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的珍贵财富,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写心得体会都是最直接的记录方式,以下是美篇六六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研学教师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研学教师心得篇1
——社会实践促进甬城学子全面发展
孩子们清理校园里的小池塘。
学生们在劳动。
孩子们坐在荷塘里的小船上上自然课。
通过向妈妈学习,小杨同学做包子手艺快“出师”了。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杨阳 胡谷怀 文/图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当前,这一理念正被宁波百万学子们秉持和践行。
劳动和研学逐渐成为甬城学生社会实践的两大主题,并从寒暑假向非假期延续,向各学段学生覆盖。全市近百万学生走街串巷,奔波调查,寻古访今,在探访中增长学识;下田头种植、领养小动物,买菜烧饭、操持家务,在劳动中收获技能……在这个社会大课堂里,获得另一维度上的收获,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寻根:探寻家谱和劳动物件,传承文化
不久前,北仑中学学生唐畅、邬天兴跟随北仑一社团成员来到郭巨古城,探寻家谱的历史。进入四通八达的郭巨古城,两人访问了82岁高龄的汪永定爷爷。汪永定是郭巨有名的乡贤,头发虽然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他开心地向大家展示他们汪家的族谱《蛟川雲衢汪氏宗谱卷三》。
族谱是中华传统祖宗文化的集中体现,只要是同族,他们的名字、生辰等会记录在同一部家谱里,这样大家就被系在同一根亲情的纽带上。
汪永定说,族谱原有三本,但前两本被意外烧毁了,剩下的这本是自己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汪永定是这部族谱中记载的最后一名,所以族谱就交给了他保管。一部族谱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同时见证汪家乃至郭巨古城的沧桑风雨。
族谱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为现代的人们回答了家族的来处,因此格外值得珍惜。寻根不是要重返过去,而是要警示我们重视传统文化这份宝藏,并将它们世代传承下去。
煤油灯、蓑衣、墨斗、顶针……鄞州实验小学则用寻访得来的劳动旧物件办起了一个“劳动长廊”。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劳动中创造出许多富有特色且高效便捷的劳动工具。在两个多月的寻访中,该校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劳动故事,一桩桩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无限付出,也反映了时代的大变迁。
“听外婆说,以前连白炽灯都没有,家里用的是煤油灯,里面的灯芯用棉线搓成,外面有个玻璃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寻访到的劳动旧物件,从物件的外形特征说到用途,再到它们的制作原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被这些旧物件所蕴藏的智慧深深吸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劳动工具渐渐地成为过去时,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创造和智慧,值得新时代每一名少年去学习、去体会。”该校科研主任蔡燕娜老师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水乡宁波,自古以来是万桥之乡,遗憾的是现存完好的古桥已为数不多,相当部分散落在僻静的角落和人迹罕至的地方,渐渐游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于是滨海国际合作学校的师生决定一起寻访古桥,为它们拍摄宣传视频,着力弘扬中华桥文化。
通过朋友圈救助、逛书店搜寻、到图书馆找绝版图书……最后孩子们商定以“宁波古桥”为主题,加上各区县(市)代表性的古桥,终于20座古桥名单出炉。入选的古桥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哪怕有些是后代重修的也尽可能地保护了古迹,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富含建筑的审美价值。
孩子们以家庭为单位组队到目标古桥实地采风,为寻访的每座古桥写了讲解词,并现场录制视频。他们还采访古桥周边的老年人,走访村委会,以更多地搜集古桥的第一手资料。
热点:抗疫与《民法典》宣讲,深入人心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战疫青年说”团队深入社区、校园开展战“疫”故事宣讲,让生动鲜活的事迹进社区入人心。
