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优秀教案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发现和理解知识,一份出色的教案应当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劝学教案优秀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7篇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3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了解作品:

??、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小组展示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6

课题

?劝学》

课型

文言文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能力点

1、学习从三个角度对比论述中心的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背诵全文

教育点

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ppt)

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你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是关于学习的诗句。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著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輮róu砺lì参cān省xíng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

第一组:通假字

①暴pù已是“曝”的古字②“輮”通“煣”,使……弯曲。③“有”通“又”。④“知”通“智”zhì,智慧。⑤“生”通“性”,资质,禀赋。

第二组: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②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用心一也(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非蛇⑥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第三组:词类活用①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④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第四组:一词多义

①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②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向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吾尝跂而望矣(连词,修饰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承接关系)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关系)

④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第五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②.省略句輮(之)以为轮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蟹(有)六跪而二螯③.倒装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译:(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精神智慧”;“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焉,语气词,“了”。译: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比喻为帮凶、走狗。“强”读qiáng,强健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地下的泉水。“用心”,“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自译全文,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六、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一)问题探究:(ppt)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荀子说人要学习,而且要不停止。那么学习什么?荀子也给出了界定,那就是要学习儒家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呢?

生范读第一节

生: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师:由蓝到青,由水到冰,由木直到弯曲,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条件可以改变,得到提高,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教师板书: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设喻。

师:连用五个比喻句,借助自然现象说明一个抽象的到底,这是设喻。(师板书:设喻)

生齐读第一段。

生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教师检查,纠正易错字。如:已、輮、有、槁暴、砺、己、知。

(二)研读第二段:

师:第二段的论证和第一段有什么相似的之处?

(学生默读)生:仍然是用设喻来说理。

师:找出比喻句并翻译。

学生展示,补充。

生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略)

生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略)

生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略)

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略)

师:连用四个比喻句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译)

师: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人的本性没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来弥补不足,取长补短,改变恶的性情,达到另一种境界。

(教师板书:弥补不足,学习的作用。)

学生自读第二段,背诵。

师检查背诵。(抽查,强调抓住比喻句来梳理思路纠正易错字。如:臾、跂、致、生。)

(三)研读第三段:

师:人要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应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1:要认真学习

生2: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精神

生3: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生4:要不断的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5:多读书,读经典著作,让自己更加有教养:

生-----------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可以事半功倍,荀子在《劝学》里又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呢?

生范读第三段

教师提示:其他生标画出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

生展示自己画出的语句(略)

师:开头四个比喻句,(学生齐读)这四个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生:积累

师:你有哪些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谈自己的做法。如:积累好的语段、名言警句等)

师: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要做好积累,还应该怎么做?

生:要坚持。

师:作者是如何来论述的?

生齐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金石可镂。”

师:这里仅仅是用了设喻来论证吗?

生:还有正反对比。

(师板书:对比)

师:有了积累和坚持还不够,我们来看最后一组比喻:“蚓无爪牙之利------”

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生翻译(略)

师:注意把握这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其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者借助蚓和蟹来告诉我们学习还要专一。只有专一,才能做好事情。

学生再读全文,背诵。

小结:

本文是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但读来却不枯燥乏味,正是因为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有一下几点特点:(ppt)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七、跟踪训练(ppt)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

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

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

②.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③.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d.然而不王者

④.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①③

⑤.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⑥.《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1.b2.c(智慧)3.d(名词活用为动词)4.a5.a6.c

八:布置作业(ppt)

1、完成相关练习题

2、背诵全文

教后记: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把握和处理上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基础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解答,这样更有针对性。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提前布置下去,在预习中积累一部分。小组成果展示中补充自己没发现的。安排课下继续整理并积累。

朗读,仍然是学习语文的法宝。结合本篇文章采用设喻说理和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以及排比的使用,安排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收获。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

语言中班优秀教案7篇

大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优质7篇

中班美术优秀教案最新7篇

《葡萄沟》优秀教案7篇

数学课教案优秀7篇

优秀幼儿园教案7篇

幼儿暑假安全教案优秀7篇

大班幼儿安全教案优秀7篇

幼儿交通安全教案优秀7篇

伞的音乐教案优秀7篇

劝学教案优秀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