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过程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写作文是增强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理想方法,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与古人作文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与古人作文篇1
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英雄人物可谓举不胜数,星汉灿烂。有些人如流星转瞬即逝;而有些人则似太阳光四射芒。在我心中明朝的王守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童年富裕的生活和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并没有改变他成为圣贤的人生目标。在寒风凛冽的蒙古大草原上,他立下了为国家解除蒙古之患的志向。虽然他发出的感叹淹没在了人们的嘲笑声中,但是脚下的土地会记住他的话,多年之后他终证明自己的承诺。王守仁的少年老成,刻在了我的心中。
滔滔的江水,倒影出王守仁脸上的坚毅。因为直言而被奸臣所害,王守仁被迫发配到贵州龙场。虽然路途遥遥,前方的路上又充满了陷阱,但是王守仁依然选择了前进,有时弯曲不是屈服,而是为了更好的反弹,“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的诗句,写出了王守仁心中的坚毅。他的忍辱负重,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王守仁之所以名垂千古,不光是因为他的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还在于他的处变不惊,沉着冷静。
在与宁王的决战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王守仁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盲目自信,而是冷静思考,不顾部下的反对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实实虚虚,虚虚实实,最终,王守仁以他的军事天赋,在咸阳湖一战中,一举击败了宁王的部队,为江西人民免除了灾祸。孔明善战,但他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战;曾国藩能征,但他只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而征;曹操善用兵,但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唯有王守仁,也只有王守仁,是真正为了苍生,为了人民,为忠诚而战!
面对无数的掌声,面对人民的赞美,王守仁没有得意,没有高兴,反而把全部功劳都让给了张永“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古征战,不过如此!王守仁的淡泊名利,让我永远铭记。
王守仁不光在战术上卓有成就,在哲学方面也造诣很深。他开创的“心学”门派影响了后世几百年。从叱咤风云的徐阶,到久经磨砺的张居正,哪一个不是从王守仁开创的学派中走了出来。王守仁能文能武,淡泊名利,能屈能伸,如此伟大的人怎能不称其为圣贤!
古人不远,王守仁将会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我将会以他为榜样,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拥抱属于我的明天。
与古人作文篇2
岁月在彷徨琐碎中暗自踱步,历史在一去不返中沧海桑田。它们带着神秘的面纱,站在暗处浅笑,它们身后的墙被磨出青灰色,旧色覆盖。它们永远是神秘的,因为它们是过去的,我们只看得到轮廓而已,看到星星点点的,它们的美丽。
书柜里陈放着一本厚实的历史书。它有淡黄色的封面,以及墨黑色,用草书所书写的,“中国历史”。翻开它,似乎能感受到浓浓的时光的香,比如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白莲一朵,比如大漠荒北的烈酒一盏;那些古时淡妆浓抹的乖巧女人,那些骑在牛背上专注地捧书细读的书生……他们的命运被记载成作品,他们的笑泪变成那里的风景,他们是一首首歌。在那么一页,有个男人的画像。他有瘦削的'身体,带着草帽,身后是高山流水,桃花开得正艳,勾出他一抹淡淡的笑。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的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脱离满是勾心斗角的朝廷,背影孤傲决裂,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岂不惬意?何必以清白之身翻滚于污泥中?”他一定是这么想的,“何况置身乱世,举世混浊?既然无力回天,那就不如坚守心灵的一番净土,还自己一方自由。”五柳先生背负了百十年来最单纯的梦想,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留下一曲悠悠扬扬的小调,是他哼的心情吗?饮酒采菊作诗,这样的生活羡煞多少后人,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凭千万个陶渊明行吗?