荆州医院医生张卓、瑞安人民医院护士潘飞飞、洞头新闻记者林磊、东阳交警大队警官蒋康豪,还有夜市地摊摊主、武汉淘宝店店主……通过前期访谈,他们的战“疫”事迹与体悟成了同学们宣讲时的生动素材。团队成员林海逸走进社区文化大礼堂,向社区居民们讲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持续做好个人防护的必要性,号召大家仍要常戴口罩、做好饮食卫生与日常清洁等,同时带来了《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的主题演讲。
除了讲好战“疫”故事,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团队成员还结合自己疫情下的思考,运用专业技能与个人特长制作了疫情系列核心价值观宣传海报、儿童防疫知识科普海报等。
工厂如期复工复产彰显“富强”;志愿者暖心劝导与问候表达“友善”;医护人员兢兢业业坚守一线传递“敬业”等等,从身边的细节挖掘其背后的重大价值追求。“将核心价值观和疫情相结合产生出很好的效果,以小见大,把我们平时可能忽视的东西提取出来,很亮眼。”陈同学说。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宁波高校的法学、传媒专业学生成立了一支《民法典》普法宣传实践队,做了30多场宣讲。
“一般大家会觉得法律是枯燥的,我认为作为法学学子有责任将‘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法典》讲解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社区里的爷爷奶奶都可以了解《民法典》。我很开心也很乐意这样去做!”宣讲队队员吴炜浈对《民法典》宣传充满了热情。
团队下设网宣、采访和宣讲三个小队,分别各有2名学生党员担任小队负责人,采用线上普法与线下宣讲、采访相结合的方式。
团队的《民法典》宣传阵地不仅仅在社区,他们还通过网络宣传渠道,根据《民法典》的不同编,分别制作了微信推文6篇,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编的宣传主题都新颖独特,紧跟大众潮流,有“揭开总则编的神秘面纱”“‘物权编’拍了拍你”“g‘合同编’号发车时间到”“令人心动的人格权编”“您的好友‘继承编’已上线”等,让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可爱!
采访小队专门针对不同领域,请律师、法官、检察官、司法局干部、思政教师等从业者,进行《民法典》相关问题解读,深受群众欢迎。
劳动:从种植、售卖到家务,锻炼自我
在行知实验小学里,不仅每个班级学生要学做小农夫,还有专门的厨房练烹饪,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从种植、采摘、烧制到记录一整套体系。“费尽艰辛才能吃到一口菜,才能惜物惜力。”该校校长谢增焕说,完整的劳动过程带给孩子更多感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五乡镇中心小学新生入学先“储能”,储的是家务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本领。扫地、倒垃圾、淘米、洗碗、剥虾等10余项最为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是全体一年级新生需要储备的能量目标,需要每天操练。
其他各个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储能”作业。学校设计了各个年级段的梯度式渐进式的生活劳动技能储蓄训练项目。如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电饭煲做饭;三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洗自己的衣服鞋袜等;四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瓜果“刨皮”的熟练技能;五年级的学生会去菜场独立买菜;六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学习拆换枕套、被套等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家务活。
“我们家每天做晚饭的米是我淘的。”“我每天洗碗,开学到现在,打碎过一个碗,当时特别难过。”“我最擅长的家务活是给瓜果刨皮,一般我能刨出一整条长长的皮。”孩子们觉得自己长本领了,家长也很舒心。看到学校录制的学生烧菜小视频,家长兴奋地转发朋友圈。
今年年初,北仑泰河学校把校内果园、池塘、绿地等重新规划改造,种上茶叶,开垦农田,池塘养鱼,边角地养小动物……然后把这些农林渔牧打包成“耘梦园”少先队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班级竞标分包制的形式招标,每个班级“包田到户”,自负盈亏,盈利自由支配。
晴天浇水,雨天防涝,种什么菜经济价值高?鱼塘怎样才能盈利?……在这真实的情景中,才有了泰河学子在烈日炎炎的暑假里不忘到校种植、除草、浇水、采摘、打扫、饲养,甘当“田保姆”。孩子们还自发地排出了劳作值日表。小顾同学妈妈说,一轮到劳作值日,孩子一定会邀请爸爸妈妈到班级责任田欣赏欣赏,有时也打打下手。这对孩子增长农业知识,培养劳动观念及吃苦精神特别有意义!
