村增色不少。
新年新气象,美丽乡村,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风好景好地方,幸福挂在了村民的脸上。
其乐融融,家味浓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红极一时,将全国各地的美食展示了个遍。年年除夕,家长里短,炊烟袅袅,最重要的是年夜饭。
柔嫩多汁的鸡,红烧狮子头,鲜嫩肥美的鱼,……一盘盘令人唇齿生香舌根生津的美味佳肴,迅速被“洗劫一空”,甚至于仍意犹未尽。厨房里热气腾腾,餐桌上人声鼎沸,那丝丝袅袅的人间烟火映着一张张如花的笑脸,直直吹到我心坎里,回味无穷。
中国年,感受着浓浓的中国味。过着中国年,享受着中华盛世!
集体的记忆作文篇3
蜜蜂可以忘记甘美的花蜜,但它们却忘记不了蜂巢的温暖舒适;马儿可以忘记多汁的青草,但他们忘不了辽阔无垠的草原;小草可以忘记晶莹剔透的露珠,但他们忘不了肥沃的土地,人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的儿女,无论与家乡的距离有多远,工作有多繁忙,都会赶回故乡,只为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每年春节,我和父母都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团圆。临近春节的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买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忙里忙外,总算等到合家欢乐的大年三十了。
那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准备好祭祀用品,到乡下的祠堂里去祭拜祖先。到了那里。我好奇地走来走去,听爸爸说他以前就住在这里,祠堂非常大,就是在这里举办宴席也没有问题,摆好供品,点上香烛,对供桌拜三下,再把香插在香炉上。做完这些祭祀仪式也算是完成了。
在大伯放鞭炮的时候,爸爸告诉我,据说在以前我们家族有一位在外做生意的先辈,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错过小年夜的宴席,但大家为了等他在小年的时候就不摆宴席了,而是在大年初一给他补办。“哦,真的吗?”我感慨到,心里为我们祖先团结和睦的精神自豪。
晚上大家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互相祝福来年可以风调雨顺,诸事顺利。
这个春节过的真有意义,因为我了解到了我们家族的一个风俗习惯,爸爸说这也是我们家的根,我也会把这个习俗牢牢记在心里,传承下去。
集体的记忆作文篇4
?饺子——家的味道】
一直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别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幸福,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幸福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却也是孤单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锋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一直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子。
夜幕降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温暖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忙碌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饺子要用心,吃饺子也要用心,我喜欢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该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欢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模作样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幸福满足!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幸福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当然了最诱人的当属大年夜的饺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原因吧!
集体的记忆作文篇5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随着鞭炮声与饺子馅的浓香。而现在的年味是过了小年,人们争着购买年货,有的人会到集市上购买鞭炮烟花,挑选对联,有的人会到超市购买一些水果蔬菜,留着过年时招待客人,另一些人会到商场中挑选衣服,送给长辈和亲朋好友。年味愈加浓厚。
春节一大早,人们便起来贴春联,挂红灯,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院子里兴高采烈地放烟花。各大单位的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有的单位还在楼体边缘挂上了色彩斑斓的霓虹灯。街道两旁四季常青的松树也被缠绕上五颜六色的小彩灯,远看像一件色彩缤纷的纱衣,行人走在大街上就像进入梦幻灯城一样美丽极了。春节让人们充分品尝年味。
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从内容到形式,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全世界的父母,农民工,远在它乡的学生们享受丰盛的年夜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一些人不再呆在家中过年,而是利用过年这段时间坐城际公交外出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些工人、保洁员等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但家人似乎不曾责怪他们,因为此时的他们在守卫祖国的边疆。
你瞧!装饰树的小灯在向我们招手,充满温馨。年是有味道的,虽不是过节,但我们还是会欢聚一堂!这就是年!
