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过程是我们与自己对话的过程,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美篇六六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与古人作文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与古人作文篇1
他已经离开了两千余年,他的精神却存活了两千余年。
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他舍弃了一切。燕太子的请求他欣然应允,即使那可能是生命的终点也毫不畏惧,易水河边的和歌成为历史的绝唱。
他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有着虽然简单,却被世人铭记了两千年,传颂了两千年的名字:荆轲。
自从读完了《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一篇后,我就无法忘记那个站在凌厉寒风中、独自远去的孤寂的背影,以及最后那个倒在血泊中、嘴角仍残留一丝笑容的身影。
剑客给人的感觉是很冷酷的,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的存在。他们通常身背一把长剑,在江湖的血雨腥风中成长。很少有剑客会在历史的书简上用剑刻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只是时代的过客。
但荆轲是一个例外。在史书中你会发现,他不像一般的剑客,只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劳模”。他武艺高强,但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会在喝醉时东倒西歪地唱歌以致涕泪交加。这种形象与那些冷冰冰的剑客大相径庭,也因此更使“荆轲”这个人物更为真实。
在战国时代,实力决定一切。于是,在秦国日益疯狂的进攻下,已经被美酒和笙歌腐蚀的燕国根基终于开始动摇。昔日金台拜将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北之娇燕与西之猛秦在寒冷的易水河边对峙。
昏庸的帝王却不一定会有昏庸的太子。燕太子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放手一搏,拯救自己的国家。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历史老人安排荆轲作为主角出场。于是才会有接下来流传千古的易水送别。
不得不说悲剧的吸引力确实比喜剧的吸引力更大。也因此,荆轲才会因他的悲剧性而名流千古,用剑书写出一段带血的传奇。
他放弃了平日逍遥自在的生活,慢慢地走向历史已经预设好的结局。或许在别人眼里,他的决定堪称愚蠢。为了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但他一定会为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兴奋不已,即使那个舞台将会被他自己的鲜血所染红。
想好了就去做,这是剑客一贯的信条。只是不知道在马车离开故土的一瞬间,心中是否会涌起一丝淡淡的乡愁?此生绝不会再次活着回到这里了。
于是在穷途末路时,英雄的豪情与游子的柔情并存。
我喜欢荆轲,并不只是因为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传颂,更因为他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殆得壮烈,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能够笑着死的人,他的人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他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
这就是荆轲,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一个敢作敢当、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者!
与古人作文篇2
要说古人中我最崇敬的人,那一定要提到他,他是一名隐者,他是“田园文学”的创始人,他是只因一篇《桃花源记》一篇《归来去兮辞》就让我对他崇敬不已的陶渊明,先生是闲云野鹤,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先生有豪放旷达的胸襟,这些都如此的让我心怀敬意。
先生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淡自然,深厚醇美。他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更别具一格,先生向往这样的生活,自然诗中流露出的是对它的赞美之情,先生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自知其中的乐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使我又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先生在静谧的月光下,挥动着锄头,汗流浃背的工作,但即使是这样先生心里感到很快乐,很自由,很满足,这可算得上是真正的让人心服的“田园诗人”了。
先生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能体现先生豪放旷达的胸襟。他执着于自己不懈追求的理想,执着于一个无法在污浊世界实现的理想,但他努力了,坚持了,所以为了理想他可以放弃功名利禄,放弃荣华富贵,放弃羁绊自己一切的东西,只要心安,只要不丧失自我,便是他追求理想的真正目的。
当先生丢掉官帽,回到山村时,我都高兴的欢呼,这样一个人,只适合闲云野鹤般的自由,怎能让世俗把他牵绊住,怎能在尘俗中流连呢,在高山流水中,先生发领飘动,临着风喝酒,借着月光作诗,笑看云卷云舒,这样的日子谁不向往,只是别人甘于流于世流罢了。先生也应是看不惯这世俗的污浊才退隐山林的`吧,只有那里才是他的乐土。只有那里,陶渊明才是陶渊明,而不是腐败的、堕落的世人。