岳飞,一条真正的汉子,为国捐躯,壮烈如同他身后被刻上的那几个字:精忠报国。他为南宋正与金激烈抗斗,黄沙席卷的战场,血流成河的场景,他用力刺入敌人身体的长矛,他大笑着对酒吼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而宋高宗与秦桧这一个庸君一个奸臣,居然迫害这样的忠臣血洒中原。可他的名声,一垂千史。而秦桧夫妇,永久地跪在他的坟前。不知为何,也许是我心里也有一腔热血吧,我喜爱一切灼热如血花的人,我看到他们的心在发光,他们的膝下有黄金,他们心中有不变方向的指向标,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捍卫和平与国家,尽管现实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妙,也许最后还是牺牲。
他们是诗意的文人,或者炽热的英雄。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给后人拓宽成才之路。窗外传来几声鸟鸣。轻缓,带点缠绵。我合上书。心中百感交集。古人不远,只需回头相望。那么一眼,就有了会晤。
与古人作文篇3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既不是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不是绝顶聪明的诸葛亮;也不是号称诗仙的李白。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孔子。
孔林的雨是绵长的,历史的雨。人不多,在安静的雨幕里漫步,看沾了雨珠的草显出新绿,巨大古老的石人保持沉默的微笑。恍惚间突然感到,孔子,这个孤独的,穿越千年的灵魂,竟可以有如此伟大朴实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回响在耳畔,当时我还是小学生。反复诵读,只觉高高低低的韵律十分有趣。像念一段咒语,开启了儒学对我的影响。在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里,孔子站起来了:一位温和的谦谦君子,慈祥地微笑,深邃的眼眸里射出智慧的光彩。
再长大一些,开始懂得他的崇高,懂得仰望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单衣薄衾,仍能因思想上的富足感到幸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独善其身,而尝试用“仁”兼济天下。这是何等的胸怀!抚摸书上孔子的画像,他仿佛高大了,发光了。
而现在,在孔林的寂静里,我才开始真正思考他,了解他。电影《孔子》中,孔子在山巅对老子说:“先生的道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在人间……”孔子的情,孔子的道,原来都在人间。
于丹的书里说,神圣神圣,神在天上,是像李白那样的人;圣在地上,是像杜甫那样的人。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此来说也是不无道理的。他思考的道理,是人的道理,“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求学、做人、从政……不同于其他艰深的哲学,孔子很早就适应了人必须得生活这个现实。从人间来的仁义礼乐,做君子行博爱,以“仁”为大事,才是他的道;而广播思想,周游列国去游说,拯救飘摇乱世中的人民,才是他的情。同时他也思考宇宙:“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不仅对人,对自然也一样敬畏。如果老庄是乘物以游心的世外游龙,孔丘就是庇护人间的参天大树,他的道,在人间。
从鲁国的司徒、司寇,到千万学生的老师。周游列国,几度投而不遇,几度险些丧命。千辛万苦返回父母之邦,年老仍不得志,最终郁郁而终。他的人生履历,甚至比挣扎在生活中的穷苦人民还多了一层哀凉。忧己之忧而及人之忧,孔子心中装的是一个王朝、整个乱世、甚至绵绵延延两千余年,直到今天啊!孔子真正的入世不是千辛万苦周游列国,而是在我们都以为他会隐居山林,逍遥自在的时候,再回到人间承担自己的责任啊!