集体的记忆作文篇6
?过年必备之年粿】
在闽东山区的年俗中,打糍粑是重要环节,不仅因为糍粑好吃、好保存,更重要的是打糍粑,能带给人们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不过,要说好吃和仪式感,在我的老家寿宁县下党乡海坑村,则还要数打年粿。
打糍粑,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水在木桶里泡上一夜,第二天用木箍的饭桶蒸熟,然后放到石臼里用木锤打烂,即可。
虽然打糍粑已经很复杂,但和打年粿相比,还是简单多了。
打糍粑用的糯米,而打年粿用的则是粳米。打糍粑泡米用的是清水,而打年粿泡米用的则是木碱水。年粿之所以美味,奥秘全在于这木碱水。
在老家的山中,有一些灌木烧成灰,放在水中煮沸后,会产生木碱。
做最好的木碱水,自然要用上好的灌木,而上乘者,就叫碱树。先把碱树砍回来,然后烧成木炭,再让木炭慢慢化成灰。上好的碱木灰,白色而细腻。烧一大锅开水,把碱木灰放进滚水中,再煮个10几分钟。煮好的木碱水,用棕片或纱布进行过滤,把煮烂的木碱灰去除,木碱水继续在木桶里沉淀,最后把桶里透亮明澈的木碱水打出,和上好的粳米一起浸泡。经过一个晚上的泡发,粳米变成鲜亮的绿色,抓一把在手,再闻一闻,香喷喷的木碱味,让人产生无限期待。
米泡发后,就要装进饭桶里蒸了。
在大铁锅里盛上水,再将饭桶放进铁锅里。灶膛开始烧大火,等铁锅里的水开后,木桶盖的缝隙慢慢开始冒热气,此时最为关键,碱米饭烧得不够熟,打出来的年粿口味不够纯正,而烧过头了,打出来的年粿不够光滑,做成粿坨粿饼则不够美观。
因而,在饭桶盖开始冒蒸汽后,有经验者,就会不时用手掌抚摸饭桶,通过桶壁的热度和桶盖冒出来的蒸汽,判断桶里的碱米饭是否熟得正好。
将碱米蒸成带着浅绿色的碱米饭后,倒进石臼里,再用木锤进行锤打。
由于年粿比糍粑硬,打起来比较吃力,一桶碱米饭的年粿,需要几个成年男人轮流打。打的过程,技术含金量非常高,通常是男的高举十来斤重的木锤打粿,而女主人则蹲在石臼旁,不停往石臼里洒温碱水,两个人要配合得天衣无缝,否则女主人的头就有可能被锤到,以至受重伤。
通过男女主人的精妙配合,经过20多分钟的锤打,方可大功告成。
刚打好的年粿,看去浅绿透亮,闻之清香扑鼻,手摸弹软嫩滑……这样的食物,又有谁见了会不动心?
而吃到嘴里,柔软和q弹并存,木香和米香齐放,这样的美妙,是吃其他任何食品都难以体验的。
年粿打好,即可食用。女主人通常会先犒赏孩子们,无论是自家还是旁人家的孩子,总是见者有份。
然后,将一大坨年粿,整个搬到餐厅,放在饭桌上的一个抹了香油的竹匾上,再进行“艺术”加工。有的加工成流线型、两头小、中间粗,20厘米长的粿坨,那是正月走亲戚时用的,送礼要送一对,甚至用红纸条拴起来。有的加工成粿饼,有椭圆形,也有圆形的,放到储物间保存起来,在正月里自家食用。
而储存起来的粿坨、粿饼,由于木碱的原因,会慢慢变硬,但不容易变质。变硬的年粿,再食用,就得用刀切成片,重新蒸煮才能食用。有的因为放久了太硬,切之前还得放在清水里泡上几天,这才切得开。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油菜花煮年粿,菜是绿的,粿是绿的,汤是绿的,碗里漂起来的热气,似乎也透着绿。这样的食物,虽非山珍海味,却真正称得上色香味俱全,吃上那么一回,也将让人难忘。
只是,前几年回老家过春节,已经很难吃到这样的传统美食了。而今,大多数人家都已习惯去超市里购买工厂里加工、添加了面碱的年粿,虽然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味道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
好在,而今富裕起来的乡亲们,也开始怀念并向往那过去熟悉的味道,不少人家又像以前一样,快过年了,提刀去山上砍一把碱树回家,烧碱灰泡一桶粳米,在除夕的傍晚再打一回年粿。
在充满年味的山村,听着木锤锤打在石臼上那空灵而熟稔的声音,感觉比什么乐器敲击出来的音符都更加悦耳。
而那刚出炉的年粿,散发出淡淡的木碱清香,总能让我这样的游子,对远离的故乡更加留恋,以及对新时代的乡间生活更加向往。
集体的记忆作文优秀6篇相关文章:
★ 记忆类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