先生虽然归隐山林,但自己的志向让人不会被丢失,所以才“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这样才有了宋代作家欧阳修说的:“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来兮》一篇而已”,先生大义凛然的精神,先生不会泯灭的志向,先生别具一格的才能,先生豪放旷达的胸襟,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让人崇敬,谁不觉亲近。
写完此文,在梦中我似乎看到先生的梦想终于实现,在那开满桃树的地方,人人安居乐业讲信修睦。先生生活在那里,先生向往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先生在笑,为理想而笑,为远离烦恼而笑,这样的生活,怎能不让他高兴。
与古人作文篇3
好像在生命刚开始的那一刻,我的记忆里就有了你言谈的影子,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你来了,身着一袭袍,醉捧半杯酒,飘逸如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种温馨的感动勾起了我无尽的遐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种独在异乡的孤独令人憔悴。
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你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说“千金散去还复来”,你似乎一直用乐观浇灌着生命之根。你宠辱不惊,笑看风云,醉梦中,犹见你嘴角微笑的影子。你似乎将生命视作近乎美丽的圆,有失必得,有始善终。在“众鸟高飞尽的敬亭山旁,你对酒当歌邀明月”,面对有人被贬,你,豪放的你寄愁心于明月,你给生命一份坚定地允诺,用双手撑起一方天空,让欢乐尽情徜徉。
于是,我是你若生命的信仰。我在彷徨的路口追寻你盈盈的足迹,我在失落的窗口感恩你词句的慰藉。遥空断雁,青苔落蝶,再也勾不起我的`惆怅与惘然,我遵循你的人生目标——乐观。然而,我错了,我以为你白色的长袍划下了半空的美丽,我以为你看穿俗世浮尘,只将信念付诸快乐……
当我静心地重叠你的故事,才发现流泻于生命中的那惘惘情思,你曾因怀才不遇而感到悲愤;你愤世嫉妒,感到仕路艰难;你对得到朝廷的重用而心怀希望;你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充满自信。千尺桃花潭畔,你写下“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浓意深情表露;明月白露之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盈留着你为游子的怅然;你对着高堂明镜,伤语绵绵悲白发;你厌恶官场的腐朽,“举世皆醉我独醒”的你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对着苦镜,低吟“与你同销万古愁”;你呼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你又散发弄扁舟,留下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童话……
是我误解了你。原来,你的人生中也有风中翻飞的秋叶;原来,这才是你充满坎坷与诗意的人生。
李白啊,你给了我无尽的感念,你才情洞照时空,你的睿智撼动古今,你肆意地将生命的芳香倾吐,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洒脱,留给人世间幻美的诗页。
你生命的芳香已被刻骨铭心的收藏。历史的盾牌挡不住生辉的灵魂,华夏的天空激荡着你永恒的人生。
与古人作文篇4
时光如沙,史记如途,流年岁月里,历史被一点点掩埋。回首千百年,任风云演变,历史的大漠里已是一片沉寂,廖无了痕迹。远远遥望、聆听抚摸这尘封的记忆,却总感到一种淋漓尽致的洒脱在高歌,一种叛逆不羁的性子在游荡,一种豪迈奔放的情怀在蔓延!那是一位怎样的刚毅伟人,熠熠生辉的诗作记述着他一生的坎坷历程!他,就是回荡在历史大漠中的诗仙——李白!
他,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我爱他《山中问答》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突兀迷离的诗意,轻松愉快而神秘,虽逝去了桃花随水去,却毫无哀伤,全然描绘渲染着美。我爱那种自由,我爱他的天真浪漫。又有《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浪漫与夸张的想象,淋漓尽致的表达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令我回味无穷,更加感慨惊叹他的高超。他一生漫游,陶冶在天地间,嗜酒却更出佳作,我为他所叹服!一首《月下独酌》更是笔墨传神、天马行空的惊天佳作。“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是一饮过后,已渐入醉乡,却随歌随舞,歌时月儿徘徊,依依不舍,舞时转动凌乱,直到酩酊大醉才无可奈何作罢。李白啊李白!你是怎样一位佳人才子,又是怎样的心怀气魄,层层的感情波澜跌宕起伏,飘逸神韵!
他,是一位抱负远大而不得志的'天涯游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远大抱负,虽夸张却不虚伪,为世人赞叹,激励后人奋起。又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抒发了解脱不得的愁绪,只能更加愁闷的悲伤。最终却要逃避现实“明朝散发弄扁舟”,我相信,逃避不是他的本意,他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不为功名折腰,他高洁的灵魂不愿与朝廷中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清高的性格不容忍他向恶势力屈服,于是,他选择了消极做法,但我坚信,他的傲骨是永不屈服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他不甘消沉,执着追求的见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诗圣杜甫对他的敬佩。“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是魏颢对他的惊叹。“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的信仰。
李白——诗中仙!他的一生是传奇,他满腔热血讴歌理想。他一生坎坷,却能用超脱的情怀面对。他的诗歌,唱响了千古神韵,他的诗篇,缔造了精彩绝伦。他,李白,是历史大漠中永远不灭的风景线!