孔子是一个成功的人么?显然不是。而爱因斯坦说:“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儒学虽然流传两千年,仍然熠熠生辉的原因,唯其有“道”在,唯有儒学在今天的价值在,唯有孔子——在人间。
与古人作文篇4
“不朽的诗篇都是纯粹的眼泪。”每次读到《柳公祠》时,脑海就浮现出这么一句话,仿佛柳宗元穿越时空而来到你身旁。
的确,如果没有这些悲苦的经历,也就没有现在连孩童也知道的柳宗元。“上天在关闭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的”,不是吗?柳宗元其实该庆幸,没有被贬到不见天日的地下牢狱,而是被贬到所谓的天然监狱。哪里可能环境很艰苦,但我相信比不上地牢中的酷刑,这里多的一份是发自内心的'宁静。柳宗元在这里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成就他的第一个高峰。
可是,他这份宁静的心态并不代表他没有欲望。人是有欲望的,就像一个人一辈子只吃过光面,突然有一天吃到了青菜面,就喜欢上了青菜面;没多久,他有渴望吃到玉米面,吃到了又开始渴望素交面……如此循环。就像文中说的“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于是他回到了长安,却被泼一头冷水: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
四十三岁,正当盛年的他来到陌生的柳州,发现了罗池庙,也就是以后的柳公祠,当然,这是后话了。柳宗元晚年所干的那些事便是他的第二个高峰。就像文中说的“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的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 文格,经营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柳宗元死后的第三个高峰,也一直传承至今,这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
大概朝廷也不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成就了柳宗元。柳公祠里罗池还是当年的罗池,一排排的石碑矗立着,旧石碑模糊了,新石碑又续上去,总有那么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这里,却不是。
究竟是柳宗元成就了柳公祠,还是柳公祠成就了柳宗元,已经不重要了。柳公祠是柳宗元最后的归属,这才是这篇文章所要说的。
古人不远。只要你细细感受,你会发现他们并不仅仅存在于遥远的古代,他们早已一点一滴渗入你的生活了。
与古人作文篇5
倾听从远古而至的呢喃,一瞬间,我们的心近了。
当秋风划过历史的天空,那片片落叶记载了他们的心声;当落花随水而流逝,那波光粼粼道出了他们的忧思;当思想的源泉在那刻迸射,眼泪铭记了他们的诺言。
此刻苍穹之下只我一人,静静品析诗仙李白的浪漫色彩。皓月当空,四周一片寂寥,思绪万千早已化为飞蝶带我去追寻那千年的美丽。
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中,我读懂了诗仙那不羁的性格;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读懂了诗仙那友谊无价的情谊;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读懂了诗仙那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我品析出了诗仙那醉人的酒香飘扬了千余年之久。从……
在一瞬间,李白的身影折射在他的`千古名句中,那简短的几句成为了现如今富有哲理的人生格言。喜欢他,不仅是因为他那让人心灵为之颤抖的诗,更因为他那放荡不羁的灵魂。
纤手弄弦,琵琶幽怨。倾听昭君那不朽的传奇。
落花随水而逝,涟漪微起,眼中的泪水也随昭君手中的花瓣而逝。但那波光如同昭君的内心一般起伏。
马鸣风萧萧,大漠荒烟,长河落日,战争频起,多少人白发送黑发,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所以昭君决定和亲,不再让边塞狼烟四起,百姓亡死。
几日后,她身着红装,怀中依旧抱着她视如生命的琵琶,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含泪走向大漠。琵琶声声幽怨,让那雁儿也应她那凄美的琴声落下,后来便有了“落雁”之称,在那大漠,她依旧为两国友好帮交而努力着,维护了大汉与匈奴50多年的和平相处。
“猛将谋臣待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也许“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只是外表的代名词,而昭君的故事告诉世人有种美源于内心深处。
昭君的故事流传千古,昭君的精神彪炳中秋。
古人不远,李白、昭君,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物抒写了他们各自的魅力。
抱着残缺的记忆伫立在风中,含泪向已逝的他们送去祝福。其实,他们已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不再遥远。
与古人作文篇6
仰望明月,苏轼那首《水调歌头》呼之欲出,远观黄河,李白那首《将进酒》我们烂熟于心。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记忆,即使尘封了几千年,即使那条名叫历史的长河,已经日夜不停的奔腾了千万个日月,但还是会被后人所铭记。
数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中,我最欣赏,最不能忘怀的三个人,项羽,李白,李清照。
项羽,有人会说,他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的君王中的一位,而且还是为失败的君王。但我之所以欣赏项羽,是因为他那份“破釜沉舟”的胆识气魄;是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之”得自信霸气;是他至死不肯过江东的决绝;是他高吟《亥下歌》时的傲然。
正因为如此,项羽即使在楚汉之战里败得一塌涂地,也依然被后世子孙敬仰,也依然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流传下来。
一壶酒,一轮月,一把剑,一路狂舞,一路高吟,舞出一颗盛世的利胆,舞出一位盛唐的诗仙。三人之中,我尤其敬仰李白那份豁达乐观的心境。
也曾有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气;也曾有过“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的失意茫然,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达观。在宦海沉浮,官场险恶,重重礼教枷锁所束缚的封建王朝里,唯独李白能过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唯独只有李白能够持赤子之心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般童趣盎然的诗句。