基地里野草不见了!整齐的玉米,黄金瓜遍地可见。池塘的水不浑了,鲤鱼水中嬉戏,水稻长势良好,煞是好看。
实践出真知,行万里路的研学和每天的各种劳动,让孩子们获得知识以外的更好收获。
把自然课搬到荷花池 体验乡村文化
仲夏,正是赏荷好时节。日前,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2名少先队员来到了小港街道下邵社区合兴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文化体验活动。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随着一条精巧的乌篷小船映入眼帘,队员们登船泛舟,驶入荷花深处。如此近距离地观荷赏莲,对他们来说还是初次体验。紧接着,一场有趣的自然课就在这条小船上拉开帷幕。队员们开心地观赏着荷花,了解了很多书本上未涉及的知识,比如,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以说荷花全身都是宝。
由于天气炎热,402班的唐艺博同学热得满头大汗,她一边擦汗一边说:“摘莲蓬比吃莲子有趣多了,但是今天体验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农民伯伯摘莲蓬很辛苦,因为莲蓬是每年七八月成熟,那就意味着要顶着酷暑坐船去采摘莲蓬。你看,这才一会儿,我就热得几乎全身湿透,还被蚊子咬了几个大包。”
(蒋炜宁 杨阳)
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名单公布
市教育局近日首次公布宁波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名单,有40所学校、14家企事业单位入选。
据相关人士介绍,不少参与申报的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自己的劳动教育校内校外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有学校保洁、学校绿植维护、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家政劳动、中草药栽培等,具有鲜明的特色。
而参与申报的基地,不少承担过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农作物种植、劳动技能锻炼、职业体验、家政等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师资配备完善,劳动教育管理规范。
最终,经过专业审定,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等40所学校获评“宁波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海曙区青少年宫等14家企事业单位获评“宁波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本次获评市级示范学校或实践基地的,均挂牌3星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和实践基地。以上学校和单位若同时获评省劳动实践教育试点学校和省劳动实践教育试点基地的,均挂牌5星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和实践基地,涉及学校12所,包括象山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江北区实验小学、慈溪市卫前初级中学等。
研学教师心得篇2
xx小学开展“了解历史,走近自然,探索科技,传承文明”研学旅行活动。一大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乘车前往研学旅行目的地。
一下车,我们就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虽说我已经来过一次了,但第二次的感觉还是很新奇。这是一座唐风建筑群,里面陈列着陕西出土的珍贵文物,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历代陶俑、汉唐时期的金银器、唐墓壁画等,真是琳琅满目。特别是汉唐的铜镜,个个造型精美,小巧玲珑,图案独特,美轮美奂。有些上面还刻着吉祥字样,令人心情愉悦。古代的货币,从小到大排列展示,最小的跟指甲盖差不多。据说这些是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唐金银币以及一些稀有的古代外币等。漫步于展馆中,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心中由然升起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愧为“华夏珍宝库”!
自然博物馆就更好玩了。博物馆展厅内展示了大量远古植物化石标本和大批野生珍稀动植物标本。站在两个标本之间,我脖子飕飕直冒冷气。原来右边是蛐蛐的标本,左边是竹节虫的标本。哎呀,你确定这是一只虫子,而不是一节竹子吗?太像竹子了,如果你不注意的话,根本认不出来,我敢肯定,就是熊猫看见了,也会乐滋滋地把它当做一顿美餐的!咦,那儿怎么还有一颗树的标本,怎么回事?我走进一看,才知道那是弯弯的触角,哦,原来是枯叶蝶!大自然还真是巧斧神功,处处充满奇妙啊!