与古人作文篇5
国学课上,捧读古文,亲近古人。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魏征的直言以及曹操的雄才,让我拥有了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李白,天下谁人不识他。 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苍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开阔,都使我怦然心动。 即使在被流放时,他也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细腻。若能见到李白,那他一定是广袖飘飘,衣裾渺渺,在风中舞步,在月下独酌。
杜甫,读书破万卷,七岁开始吟诗,终成为诗圣。且不说他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欢快自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法言说,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悲壮,使古今多少英雄闻此同声一哭!此时,在泰山脚下,昂首仰望,是尊严,是威风,是厚重,是雄浑。正是杜甫,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这种种感觉诉说。
魏征,大唐名相,让我敬佩不已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坚持不懈地给唐太宗进谏;是他,为太宗讲解“民可载舟,又可覆舟”;是他,使唐太宗把有了一面明镜知得失;是他,带来了唐王朝的贞观之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坚持不懈的品质怎不使我怦然心动?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位五十三岁老人的身影,他正高声吟诵“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三国群雄中,治世能臣。他虽然文才不如曹植,武功不如吕布,谋略不如诸葛,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他?他虽无大才,但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在历史舞台却长袖善舞,独领风骚,成为三国第一人。
合上书,古人远去,时代远去,但永不能忘记的依旧是这怦然心动的感觉。我愿长久留住这感觉,留住这暖暖的、甜甜的幸福。
与古人作文篇6
古人,仿佛离我们很远,但我想说,古人离我们并不远。
古代杰出的人物很多很多,李白,唐玄宗,关羽……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要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还是岳飞。
“憾山易,憾岳家军难!”这句话,想必大家都知道,岳飞是抗金的优秀统帅,当时,宋朝抗金,几乎是抗一次败一次,宋朝都是步兵,金都是骑兵,还都是铁骑,骑兵打步兵,就像玩一样,可岳飞为什么能胜利?全都是靠他的聪明才智,岳飞在地上挖了许多壕沟,金军看到壕沟就要停下,壕沟里面的宋军砍断马腿,由于许多匹马拴在一起,一匹马倒下去,要牵连许多马,如此一来,金军所谓的铁浮屠,拐子马几乎是全军覆没,金军无敌于天下的神话也就被打破了。
岳飞戎马十年,身经百战,可当胜利就在眼前的时候,高宗皇帝却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来,解除兵权后杀害。宋高宗为什么要杀死这样一个爱国忠臣呢?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政局,也许是外患未灭先惧内忧,岳飞如此得民心,万一打败金军后,岳家军力量壮大,捎带着把宋也给灭了,那不是养虎为患么?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结合那时候的局面来看,自北宋初年,太祖皇帝以来,一直对武将不信任,在他们眼中,每一个武将就是一个潜在的反贼,不能给兵权,更何况岳家军有二十万,宋军一共才四十万,岳家军占了一半,想谋反是很容易的。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就是当时的一种局面。
特别是宋高宗已经经历过多次武将叛变了,比如说郦琼叛变,带四万多人叛变,致使高宗对武将得不信任更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虽然岳飞成绩显赫,深得民心,忠于祖国,可是宋高宗偏偏认为岳飞有谋反的可能,不信任岳飞,使他如一个流星,从历史的长河中陨落。
古人不远,宋高宗却不信任岳飞,认为岳飞会谋反,对岳飞没有信任。
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信任。信任,是一面镜子,他来自一个人内心的深处,是从内心流出来的一汪清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是人格的写照,让心灵存在于这信任的清泉中,使心灵变得纯洁。
信任是最高尚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借鉴:商鞅立木取信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商鞅这一举动,在人民中树立了威信,变法的.推广也就更快了,正是这新法,使秦统一了全国。另外一个事例,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风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几年后,当真正的战争打响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而诸侯却以为又是周幽王的玩笑,谁也不愿意再上当了,最终身死国亡。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耍诸侯。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由此可见,“信任”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人物仿佛离我们很远,但正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我想说,古人,不远。
与古人作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