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文字功底得到加强,必须多练笔,写好作文,做好深入考虑,我们才能将作文写得更加出色,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乡土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乡土作文篇1
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是从芬芳的泥土中走来。因此,我们有了故乡情结,我们企盼落叶归根。
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乡土中国》一书中详细、理性地解读分析了我们与乡土亲密细腻的感情与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你走多远,身居何职,都脱不掉骨子里的乡土气息,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因此有了虽身在都市高楼大厦里的达官贵人,仍然手持小铲侍弄几盆植根泥土的花花草草,更是奢望能在闲时,自己拥有哪怕巴掌大的一小块土地种点蔬菜,来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普通百姓更是对家对土地无法割舍。
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根据只言片语,苦苦寻找祖上曾经住过的一孔破窑洞或埋葬老祖宗的一捧荒冢;沒文化的老农在老屋拆迁时,死死地抱住院里的一棵老树,老泪纵横,不肯放手。
“能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乡万两金。”
受乡土情怀的影响,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思想哲学认为,凡事都是对立的,非此岸及彼岸,中间有条无形的鸿沟。我们的哲学思想总体是中庸的,讲求包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相依赖。阴阳学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阳中抱阴,阴中含阳,相辅相衬方能源远流长。这与我们早期由农耕文明发展而来是分不开的。
故乡和土地永远是我们内心最可靠的依托和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脚步。我们抛弃山青水秀的美丽家园,挥手告别对我们忠诚奉献的土地,一窝蜂似地挤进陌生而又拥挤的城市。钢筋结构,水泥硬化,与泥土一刀两断。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高空鸟瞰,和密集型养鸡、养猪场沒什么区别。呼吸着不知从那里冒出的被污染的空气,吃着不知怎样生产出来的不时被媒体报道加了什么“氰",或者什么“氯"的垃圾食品。
我们密集型生活方式和现代化企业加工产生的污染,为病毒和细菌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思想也因生活环境改变而改变。沒有了往昔乡村泥土中的朴实与亲切。
为了优越,拼命地比拼。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外卖小哥累死在送餐的路上,得到的只是2000元人道主义的施舍。留守农民辛勤劳作,换来的是,老人有病看不起,娶了老婆又离异,剩下子女无人管。
现实在狂扇农耕文化中“勤劳致富"的嘴巴。
我们嘴里反复念着不忘初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路上狂奔疾走?答案在很多时候,是模糊的。许多人怀念过去,厌恶当下,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许多刚从高校毕业的低层知识分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踟蹰徘徊,迷失了方向。不知未来在何方。人类在所谓的科技领城内恶性竞争,最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待商確、验证。
前三十年,一个普通农民,生养四五个孩子,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孩子读书成家,虽困难,却也过得去。然而经过现代科技化的洗礼后,一家有时候连一个孩也养不起。
人类奋斗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不只是我们普通民众不清楚,恐怕就是所谓的社会精英也很迷茫。
老子云:“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说白点,就是人间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会连连发生。
文学就应该取材于社会,指引于大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只有大树的根系植根于大地的深处,吸取足够的养分,才能换来树冠的枝盛叶茂。
殷切盼望,费先生"这不算是完稿,也不能算是定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的创作风格,得以延续,探索、引导中华文明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前进。
乡土作文篇2
在家乡的成长记忆是我们人生历程中,最甜美的一部分,我们在那里度过愉快的童年时光,即使以后我们离乡背井往他处发展而去,家乡仍然存在我们心底,无法抹灭的可贵印记。
自小学到初中结交的朋友中,鲜少有同学能够流利的说出“客家语”,更是有人听得一头雾水,因为泉州是十分典型的客家庄,在这里大家习惯用客家语来沟通,也喜爱吃酸菜、梅干菜等,这与我潜藏的文化大不相同。福州,是一个我喜爱的城市,我在那里出生,那里有许多童年缤纷美好的回忆;每当忆起小时候的童年往事时,和蔼可亲的长辈、至亲的堂表兄弟姐妹,以及乡村的静谧光景总会一一浮上心头,而嘴角总是不自觉的上扬,对于一个城市的热爱,那是无法遗忘的美梦,挥之不去的思念,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思乡之情吧!
忆起从前,整个大乡,随处都可以见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农田,及一栋栋古色古香的透天厝,这是一个既宁静又纯朴的农村。小时候爸爸总是带着我和表哥到田里玩,以地为席,抬头仰瞰蔚蓝的天空,蓝得是如此透澈、晶莹呀!轻轻闭起双眼,侧耳倾听大自然的气息,感受自然界的律动,是沉稳又带着些许的轻快相互交织而成,这一切简单的事物,是再惬意不过的呀!