夕阳西下,一天的研学旅行也结束了,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研学教师心得篇3
漫画/刘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田燕
春意盎然,正是研学的好时候,学生们纷纷走出课堂,来一场校外的体验实践活动。
从春游升级到研学,是近年来中小学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然而在研学热中,不少学生、家长也反映,学校研学“流于形式”“价非所值”等,与他们的期望值相距甚远。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走出课堂研学去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就描述了探究性学习与教育性旅行融合的场景。如今的研学游也契合着古人的这种自我探索精神。
近日,长沙的一些学校趁着春暖花开,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或是体验渔樵耕读,或是组织团体活动增加团队协作能力。
长郡滨江中学组织学生走进石燕湖公园和博士村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体验了划龙舟、丛林穿越、真人cs游戏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同学团结协作,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突破自我的核心素养。
明德华兴中学高中部学生进行了两天一晚的研学实践活动,体会农耕生活。同学们牵牛耕地、钓鱼撒网、编草鞋、学舞龙、探竹筏、了解无人植保机作业等。此次研学活动贴近生活,扩宽视野,传承非遗文化,体验农耕科技。参加了研学的张同学说,好玩,也长了见识,提高了动手能力。
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研学活动放松了孩子的心情,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很有意义。
研学旅行频遭吐槽
“研学旅行7天,费用近2000元,时间长、费用贵,这样的研学真有点接受不了”,株洲市健坤潇湘高级中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株洲市健坤潇湘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生3月13日赴张家界等地研学旅行,之前学校发通知:“新高考评价体系按照‘两依据一参考’(一参考是综合素质评价)模式评价,所有学生每学年需要参加一次研学旅行用于综合素质评价,并直接与学分挂钩。”研学地点是张家界、乌龙山、里耶等地,时间为5天,费用1950元。不少家长觉得费用太高,引发投诉。
株洲市渌口区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株洲市对于中小学研学是有规定的,但一天的费用不能超过250元。接到家长的反映后,教育局下达督办通知,学校将时间从5天改成了7天,费用不变。该负责人认为,一般学校进行两三天的研学比较合适。
株洲市还有一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学生进行三天两晚研学活动,研学地点为株洲工业园以及茶陵红色文化基地等,研学合作公司收费740元。就在附近活动也要这么多钱,家长们直呼“太贵”。
研学本来应是一种自愿行动,可是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打着自愿的口号,实施的却是强制行为,也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极大不满。
“我小孩以前去过张家界,这次研学开始是不愿意去的,虽说是自愿原则,但是如果有不愿意去的学生,老师就做思想工作,然后要学生多次打电话给家长,迫使家长就范。感觉学校是利用研学做幌子来敛财。”一位家长投诉说。
长沙一所中学学生反映,最近学校组织研学,发的通知是自愿参加,而且是利用周末两天时间,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去,学校在周六研学当天临时发通知,要求不参加的学生去学校上课。学生们认为这是校方在惩罚他们。
研学市场亟待规范
真正的研学应该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于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这是不少家长对研学的期盼和呼吁。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校和家长对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研学旅行变成了必修课,不少家长不再满足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或简单的一些团建活动,而是希望孩子在行走中获得更多知识和体验。
可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作为新兴事物,研学旅行仿佛是一个大蛋糕,很多机构都一哄而上,但到底该如何做,还基本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目前,研学市场并不成熟,由旅行社为主开发的研学课程“只游不学”或者简单把游和学捆绑在一起的现象十分普遍。
溆浦县一学校家长反映,学校组织去安江农校研学,学校的学生90%都是农村孩子,再去农校看一些农作物生长不知道意义何在?而且费用488元,很多家长都不愿意交这个钱。
“去了也就跟旅游一样,感觉价不所值。”一位有孩子刚从景区研学回来的家长说,“研学的侧重点应该让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建立团结协作等集体意识。”
面对研学热,家长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完善监管机制,让研学真正价有所值。
在精心设计中体现研学的魅力
研学“热”了,但背后的“冷”思考不可少。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研学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目前一些学校和机构因缺乏对研究活动的理解和规划,缺乏专业的研学设计,难以对学生提供真正的教育价值,仅仅是作为一种应付手段来完成,研学也仅仅停留在去景点参观游玩的层次上。
研学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何让学生在领略到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也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也只有这样的研学才有魅力。
研学倡导让学生“边行边学”,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增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因此,研学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挖掘更多的活动资源,设计集趣味性、合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游中学、学中思。
研学教师心得篇4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全体同学进行研学旅行,要去的地方是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和西安楼观台森林公园。
一大早,我便装好了午餐要吃的食品,就去了学校。8点整我们集合出发前往第一站: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是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展示区首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观光农业示范区的亮点工程,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项目占地约585亩,基上栽植27种灌木,34种草木共计60余种植物。项目地处秦岭北麓平原,位于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东北角:地势开阔平坦一望无垠,距古城西安约40分钟车程,与无中环线相接。园内配套设施完善,提供一站式旅游体验服务,必将成为西安现代旅游观光农业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到达目的地了。
首先,我随着班级体来到了曲江农业博览园的大草坪上观看航模表演,站好队,许久也不见航模飞起来,正当我要放弃的时候,只听“嗡”的一声,只见一辆小型航模从空中飞了起来,而且尾巴后面还带了一青烟,在空中飞来飞去,犹如仙子下凡。过了一会儿,又见一个类似超人的飞机飞了起来,威武极了。到了中午12点,我们愉快的进行了午餐。
前往第二站:楼观台木森林公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南面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边。楼观台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来到楼观台的山脚下,我们先去了百竹园、沿林间小道走,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竹布满周围。
今天研学旅行不仅玩得非常开心,而且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现代航模知识和古代遗址画面的知识。
研学教师心得篇5
4月12—13日,合阳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华清宫、西安事变“五间厅”“兵谏亭”,观看实景剧,踏访红色印记,触摸历史脉搏,收获满满!