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为粉饰,不为褒名,沧海一声笑,束发弄扁舟的李太白啊。即使时空岁月已隔千年但千年之后的我亦依然被你的.人格伟力所折服。
李清照,你可谓是我心中的美神,词动京华。你于乱世中擎起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段完美的独舞,你的才气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如同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21世纪最流行的词语是什么没错是个性。这三位古人他们的结局也许并不那么完美,但他们的人生绝对是精彩绝伦的。与现代人所追求的个性,不谋而合。历史长河之畔,我感慨万千…
与古人作文篇7
一只鱼儿的自述我是一只鱼儿,遨游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这里我懂得了吕后“巾帼不让须眉”的尊严;我看到了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我品到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巾帼不让须眉——吕雉经过楚汉相争战火洗礼的吕雉,巾帼不让须眉,在历史上第一个站出来向皇位男性传统格局叫板,勇于在男人垄断的政权世界里角逐争锋,斩韩信,剁彭越,临朝称制,开外戚专权先河,变刘家江山为吕氏天下,呼风唤雨,让男人们低下高贵的头颅,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她俯视众须眉,雌威伏万民,无为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政绩卓著的巾帼枭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
孙权、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战,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的“火烧赤壁”之计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惜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精忠报国——岳飞岳飞出生在一户佃户家里,少年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青年时代正遇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亲眼目睹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史实和中原的沦陷。他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的压迫、收复故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皇上赵构得知岳飞的胜利,怕金军放了他哥哥,让他当不成皇帝,再加上奸臣秦桧勾结金军的阴谋诡计,连向岳飞发了12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回京。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凌云壮志,只可惜他终生追求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我是一只鱼儿,遨游在历史长河里的鱼儿,在这漫长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而我却独爱巾帼不让须眉的吕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精忠报国的岳飞。
与古人作文篇8
我拥抱着季节里难得透出的温暖,安然静坐········
捧一本《论语》,嘬一口清茗,沐一缕阳光,解读那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老师——孔子。时间,在这样的时刻显得无力而缓慢,像雨后墙壁上的蜗牛,向前移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以好学,博览著称。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圣人。对此,孔子只是一笑而过,因为在他心中始终只有一句话在闪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这位学者是多么地谦躬啊!
虽不曾看过这位鸿儒的素颜,却隐约感受到了他朴实的身影,紧锁的双眉,龙钟的体态。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学富五车,经验丰富。他推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感受“学而时习之”的快乐。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人所传颂。“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这样一位学者教会了我要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是他,告诉我们要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连这般大儒都如此谦逊,何况我们呢?
四周静悄悄的,空气似乎停滞了,只有我的心还在感受着孔子的魅力。
孔子是一位良师,不求闻名中外,但求默默无闻地奉献。他就像荷叶一般,多少年来遵守做人的原则,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培养出了72位德隆望尊的学生。曾经有这样一段小故事:颜回与一个人打赌,赌注分别是一条命和一顶帽子。当他们到孔子身边理论时,孔子并没有袒护他的学生,而是赞同另一个人。颜回虽很不服气,但还是脱下了自己的帽子。于是,颜回再次找孔子理论,孔子捋了捋胡须,意味深长地说:“你输了只是陪一顶帽子,而他却是一条命啊。”颜回恍然大悟,对孔子更加敬佩了。
孔子将天才大智融化成笔端的华彩,用命途多舛凝练成沸腾的思想,把练达至情挥舞成飘洒的旋律。是可谓名人也!
端起茶杯,在嘬一口清茗,孔子的魅力随茶香流向心底·····
与古人作文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