偶尔听到表哥大声的呼喊,大概哥哥又找到所谓“肚猴(蟋蟀)的家”了吧!接着就会看到他拿着一大桶水,直往那不过十元硬币大小的'洞里灌水,然后就会有一只惊慌失措的大蟋蟀急于跳出洞外,它大概在想:“大晴天的,为什么我的家会淹水呢?”而眼捷手快的哥哥,总是两三下的就把蟋蟀给捉住了!至于我,大概只有吓到躲在爸爸背后的份吧!这是属于童年独有的快乐和芬芳的记忆。
落座于光溪一旁的佛山也是大乡的特色之一,每年都会有数十万的观光客到此一游。看那一尊尊金碧辉煌的佛像,感染园内那份庄严肃穆的氛围,敞开心胸,诚心接受佛陀的教诲。每到傍晚时分,太阳西下,佛光山外的斜张桥高耸挺立在空中,被太阳最后一丝的热情,照得美不胜收,千变万化的云彩,围绕着斜张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呀!这与佛山万人攒动的景象相互辉映着。
对他人来说,也许大乡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村落,但对我而言,这片土地是我最知悉的,拥有无数浓郁记忆的连结,在我的回忆中,深信它将永远是一篇最美丽的乐章,且长存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的散发无与伦比的芬芳记忆!
乡土作文篇3
坐上汽车,沿着长常高速一路向北,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南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美丽的沅江。
沅江其实就是我的故乡,那里山清水秀,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当然,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丰富的物产,好多美味诱惑着我这个小吃货呢。
每到秋天的时候,我最爱去的就是爷爷家屋后的桔园。茂密的桔树整齐地排列着,一眼望过去绿油油的中间点缀着黄澄澄的桔子,看上去可舒服了。一个一个的的金黄的桔子挂在树上,像一个一个的小灯笼,好看得很。走近了,凑到跟前闻一闻,它们散发出浓浓的香气,真诱人啊!我忍不住伸手摘了一个下来,把皮剥开,只见里面黄色的果肉,一瓣一瓣排列得很均匀,每一片果肉都是汁水饱满香气四溢。放一片在嘴里,感觉入口即化,那味道,酸酸甜甜的,真是让人口水直流。
品尝完桔子之后,我来到了南洞庭湖,一眼望过去,白茫茫的水面上有一片一片的芦苇随风舞动。一艘艘渔船在水面上穿梭往来,不时鸣响着汽笛。水底下鱼虾成群、螃蟹耀武扬威。人们爱吃的洞庭湖大闸蟹就是从这里运出去的。我最喜欢吃大闸蟹了,清蒸、红烧都可以,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你看那一盆刚上桌的香辣蟹,每只都是通红的,油光滑亮,在火锅里腾腾地冒着热气,香气向四周蔓延开来,弄得嘴馋的人们个个把筷子伸长了。吃蟹的人们吃得那叫一个兴致勃勃,热汗淋漓,不停地说:爽呢,真爽!
我真喜欢自己美丽的故乡。
乡土作文篇4
虽然我的故乡没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没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没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清水秀。这里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城市,但是它对于我来说是那么亲切,我无时无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我把我最多的爱都给了她。
因为没有长时间离开过这片土地,我对故乡更多的是依恋。故乡的土就像一块块粘牙的牛奶糖,只有当脚踩在这片土地上,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才能让我感觉最温馨。
或许在你眼里我的故乡很不起眼。可是我觉得它是那么美丽富饶,土地肥沃,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个海滨城市,这里有数不尽的珍藏,有宏伟壮观的港口,有美味可口的海产品……
记忆中的故乡是善良的,老屋门前总是有一张张笑脸对你绽放邻居爷爷家的那条大黄狗总是在身边转悠,把尾巴翘的老高。走在离老屋不远的那条石子小路上,爷爷奶奶早已站在门前的那两条石阶上,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脚踏到他们跟前的冲动。还记得幼时和小伙伴在那门前玩石头剪刀布,每个人嘴边洋溢着笑容。
记忆中的故乡是多姿而又清新的。老屋门前那条密密的林荫小道在脑海中浮现。还记得雾气朦胧的早晨,手指轻轻掠过树梢,一股透心的凉钻入心田。每到八月,那一排排桂花树总是争先恐后的开放,把那淡淡而又醉人的清香送入千家万户。
故乡给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种种语言都不足够表达出我对故乡的情感,只有家乡才会让我感到温馨,舒适……
乡土作文篇5
?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此书收集的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此书是关于社会结构本身及性质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并以此作为一个方向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学。
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关键词乡土了,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线索——至少在那个年代。乡下人是中国的基层,从基层看去,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产生乡土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这一乡土性质发生变化,文字才能下乡。作者在这一部分运用的分析方法看来是较普遍的,即从现象看本质。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行为的差异,体现在我们的差序格局:中国与西方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则是融在集体中独立平等的个体。还有秩序的差异,有礼治、法治、人治之分,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可能受儒家影响)礼治较明显,而西方则为法治秩序;另外在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等方面要上升一个层面再论,这也是我需要更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读完《乡土中国》,再看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两对差异亦或矛盾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社会和人的特点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剪影。
作为一本社会学入门型的书,《乡土中国》以典例论证解说,易于读者接受。我读过之后的确感受颇深,相信大家读了也会有所体会。
乡土作文篇6
一方粗制滥造的小棚,一些沉积在角落里的脏物,一块不够十平方米的农田,再再加上几个一天到晚呀呀学语嚷个不断,而且好歹都不愿老老实实孵蛋的母鸡。
这就是我对老家的所有记忆力。
早在我出世前,家人就早已搬到安文,老家的的房屋在这里以后没多久被拆。
尽管之后家中又分了一块地用以造房,爷爷姥姥也是有再次造房的准备,打过地基,运来了料石,好像一切都就绪,但造房方案最后或是夭亡在了摇蓝里。
新房泡汤了,只留有一个沉积着料石和脏物的地基,孤零零的,怪不好看的,因此爷爷便在上面搭了个白铁皮的雨蓬,清明时节回老家祭扫的情况下,还能在雨棚内喝口茶,小坐一会儿。
令爷爷想不到的是,姥姥艰辛劳作了半辈子,晚年时期仍闲不住,自身买来辆三轮的小电驴,载着一车的鸡鸭鹅,也有那把陪了她几十年的铁锹,汹涌澎湃地骑到老家,立即在地基上修建了一个独归属于她的“本人大农场”,天天骑着小电驴,兴高采烈地往老家赶,两年如一日,风雨兼程,乐在其中。
爷爷对于此事发布感叹:年青当下地,那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迫不得已吃的苦,如何上年龄,反而迫不及待地自身跑去吃苦耐劳?我觉得,大约过去的劳作对姥姥而言是一副束缚,锁定了她展翅欲飞的青春年少,缚住了她年青时全部赶不及飞翔的理想,如今劳作就她的那把铁锹,是不可多得的,陪了她后半辈子的家什,从此割舍不下。
自打姥姥的大农场创立以后,我和老家的相交也逐渐多了起來。
春季,与堂哥、堂弟蹲在沙堆两侧,用顺手捡回来的棍子在沙堆上挖一个互通的“隧道施工”;夏季,坐有院墙上看头上的蓝天白云草地,赏赏跨下的葱郁蔬菜水果;秋季,怀着竹筐,踩着人字梯,一手取下树枝的大枣放进竹篮里,一手又从竹篮里拾起大枣送進口中;冬季,捏了滚雪球,捉弄一样看准了鸡鸭鹅全力掷以往,看见她们大喊着慌乱逃散的影子,笑成一团。
全部的追忆都仅仅简短平时的精彩片段,却如荼叶,细细品味下,透着一股浑然一体的香味。
现如今,爷爷姥姥为了更好地没有村内输掉脸面,决策再过两年,等我上了高校,就把新房子再次造起来。
听见要建新房子的信息,我当然也为家中开心,仅仅,回想到那一个建在地基上四不像的小大农场,心里也为将要来到它的身上的消退抱有一丝浅浅的寂寥。
乡土作文篇7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类作。
本书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作者也旁征博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的比较,对中国古今社会的比较,还通过幽默形象化的语言,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他曾任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也曾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还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中国乡绅》《中国文化的重建》等。
初次手捧此书,看着封面上的“乡土中国”四个大字,我印象中的乡土味便油然而生。
那是小时候爸爸下地回来后蹲在家门口的那块大石头上痛痛快快地一口气一口气地抽着的旱烟味儿。
那是妈妈忙里忙外忙得团团转时一边吩咐我们去一边玩,一边专心专意地坐在风箱前烧火做饭时烟囱里飘出的浓浓的炊烟味儿。
那是农忙时节跟随爸爸妈妈去田地里劳作时,他们在前面翻地犁地,我背着盛装着种子的小花布袋,在后面一、二、三地边数边把种子播下,被犁开的土地像小孩子张开的嘴巴,一颗颗种子顺应落下,一颗颗希望也由此茁壮地萌发时一家人的欢笑和着汗水的味儿,天地间弥漫着的清新湿润的泥土味儿......
读完此书第一章“乡土本色”后,我热着眼眶写下——
关于乡土,我首先能够想到乡音,乡民,乡情,土地,土生土长......