学子任雨欣: 于华清宫中,感受历史沧桑;于捉蒋亭前,触摸历史脉搏。在这个历史味浓厚的地方,我们饱览了独具匠心、风格各异的温泉和汤池,观赏了盛唐建筑遗迹和民国建筑,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与智慧、历史的波澜与巨变。他们的技艺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经验,他们的精神之光也会穿越古今,烛照当下,照在我们新一代奋斗者、赶路人身上。
学子史宇翔: 本次研学旅行中,我们参观了将中国南北方山水园林建筑合于一体的仿唐华清宫。山脚下园林围绕天然形成的温泉而建,傍水架廊筑榭,颇具南方园林特点;山上建筑分布较少,主要为山坡阶道与亭台楼阁,间以拱桥架之。如此依山而筑、傍水而建的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交融与一体,极显灵秀,增强了其空间布局的立体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建筑的特征”由课本走向现实,让我们大饱眼福。
学子张晓菡: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历史的裂痕中折射出许多微弱的光,每束光都氤氲出厚重的积淀。华清宫,从皇家园林到事变现场,一千多年,盛世恢弘的光由它折射,乱世黯淡的星由它陪伴。骊山于无声中诉说伟岸,大地在守候中酝酿永恒,身处大好时代的我们,要携着先辈遗愿与自我志向踏歌前行,扶摇直上。(供稿:合阳中学)
研学教师心得篇6
放暑假了,表姐妹们不无羡慕地说:“老师,又要放暑假了,终于可以轻松轻松啦!。”有人嫉妒中带着点恨意说:“教师最舒服了,又放假了,两个月不要太舒服哦,还有工资拿。”还有朋友问我她不想到企业工作,能不能到学校当老师,老师假期多,现在待遇也不错。听着他们的述说,我脑子里闪现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当教师呢?仅仅是为了这些假期,为了赚工资吗?《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我们可以注意到,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应付,即使整天劳碌奔波,也始终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如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可能受人敬爱。而当人一边干着具体的工作,一边向往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这种梦想使他钟情和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就可能超越现在,创造更加精彩的人生。
回想最初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出于对我中学时代班主任的崇拜,他是一个锐意进取、年轻有为、多才多艺的老师,他教我们数学,但写得一手好文章、好字,他会打篮球、打排球,他会弹琴,会唱歌。他教我们全班同学唱《故乡的云》,他的嗓音与郁金剑相似,以至于音乐老师让我们听郁金剑的歌曲录音时我们误以为是班主任唱的。
受他的影响我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十多年来,工作中有辛酸苦辣,但也有甜蜜、喜悦和幸福。甜蜜、喜悦和幸福来自于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来自于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记得四年前,开学第一堂活动课,我来到学生队伍中,他们全都笑了。我不解地问:“你们笑什么?”“老师,我们都比你高啦!”他们欢呼雀跃。我这才意识到他们长大了,是六年级学生了,这可是我从一年级带起来的一班孩子。六年中由于我的努力,我班学生的成绩常名列前茅;我调解了几对矛盾重重的父子、母女,使他们化干戈为玉帛;我以一颗炽热的爱心和永不放弃的信念使得一个曾经仇恨父母,仇恨老师逃学的孩子回到了课堂。在毕业前夕,我注视着他们留下了不舍的眼泪,他们纷纷上前安慰我:“老师别哭,我们以后会想你的,会来看你的。”后来他们真的几次回母校看我。
现在,在街上、路上、公交车上见到他们,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笑着叫我,和我聊天。现在我教的这个班中一名学生家长告诉我她一位朋友的女儿曾经是我的学生,经常在她面前说起我当初怎样教她朗诵、讲故事、做手抄报等等。
这就是我作为老师的甜蜜、喜悦与幸福。在我的课堂上,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我向学生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体验到了爱,学生给予我的回报也使我感受着快乐。
研学教师心得6篇相关文章: