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写好了能够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有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7篇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勔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3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4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细阅省纪委联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鉴史问廉》图书后,引人深思,同时,更能让人清醒。从古至今,每一个腐 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廉洁的对岸就是腐 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滑向腐 败的彼岸。因此,我认为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知畏、知足、知止,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知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把握好"畏"与"德",方能内心澄明、动静有常。不松廉政防线,不踩法纪红线,不违道德底线。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也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另一种表述。要时刻把自己的言行、决策置于法律约束之内,在作出任何决策或形成某项决议时,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于法有据。

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党员干部要做到知足常乐,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身为人民公仆就要懂得满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有太高的奢望,不能脱离实际搞自我设计,更不能不达到目的不罢休。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踏踏实实,正视客观条件,不贪求、不妄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中实现自我价值。

知止。"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我认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得当,方能业有所成,人有所进步。知止尚行不但要有知位善为的睿智,也要心存知法守身的操行。在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我们要按本性生活,必须畏法知止,这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底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维护法纪的尊严和权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模范遵守各项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如果心存侥幸、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要像古人那样"一日三省吾身",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自觉防止私欲膨胀;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做到"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不为物欲所惑,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5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可谓是盛世鸣警钟、时代举镜鉴呀。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李世民让魏征成为了一代谏官,魏征让李世民变成了一个敢听实话的君主,很难说他们彼此多欣赏,感情多真挚,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明,才有了魏征的直言敢谏,才让大唐的政治变得明朗。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又如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称誉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树立了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政者廉洁自守,自然上之所为,下之所瞻,吏治清明,国泰民安;反之,为政者昏聩无道,必然出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局面。

今天我们反腐倡廉,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使我们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的牢固。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如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刚直不阿、赤心向上的海青天海瑞,让多少作奸犯科者闻风丧胆。在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腐败行为花样翻新、腐败对象日益高层化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执法者能向他们学习,少一些明哲保身的顾虑,多一些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腐败现象无处遁形,消弭无踪。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6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篇7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实,说屈原是诗人倒也不太确切,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官员,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而且如果他能一直做一个官员,我想他也不可能写那么多表达爱国主义、抒发胸中愤懑的诗歌,成为一个诗人的。屈原是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但因为清廉与耿直,一直被人排挤,最终被挤出了朝堂。当他看到自己的祖国那么腐朽破败,政治那么黑暗混乱,自己却无能为力,胸中愁苦愤懑之情,便化作一首首名垂千古的诗歌涌现出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爱国而不能去守护自己的国家,我想任何人都会发出离忧之音!

面对已经要灭亡的南宋王朝,文天祥仍募兵勤王,然而因势单力薄,最终兵败被擒。此时的南宋已经灭亡,很多南宋旧臣早已更旗易帜,投向元朝的怀抱。然而,文天祥面对忽必烈的亲自招安,仍旧不肯投降,毅然赴死,并在狱中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绝笔信,以明其心。死不可惧,只要死得其所,死的有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为了民族大义而死,当然死得其所,死的有意义!其实,天下的兴亡不仅仅是这些伟人,这些民族英雄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只有英雄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名垂千古,每个普通人也能够做到。明朝抗拒阉党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以及抗战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都是普通人,然而他们却都能够流芳千古,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就做到了与国家共存亡,撑起民族脊梁的壮举!民族大义面前,我们都应该主动担当起来,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她需要我们的守护。

当然,不是说为了流芳千古,我们就让国家出点乱子,然后自己去大吼一声,拿胸膛去无情的枪眼,做一个敢于牺牲的壮士。要知道,那些故去的英雄伟烈,是为了民族的繁荣兴旺,为了祖国的富有强大,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才牺牲的。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更应该担起一份责任,让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不然,先烈的鲜血就白流了。

新时期,我们要主动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就行了,这就已经很伟大了。要知道,那些英烈在作出壮举的时候不是为了出名,他们只是单纯的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如果他们当时存有私心,我想历史长河中他们必定经不住考验,早已磨砺成沙,怎会留名至今?

所以,我们做事情时,只求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千万不必求名求利,真正默默地做一名忧心天下的“匹夫”吧!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母子泪的观后感7篇

普法直播观后感7篇

迎国庆颂祖国观后感7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7篇

西迁精神观后感7篇

观建军大业观后感7篇

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7篇

512防震观后感7篇

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7篇

参观110观后感优秀7篇

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