我想到了我们中国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中国的农民一直就是一大群土生土长的人,他们一辈子守候着土地,呵护着土地,小心用心地侍弄着土地;在土地上耕种劳作,在土地上奋斗流汗,在土地上哭笑悲欢,;视土地为孩子,视土地为希望,视土地为生命。
所以,他们一如土地般宽厚、静默、仁慈,一如土地般孕育万物,大爱无声亦无痕。
他们坚强到可以忍受很多很多的苦难,割舍很多很多的喜爱,却惟独离不开土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们叫乡人;一方水土厚实一种情,它们叫乡情;一方水土诞生一种语言,它们叫乡音;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文化,它们叫乡俗。
很小时就听过“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很小时就读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还有很多很多思乡思亲的诗......每次出远门,每每听到家乡话,便倍感亲切……
这所有的所有的情愁眼泪都是因为,他们曾经或者正在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土地是他们心灵的归宿,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使他们感到心安!
所以,中国是一个充满爱的国度,因为中国有一大群充满爱的农民,他们有情有意,对他们的根不离不弃。
我也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在田间土地嬉笑劳作的场面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留恋万般,还有爱我疼我的乡邻......
我想他们......
只是,后来,再读,再感受,我突然想到了一种现象,一个问题。
我所带的班级里,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无奈中任由自家的土地荒芜,离开他们,丢下家中老人,独自出去外面打工挣钱。更可悲的是,家中老人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欲把自家土地无偿转包给别人耕种,甚至是国家对于农民所种的每亩土地给予补助,居然皆无人承包!无人愿意耕种!
农民辗转异地变成了农民工人,土地历经风雨却变成了荒漠沙地,长此以往,农民,土地,农作物,最原始的农耕农种工具和技术、方式何在?我们的后人们又将如何继承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农民文化?
不过我又欣喜地发现,读了此书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之后,我对于刚才提到的现象和问题便有一点点茅塞顿开了......
我明白了所有出去打工的人们,在异地他乡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构成了一种纯粹的地缘,而他们不论走得有多远,他们跟父辈,跟故乡的血缘都是割舍不断的。因此不论走到哪里,他们,还有我们,所有人的籍贯永远都得填清楚我们最古老的家的所在乡村,甚至要细化到某个生产大队。
我也明白了人们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转变。
整本书已读完许久,章章都记下了自己的粗浅的认识,有摘抄,有感动,也有感悟和启迪......可是合上书,却还是察觉头脑空空,纵观统筹整本书的阅读体会,我却无从下手。
因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学识有多么浅陋,尤其是对“社会”这样一个浩渺而宽泛的话题,自己就好比一个很年幼的孩童,在看一部很久远很古老的历史解说片,因为太少经历,所以对于里面的一些内容包括解说者的专业解说词,我实在是太难一一透悟!
只能跟随着内容,跟随着自己的心,让一些能够在突然间或者经过慢慢咀嚼消化后,能够让心间变得敞亮或者温暖的整体感觉流露于笔下,让自己得以悉数此书带给我的收获。
读罢此书,我真正读懂了乡村里的人们。懂得了他们平日里少言寡语,并不是因为他们脑子愚昧,而是因为他们在更多的时候习惯于在劳动中,在实践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乐趣。或者还可以说他们乡邻之间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情,他们更多的是面对面交流,语言亦如他们一般简洁、闲散、朴实,甚至不用语言表达,直接把所有的情感融进一个拥抱、一碗饭、一件衣服、一个手势......
坦荡、直率、包容、善良,这就是他们的大智若愚!
所以说文盲并不等于愚昧!
读罢此书,我明白了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稳定和谐,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靠的是是一套传统的办法,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靠的是礼节,而那些传统的办法和礼节都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最宝贵最安全最受用的规则。而传授这种规则的教育便是教化,而掌握这种教化权力的便是人们的师长。
所以,古人三字经里有“出则悌”,意思是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而最难得的便是,久而久之,这种恭敬和顺服便都成了自愿。这便是传统社会中的“长老”统治。
因为恭敬和顺从,人们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克制和制约,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也正是乡土社会的本色。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平时管理学生的时候,只有做到让学生对老师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才会自觉地做到对老师恭敬和顺从,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一切贵在自觉!
读罢此书,我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之间没有浪漫的卿卿我我的爱情,却有着相敬如宾的深情;没有太多言语,却有太多默契去各自承担家庭事务;没有太多的激情,却有太深的亲情!这便是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
读《书》诵《诗》,与古人居;读《诗》诵《书》,与古人谋。读《乡土中国》,让我沐浴在一种缓慢、宁静、温暖、祥和的古老的乡土气息中。
那些时候,大片的土地和大片的树林带给人们,也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希望和快乐!
那些时候,车马总是很慢,书信却总是很长,人们的思念更深,情更浓厚!
那些时候,人们时时约束,处处节俭,却总在内心最深处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好奇和期盼!
然而,社会不断发展,一切都终将会走向进步,惟愿乡土社会的种种弊端:落后、束缚,会随着越来越猛、越来越新的时代洪流得以荡涤,而那份最温暖最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能够永不被冲淡,永不被泯灭!
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带着乡土的味道,前行在通往每一个明天的路上!(赵丽珍)
乡土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